..續本文上一頁、授菩薩記秘密、攝衆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衆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所以念佛衆生,于命終時,頓斷分段生死惑業,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也。
△二、明攝果位法。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所謂壽命無量者,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爲之法。故《涅槃經·壽命品》雲:“如來是無爲者,如來之身即是長壽。”又雲:“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爲法。”一切如來同是無爲,然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于一切諸法皆如幻相中。爲有倒想衆生,則現八十短壽之身,爲無倒想衆生,則示無量劫長壽之身。是故《涅槃經·壽命品》雲:“無我者名爲生死,我者名爲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爲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故彼界無諸外道,故無有衆苦,唯皆長壽,即是安住涅槃,但受諸樂,彼土有情皆能遠離四倒,漸次解脫變易生死也。
△叁、轉因成果。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言成佛以來十劫者,即彌陀成佛超釋迦成佛之前十劫也。劫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十劫即是十見,謂彌陀所攝有情,皆超度十重妄執,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見、嗔見、慢見、無明見、疑見也。身見謂于五蘊法中妄生執取,計我我所。邊見謂于五蘊身見之中,執斷執常,隨執一邊,我見增長。邪見謂邪心推度,不信因果,斷諸善根。見取謂于非真勝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戒取謂于非戒中謬以爲戒,執取進行。貪見謂于一切物及順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諸見。嗔見謂于一切違情之境,以忿怒心作不饒益。慢見謂心生僑慢,計己爲勝,視他爲劣。無明見謂于一切事理,無所明了,妄生邪見。疑見謂于諸谛心生猶豫,無決定見。如是十見,彼土衆生決定遠離。十方念佛衆生以念佛功德,于命終時,蒙彼彌陀光明照觸,破此十見,則得往生,壽命無量也。
△二、明所化。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言有無量聲聞及菩薩者,娑婆世界以有五濁故。六道衆生爲凡,叁乘果人爲聖。極樂世界無叁惡道故,無外道異見故,由四依不同。聲聞是凡,菩薩爲聖。凡者,依人、依語、依識、依不了義經故。聖者,依法、依義、依智、依了義經故。依法者即是法性,依人者即是聲聞。《涅槃經·四依品》雲“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爲。如來者即是常,有爲者即是無常”也。依義者,謂覺了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即是法常。依語者,謂于佛所說無量諸經生于取著也。依智者,謂知如來即是法身。依識者,謂不能善知如來功德,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謂是無常也。了義經者,謂菩薩真實智慧無所不知。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于佛如來深密藏處無所別知。《涅槃經·四依品》雲“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也。如是若凡若聖,皆是如來所攝化有情,以成所作智隨其根器而調伏之也。
△叁、總結。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教化菩薩,即是成就功德;教化聲聞,即是成就莊嚴。又壽命延遠,即是成就功德;光明無量,即是成就莊嚴也。
△自下正宗廣顯中第二大段,極樂衆生世間。所謂衆生世間者,即是行業因果也。于無量心性、無量知見、無量欲樂、無量意行之中,所信同、所願同、所行同、所證同,是謂同一世間,無複東西之別。十方念佛衆生,若已生、今生、當生,皆是極樂衆生世間也。于文有二:初顯果,次辨因。複各有二:初正顯,次結勸。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阿鞞跋致者,此雲不退轉。不退有立四種:一、信不退,謂第六信;二、位不退,謂第七住;叁、證不退,謂初地;四、行不退,謂八地。或立叁種:一、位不退,謂初住至第七住;二、行不退,謂第八住至十回向;叁、念不退,謂初地以上。今此不退者,總說即以位不退爲初階也,以生彼者皆斷見思之惑,超叁界之生死故,小乘即是阿羅漢果,大乘即是初住以上,以知一切諸法無相無體無性,空無真實,如幻如夢,離諸分別也。一生補處者,謂住第十地,十晶無明惑滅,余有一晶及習在。以最後生寂滅道場示斷一品無明及習盡,報身果滿,證妙覺位也。言其中多有者,以漸頓不同故。彼土既有聲聞菩薩之殊,教亦應有漸頓之別。漸者由初住乃至十地,要經叁大僧只修行,故非一生補處。頓者于無相法舍于分別菩提之見,人一實際,本覺空寂,是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人無住地,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妙覺觀察,如慧日光也。
△二、結勸。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得習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衆生得聞,皆是彌陀本願加持力故。聞已願生,即是修習普賢行願力也。一切菩薩行業因果,總說有十:一者誓願;二者發趣;叁者助道;四者乘;五者行;六者出離;七者神通;八者到彼岸;九者地;十者智。十門之中,誓願爲先。故于無量誓願海中,勸囑衆生應願生極樂,以能斷下劣心緣故。言上善人者,多善根故位上,多福德故性善也。
