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似,好象是有真實義顯現出來。本來是沒有,但是與有相似,無而似有,分明現前,所以叫做「似義顯現」,是這麼意思。他本身實在是沒有,但是和有相似,就是他本身的相貌有多少欺诳性;他是沒有,但是又好象是有,所以叫做「似義顯現」,是這樣意思。這個「似義顯現」是由依他起現出來的,要依靠依他起才能現出來。「雲何成遍計所執」呢?他應該叫做依他起嘛!怎麼能成爲遍計所執了呢?「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呢?什麼理由叫這個名字呢?這提出這兩個問題。
「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
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無量行相意識」,這個意識是能遍計的,似義顯現是所遍計,意識是能遍計。這個意識是什麼呢?「無量行相」,這個意識就是我們這一念明了性的心,他在所緣的「似義顯現」上面,在這虛妄的境界上面有無量無邊的行相,我們的分別心在所緣境的似義上面活動叫做「行相」。就是在那兒上面分別,這分別的情況有無量無邊很多很多的行相,所以「意識」就是「無量行相意識」,就是這樣意思。
「遍計顛倒」,這個意識,這個無量行相,在似義顯現上面有無量的行相,總而言之就是「遍計」,普遍地去分別執著,叫做「遍計」,普遍地去分別、執著。這個計度就是心裏面各式各樣的妄想分別,這些妄想分別都是不合道理的,那就叫做「顛倒」,是錯誤的。那麼就是無量行相的顛倒,無量行相的遍計,這就叫做「意識遍計顛倒」。
這個「生相」怎麼講呢?這個「生」就是那個「似義顯現」,因爲有似義顯現,所以這個意識才能生起。所以這個遍計所執就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他能夠令意識生起,就是所緣緣了,他能令意識生起。生起了以後,他又以似義顯現爲所緣相,似義顯現是意識的所緣相。他又是能生起意識,意識生起了,又去緣這個似義顯現去,所以叫做「相」,這樣叫做「遍計顛倒生相」。怎麼叫做遍計所執呢?就是這個似義顯現能生起無量行相意識的遍計顛倒,而又爲無量行相遍計顛倒的所緣相,「故名遍計所執」,故名爲遍計所執。就是這個似義顯現是意識的顛倒執著的境界,所以叫做遍計所執。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似義顯現」,意識的遍計顛倒所執著的境界,這個所執著的境界本身實在是沒有自相的,沒有自體的,是自性空的;這個遍計所執的境界是自相空,是沒有的。譬如說,有一條繩子,這光線不是太好的地方,有一條繩子在那裏,我們看上去就認爲是蛇,認爲有蛇在那裏。這件事,這個說他看那個繩子是蛇,這個人一定以前他看見過蛇,他也有這個蛇的名字,他那個阿賴耶識裏面熏習了這個蛇的名字,也熏習了蛇的相,有這個名相。有這個名相以後,又光線不好的時候看見那裏有條蛇,看見那繩子是有條蛇,就執著這個繩子是蛇,〝是有蛇,這裏有蛇〞,這叫遍計所執。我們或者光線好了,或者是眼力特別強的人看見沒有蛇,所以叫「自相實無」,這個蛇是沒有的,實在是沒有蛇。
所以遍計所執是沒有的,「唯有遍計所執」,只是你這樣執著,執著那裏有蛇。就是執著你這個從你的分別心所現出來的這些虛妄境界,都是依他起,是依他起。我們的分別心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都是依他起的,但我們執著他是真實的,就是叫遍計所執了。我們執著這個真實,在那個依他起上面是沒有的,就像在繩子上是沒有蛇的,所以「自相實無」。這個你所執著是真實的這件事,實在是沒有,一點兒也沒有,是沒有的,「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就是只是你內心的這樣執著而已,所以古人叫做『實無唯計』,就是把這兩句話變成四個字:「自相實無」用這個實無兩個字,「唯有遍計所執」就是唯計,『實無唯計』。「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所以立這個名字叫做遍計所執。這也是遍計所執的義,而因此立出這樣的名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依他起是一件事實,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緣生法,是有那一件事。遍計所執就是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對于這個因緣所生法搞錯了,那就叫遍計所執,是這樣意思。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雲何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圓成實?」
這是解釋第叁個圓成實自性,也是提出兩個問題。若圓成實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沒有了。遍計所執沒有了,「雲何成圓成實?」怎麼就成了圓成實了呢?「何因緣故名圓成實」呢?這樣子問,提出這兩個問題,這底下回答。
「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
這底下回答是兩個理由「名圓成實」:一個是無變異,一個是由最勝義,由這兩個理由成爲圓成實的,名爲圓成實的。
「由無變異性故」,因爲他沒有變化。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面沒有遍計所執性,你所執著那個遍計所執沒有;沒有了,這個依他起也就沒有了。
