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妙门,导众生界人六度门,则唯是悲智二法也。如斯二者称法性起,即是金宝。胜第一故,具足众相,即是赤宝。性妙明故,法义周备,即是银宝。财用富故,神通妙用,即是青宝。虚空色故,自体圆寂,即是砗磲。体洁白故,广阔无外,即是赤珠。具众影故,宽博内空,即是玛瑙。体坚实故,皆念佛持名利他因缘之所建立也。
△四、四色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言莲华者,即是常寂光中众生数也。如是众生,因果微妙,皆菩提相,皆涅槃相,不断烦恼,不次第行,众果普备,如彼莲华也。形如车轮者,体大色光,即是相大,香洁,即是用大。体虽平等,或具大行,或具大愿,或具大智,或具大悲,故有四色差别。极乐世界众生,皆于彼莲华中化生,即是念佛善根所起无漏净识之相也。
△三、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上池水、阶道、楼阁、莲华,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加持之力。就所持说,即是庄严;就能持说,即是功德,即是不二门也。
△二、辨性中有二:初正辨,后总结。辨中凡有七事:一、乐;二、地;三、时;四、华;五、供佛;六、食;七、行。释中开合,各门不同。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
一切国土,皆以平等无相而为其性。《法华经》云:“诸佛法身,犹如明镜,一切色像,悉现其中。”是故一切庄严,悉是不二现行,故得黄金为地,天乐、天花时时常遍。以一实谛故,黄金为地,平正旷廓也。以显穷极法性故,天乐和畅,微妙清雅也。以得真实果报故,天华缤纷,法喜适悦也。复次因果位次,约有五门:一者因门,即大菩提心也;二者行门,即六度也;三者证门,即六无畏也;四者悟门,即四忍也;五者入门,即四德也。以一切平等性故,即因即行即证即悟即人,圆融行布,相摄无碍也。且初、大菩提心为因者,有其三种,谓直心、深心、大悲心也。直心者,观四谛理,即三三昧,心则端直,离邪曲见,是故天乐和睦微妙,纯美翕畅。所谓德者性之端,乐者德之华也。深心者,观十二因缘侵除习气,知一切缘生即是无生,是故黄金为地,平正超胜,育生万物,无有穷极也。大悲心者,发西弘誓,上求下化,是故天华焕烂,妙香芬郁。以此天华供养诸佛,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饭食经行,即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也。次、六度为行者,天乐是持戒度,以具足威仪行持善法,故八音和谐也。黄金为地,是忍辱度,负荷一切而不动故。天华是精进度,若有懈怠则有休息,昼夜雨华无有间断,即是精进严具万行也。供养诸佛是布施度,以恭敬心平等心,施一切有情如佛想故。饭食是禅定度,经行是智慧度,以止观二门调伏身心故。三、六无畏为证者,无畏是苏息安稳之义。天乐是善无畏,以具足一切善法,永离障难故,天乐盈空,音声嘹亮也。黄金为地,是身无畏,以身之缠缚得解脱故,得坚固身,得平等身,金宝为地也。天华是无我无畏,以知一切众相悉是缘生,无所染著也。昼夜不断是法无畏,以知一切境界如水中月,镜中像,无性无相,则能行无行行,无有休息,不懈废也。供养诸佛是法无我无畏,以于心得自在故,十万亿世界唯是一心,故能于晨朝时供养普遍也。饭食经行是平等无畏,以了万法一实真如,无有能所本末等故,住于平等法界,以禅悦为食,大悲为行也。四、四忍为悟者,天乐是无生忍,以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如彼天乐,无有作者,自然和谐也。黄金为地,是无灭忍,法既不生,则亦无灭,如彼大地,广大博厚也。昼夜雨华是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有,如是因缘,非常非断,是故昼夜雨华缤纷杂沓也。供养诸佛,饭食经行是无住忍,以不著诸法故,或供养无量佛于他方,或宴坐观空,林间行道于此界也。五、四德为人者,天乐是乐德,万德昭明,故金声玉振之也。大地是常德,贞固谛信,地之道也。天华是净德,本觉开敷,即是华也。供佛是我德,以我心遍一切处故。如是因、行、证、悟、人,即是念佛持名之因、行、证、悟、人,故念佛人往生彼土也。
△二、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是身智,即是功德。如是国土,如是众生,即是庄严也。皆是弥陀平等性智,观自、他身悉皆平等。大悲相应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也。
△三、示相有二:初正示,后总结。正示复二:初、大乘化相;二、小乘化相。所谓相者,即是如来妙观察智,无量作用,无碍自在,令诸有情皆获利乐。如是方便,即是权、实二智也。然有三种:一是化他;二是自行化他;三是自行。今极乐世界化相者,化他即是阐扬正道,法音不绝;自行化他,即是二十五道品;自行即是念佛念法念僧也。初中有六,初、化他实智方便。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如是众鸟,非众生,非不众生。如是变化,唯佛能知故。白鹤者,喻常寂光,鹤寿最长故常,白色故寂,鹤唳于天,声闻九皋,故光也。孔雀,文章锦彩,显实报庄严。鹦鹉能言,显方便有余。舍利即是春莺,巧啭适时,显凡圣同居。迦陵频伽,此云妙音,即显实智,一切音声中最,虽在壳中,已超众鸟也。共命即显权智,如是权智,从定慧生,从慈悲生,故二首一身也。