△二、辨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言少善根、少福德者,即是生死凡夫,于正教法不能願行也。不能發起大願,以善根淺故。不能如實修行,以福德薄故。言善男子、善女人者,即是于正教法能淨信者。言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持名者,有事理二別:事一心者,念佛叁昧力有強弱,強者乃至七日,弱者唯于一晝夜中得心不亂。理一心者,所謂因定發慧也。日者即是智日,一日一心不亂,謂由念佛叁昧,得實相智。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以念佛心,人無生忍也。二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叁昧,得權實二智,悟世俗勝義谛,叁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叁昧,得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四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叁昧,照五蘊空。六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叁昧,通達六根、六塵、六識、六大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其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七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叁昧,得七種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是故生于淨土也。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者,凡夫由于煩惱惑業,生死之時,心生顛倒,受六趣身。今以念佛功德,異熟執盡,伏彼種子不令現行,唯有清淨海衆相現其前,是故心不顛倒而得往生。如來接引,即是福德。心不顛倒,即是善根也。
△二、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如是念佛功德,廣大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雲我見是利,勸囑衆生應發是願,修念佛因,證往生果也。
△自下正宗廣顯中第叁大段,極樂智正覺世間。就器世間則有東西之殊,就衆生世間則有因果之別,就智正覺世間了無彼此之異。夫智正覺世間者,即是法也。如是之法,不可思、不可議、不可取、不可說。何以故
果海難思故。然以衆生機感而爲方便,則有智正覺出興世間,有佛可稱,有法可說。是故智正覺世間凡有二門:一、所說之法;二、能說之人。所說法中複有二門:一者佛佛道同;二者生佛感應。能說人中亦有二門:一者主伴圓融;二者自證境界。佛佛道同者,一法融攝一切法故。六方諸佛共贊此經也,生佛感應者,聞諸佛名受持是經,皆爲諸佛護念,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也。主伴圓融者,一切諸佛稱贊釋迦如來,能爲難能之事也。自證境界者,釋迦如來自說我今能爲難能之事也。今初,佛佛道同中,六方即爲六。初、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閩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幹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謂六方者,即是六波羅蜜也。《優婆塞戒經》雲:“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故
始初出者,謂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屆衆生心,若有衆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爲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屍波羅蜜,何以故
屍波羅蜜名之爲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
彼西方者名之爲後,一切惡法棄于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以故
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即是禅波羅蜜,何以故
能正觀察叁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
上方即是無上無生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衆生心也。”今阿閑鞞佛等往昔行願,以布施爲首,故所嚴佛土則在東也。《優婆塞戒經》雲:“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悭心;叁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阿閑鞞者,此雲不動。由初發心,被精進甲,于一切衆生不爲嗔等之所搖動,故能溥利一切衆生。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不擇時日,是處非處,而常行施,無斷絕故。須彌相者,須彌是妙高義,世界之中樞也。諸佛以真實慧,住不可思議解脫,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之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以無二相故,如是觀悭及施,乃至愚癡智慧,皆無二相,則能淨諸業障,得真法性,廣大法施也。大須彌者,須彌謂理,法性不動,理高無上,如彼須彌,盤固高遠。大須彌…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