這個意思在前面我們講過,「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在那一段文上有解釋,還有一個地方也有解釋。就是這個遍計所執就是這個亂相,亂相若沒有了呢,亂體也就沒有了,所以「若無余亦無」,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圓成實,這時候就是圓成實相。這時候這個圓成實相其實就是真如,就是諸法空相。這個諸法空相是「無變異性」,他是沒有變化的。譬如說我們這個遍計所執種種的執著,造作種種的善業或者種種的惡業,但是這個圓成實性沒有變異,沒有變化。你在凡夫的時候,他也是那樣子;你經過修行成就聖道以後,那個圓成實還是那樣子。我們一般說不增不減,在凡不增,在聖不減;或者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總之這個圓成實性本身是沒有變化的。
「故名圓成實」,他沒有變化,所以叫做圓滿成就的真實性。那個無變異性的圓滿、無變異性的成就都是真實的,如果變化了,那就不真實。我們看天空裏的雲,時時地會變化,一會兒看見像個樹,一會看像大棉花似的,一會什麼也沒有了,那就是不真實。現在這個圓成實性不是,他是沒有變異的,所以叫圓成實。
這個「不變異」有什麼好呢?他這個離一切相,不可分別,不思議的境界沒有變化,一切聖人都在這個地方,聖人的智慧都是在這裏,在這裏他不變異,他是永久地安閑自在。我們凡夫這個分別心不在這裏,不在這圓成實這裏,我們凡夫的心在那裏呢?在依他起那個地方,就是在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有爲法,遍計所執的這些有爲法這上面。在這上面,我們感覺到什麼呢?可能感覺到歡喜,但也感覺到苦惱,因爲這個遍計所執這個依他起這個地方是無常的,你感覺到很好,忽然間垮了,垮臺了。是無常,無常即是苦。
譬如說,我們身體很健康,這也是依他起,我們感覺到好,你老年人要苦,我沒老還很快樂,但是你不久也是老,也會老的,就苦了,這健康沒有了,就是苦嘛!世界上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這樣子,都是要無常的,所以就苦了。但是這個圓成實這地方呢,是無變異,你最初修學聖道,你成就了那個境界的時候,一直是那樣子,不再變異。用我們凡夫的話呢,就是靠得住,他不變異,能靠得住,有些人他說我不感覺到苦,感覺到很好。當然,他說這句話也是真實話,但是就沒有在時間上去觀察一下,在時間上觀察,一定是要無常的嘛!你現在不感覺到苦,將來那苦的境界一定會來的。所以這個「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是個大安樂的境界。
「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第二個理由就是「由最勝義名圓成實」,最勝義裏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由清淨所緣性故」。這個圓成實是聖人的清淨智所緣的體性,我們凡夫的執著分別心緣不到這裏,你觀察不到這個圓成實。經過修行成就了無分別智,無分智是沒有煩惱的,所以他是清淨的。他那清淨的智慧才能緣這圓成實,才能緣的。你緣這圓成實,斷除一切煩惱了,得大解脫了,所以「清淨所緣性故」。
「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第二個殊勝的地方呢,你若是成就了無分別智,你觀察這個圓成實得無上菩提了,可以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在一切善法裏面是最殊勝的,一切善法都不能有無上菩提那麼殊勝。或者說是,這個圓成實是勝義善,是無爲的善法,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他是「最勝性故」,最勝的體性,其余的一切法沒有能超越他的了,所以「一切善法最勝性故」。
「由最勝義名圓成實」,所以叫做圓成實性。這是解釋這個圓成實有這兩個理由,所以成爲圓成實,名爲圓成實的。
第二項、別辨遍計執性
「複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性乃成。」
這一段是第二項「別辨遍計執性」。這個遍計執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這凡夫的境界我們需要再認識,再詳細地認識一下,所以又特別地來說明遍計所執的相貌。
「複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性乃成。」遍計所執在這地方是有個能遍計,還有個所遍計。這個能遍計在遍計所遍計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遍計所執自性才成立的。只有能遍計沒有所遍計,有所遍計沒有能遍計,遍計執性不成立的。所以要解釋什麼叫做遍計所執自性呢?就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能遍計,什麼叫做所遍計的,應該這樣子。這是標出來,底下提出問題。
「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
此中何者叫做能遍計?何者叫做所遍計呢?何者叫做遍計所執自性呢?提出這叁個問題。下面一一地解釋。
「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
先解釋這個能遍計。應該知道我們這個意識,他是能遍計的,因爲什麼理由說他是能遍計呢?「有分別故」,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意識他有分別心的,他不像前五識是不能分別,他只是有個明了…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