△二、化他权智方便。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如是音声,调畅严肃,随有闻者,皆能躁者得静,邪者得正,故日和雅。
△三、四合说,自行化他、权智、实智。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演畅道品,即是自行化他、权智、道品等法,即是自行化他实智也。五根依菩提心生,为大圆镜智因;五力依福德聚生,为平等性智因;七菩提分依智慧门生,为妙观察智因;八正道依精进行生,为成所作智因,无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者,莲华中生,故无不净;但受诸乐,故无苦;寿命无量,故无无常;恒念三宝,故无无我。以无四倒故,无恶可灭;以自性圆成故,无善可生。日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心意坚定,恒修三念,即是神足。不须更修,是故极乐化相唯二十五道品,换言之,即娑婆有情以念佛持名之力,破四颠倒,恶灭善生,得四神足者,能往生耳。
△五、自行权智。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性自灵觉,寂照圆明,即是佛宝。性本寂灭,万相轨持,即是法宝。性具恒沙德用,一味清净,即是僧宝。如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若无念者,则无所显。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即是念佛也。又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即是念法也。又云:“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即是念僧也。
△六、自行实智。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彼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初言无三恶道,空谛也。三恶道由贪、嗔、痴生,以贪、嗔、痴自性空故,如来则能大愿摄持,力行成就,佛土严净,无彼恶道也。无恶道名者,假谛也。以贪欲即是道,嗔痴亦复然故,即是般若正慧,是故无有恶道之名也。言皆是弥陀变化所作者,即是中谛。双具空假,即是中道。法音宣流即假,变化所作即是空,皆是弥陀性德所显,即是中也。
△二、小乘化相。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千百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以彼菩萨大悲愿切,故以飞鸟和鸣教化菩萨。声闻但证生空,未证法空,宜以无情音乐而教化之,是故树网音声,是化声闻相也。诸宝行树,由于如来智慧而生;诸宝罗网,由于如来深妙禅定而成。如是定慧有无量门差别,随其机感而行受持。是故微风吹动,出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随所应闻而行领悟也。前言念佛、念法、念僧者,谓虽念亦无能念所念。今言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者,以彼声闻法执未除,故有能所,要须生心念彼三宝也。复次生心者,谓由彼涅槃菩提心生,即是回小向大也。又有解者,前言飞鸟,谓是生空,是教凡夫。今言网树,谓是法空,是教二乘。二者具足,是教菩萨也。
△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就实智言,即是功德,就权智言,即是庄严。复次,就化他言,即是功德,就自行言,即是庄严也。是故念佛法门者,如来自行化他、权实二智之根本也。
△四、明用有三:初征起,次正明,后总结。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先征起者,名以表德。然佛佛道同,一切如来所证所人无不皆同,如是则不应有差别名字。所以各有名者,以昔大愿异故,所严净之佛土有异,所成熟众生有异,即是成所作智所起化用有异也。以人不能测知如来名号功德,故作问征起也。
△二、正明有二:初、明能化;次、明所化。初、能化中复有三:初、明摄因位法;次、明摄果位法;后、明转因成果。初、明摄因位法。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者,为无量光无量寿。光者应化身,摄十方念佛众生归于净土。寿者报身中之他受用身,摄极乐修行众生受用法乐也。所以者何
彼光明者,即是教化众生相也。以净法界中一切诸相本不生故,无有造作,亦无尘垢,是故离一切相。以离相故,则能知一切众生心行,周遍法界,化度众生,得大自在。以大智光,施作佛事,凡蒙斯光照触身心者,则人如来十种秘密处,所谓身秘密、心秘密、时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