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P4

  ..续本文上一页、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所以念佛众生,于命终时,顿断分段生死惑业,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也。

  △二、明摄果位法。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所谓寿命无量者,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无为之法。故《涅槃经·寿命品》云:“如来是无为者,如来之身即是长寿。”又云:“若有倒想,则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为法。”一切如来同是无为,然以方便力无所染著,于一切诸法皆如幻相中。为有倒想众生,则现八十短寿之身,为无倒想众生,则示无量劫长寿之身。是故《涅槃经·寿命品》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故彼界无诸外道,故无有众苦,唯皆长寿,即是安住涅槃,但受诸乐,彼土有情皆能远离四倒,渐次解脱变易生死也。

  △三、转因成果。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言成佛以来十劫者,即弥陀成佛超释迦成佛之前十劫也。劫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十劫即是十见,谓弥陀所摄有情,皆超度十重妄执,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见、嗔见、慢见、无明见、疑见也。身见谓于五蕴法中妄生执取,计我我所。边见谓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增长。邪见谓邪心推度,不信因果,断诸善根。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执取进行。贪见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诸见。嗔见谓于一切违情之境,以忿怒心作不饶益。慢见谓心生侨慢,计己为胜,视他为劣。无明见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疑见谓于诸谛心生犹豫,无决定见。如是十见,彼土众生决定远离。十方念佛众生以念佛功德,于命终时,蒙彼弥陀光明照触,破此十见,则得往生,寿命无量也。

  △二、明所化。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言有无量声闻及菩萨者,娑婆世界以有五浊故。六道众生为凡,三乘果人为圣。极乐世界无三恶道故,无外道异见故,由四依不同。声闻是凡,菩萨为圣。凡者,依人、依语、依识、依不了义经故。圣者,依法、依义、依智、依了义经故。依法者即是法性,依人者即是声闻。《涅槃经·四依品》云“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有为者即是无常”也。依义者,谓觉了如来常住不变易义,即是法常。依语者,谓于佛所说无量诸经生于取著也。依智者,谓知如来即是法身。依识者,谓不能善知如来功德,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谓是无常也。了义经者,谓菩萨真实智慧无所不知。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于佛如来深密藏处无所别知。《涅槃经·四依品》云“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也。如是若凡若圣,皆是如来所摄化有情,以成所作智随其根器而调伏之也。

  △三、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教化菩萨,即是成就功德;教化声闻,即是成就庄严。又寿命延远,即是成就功德;光明无量,即是成就庄严也。

  △自下正宗广显中第二大段,极乐众生世间。所谓众生世间者,即是行业因果也。于无量心性、无量知见、无量欲乐、无量意行之中,所信同、所愿同、所行同、所证同,是谓同一世间,无复东西之别。十方念佛众生,若已生、今生、当生,皆是极乐众生世间也。于文有二:初显果,次辨因。复各有二:初正显,次结劝。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阿鞞跋致者,此云不退转。不退有立四种:一、信不退,谓第六信;二、位不退,谓第七住;三、证不退,谓初地;四、行不退,谓八地。或立三种:一、位不退,谓初住至第七住;二、行不退,谓第八住至十回向;三、念不退,谓初地以上。今此不退者,总说即以位不退为初阶也,以生彼者皆断见思之惑,超三界之生死故,小乘即是阿罗汉果,大乘即是初住以上,以知一切诸法无相无体无性,空无真实,如幻如梦,离诸分别也。一生补处者,谓住第十地,十晶无明惑灭,余有一晶及习在。以最后生寂灭道场示断一品无明及习尽,报身果满,证妙觉位也。言其中多有者,以渐顿不同故。彼土既有声闻菩萨之殊,教亦应有渐顿之别。渐者由初住乃至十地,要经三大僧只修行,故非一生补处。顿者于无相法舍于分别菩提之见,人一实际,本觉空寂,是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人无住地,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妙觉观察,如慧日光也。

  △二、结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

  得习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众生得闻,皆是弥陀本愿加持力故。闻已愿生,即是修习普贤行愿力也。一切菩萨行业因果,总说有十:一者誓愿;二者发趣;三者助道;四者乘;五者行;六者出离;七者神通;八者到彼岸;九者地;十者智。十门之中,誓愿为先。故于无量誓愿海中,劝嘱众生应愿生极乐,以能断下劣心缘故。言上善人者,多善根故位上,多福德故性善也。

  △二、辨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言少善根、少福德者,即是生死凡夫,于正教法不能愿行也。不能发起大愿,以善根浅故。不能如实修行,以福德薄故。言善男子、善女人者,即是于正教法能净信者。言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持名者,有事理二别:事一心者,念佛三昧力有强弱,强者乃至七日,弱者唯于一昼夜中得心不乱。理一心者,所谓因定发慧也。日者即是智日,一日一心不乱,谓由念佛三昧,得实相智。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念佛心,人无生忍也。二日一心不乱者,谓以念佛三昧,得权实二智,悟世俗胜义谛,三日一心不乱者,谓以念佛三昧,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四日一心不乱者,谓以念佛三昧,照五蕴空。六日一心不乱者,谓以念佛三昧,通达六根、六尘、六识、六大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其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七日一心不乱者,谓以念佛三昧,得七种净: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是故生于净土也。言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者,凡夫由于烦恼惑业,生死之时,心生颠倒,受六趣身。今以念佛功德,异熟执尽,伏彼种子不令现行,唯有清净海众相现其前,是故心不颠倒而得往生。如来接引,即是福德。心不颠倒,即是善根也。

  △二、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如是念佛功德,广大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云我见是利,劝嘱众生应发是愿,修念佛因,证往生果也。

  △自下正宗广显中第三大段,极乐智正觉世间。就器世间则有东西之殊,就众生世间则有因果之别,就智正觉世间了无彼此之异。夫智正觉世间者,即是法也。如是之法,不可思、不可议、不可取、不可说。何以故

  果海难思故。然以众生机感而为方便,则有智正觉出兴世间,有佛可称,有法可说。是故智正觉世间凡有二门:一、所说之法;二、能说之人。所说法中复有二门:一者佛佛道同;二者生佛感应。能说人中亦有二门:一者主伴圆融;二者自证境界。佛佛道同者,一法融摄一切法故。六方诸佛共赞此经也,生佛感应者,闻诸佛名受持是经,皆为诸佛护念,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也。主伴圆融者,一切诸佛称赞释迦如来,能为难能之事也。自证境界者,释迦如来自说我今能为难能之事也。今初,佛佛道同中,六方即为六。初、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闽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所谓六方者,即是六波罗蜜也。《优婆塞戒经》云:“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是檀波罗蜜,何以故

  始初出者,谓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届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

  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

  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罗蜜,何以故

  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即是禅波罗蜜,何以故

  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

  上方即是无上无生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也。”今阿闲鞞佛等往昔行愿,以布施为首,故所严佛土则在东也。《优婆塞戒经》云:“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阿闲鞞者,此云不动。由初发心,被精进甲,于一切众生不为嗔等之所摇动,故能溥利一切众生。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不择时日,是处非处,而常行施,无断绝故。须弥相者,须弥是妙高义,世界之中枢也。诸佛以真实慧,住不可思议解脱,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之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以无二相故,如是观悭及施,乃至愚痴智慧,皆无二相,则能净诸业障,得真法性,广大法施也。大须弥者,须弥谓理,法性不动,理高无上,如彼须弥,盘固高远。大须弥…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