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15

  ..續本文上一頁性叫自性分別,他不能隨念分別、計度分別,都沒有,所以他不能分別,這個第六意識不是,他能分別,所以他是能遍計。

  印順老法師的講記上,引這《成唯識論》上的解釋,《成唯識論》引這一段文,說是意識是能遍計。《成唯識論》的意思呢,能遍計不只是意識,第七末那識也是能遍計的,也是能執著的。但是在《攝大乘論》上說,意識是能遍計,就好象有一點不合,這文有一點不合了。但是那個護法菩薩他有解釋,說『意識者,意及意識,名爲意識』,就是第七末那識加上第六意識,合起來叫做意識,這樣子就和《成唯識論》的主張是一致的了,就沒有沖突了。但是,印順老法師的意思是不同意,他不同意護法菩薩的解釋,他說:這就是指第六意識,就是指第六意識說,而不是指第七識說的,他這樣講。但是,看下文的解釋,應該說印順老法師說的對。

  

  「所以者何?」

  說意識是有分別,所以是能遍計,那又是怎麼回事情呢?

  

  「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

  這是說出個理由來。「由此意識」,因爲此第六意識,他用他自己的名言熏習爲種子。因爲這個前五識是沒有名言的,前五識他不會說話,他不會想,就是因爲沒有名言的關系。這個第六識是有名言的,這個名言怎麼講呢?名即是言,言就是說話,說話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要能夠認識種種的名字,你才能說話。種種的字,字就是名,種種的字,認識的字越多,你的語言是越多,所以讀書人說話最多,不讀書的人說話不是很多。讀書人的思想多,心裏面會各式各樣地想,沒讀書的人名字少,思想也就簡單一點。當然這也是看各別的情形,但是他今生讀書少,他前生讀書很多,也會影響現在,這個就是很多的差別事情。

  「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這第六意識他有很多名,他是有學問的,他讀了很多書,他心裏有很多名,他會說很多話,也就是心裏面會分別,種種的思惟。前五識不行,前五識裏面這個眼識、耳識去明了所緣境的時候,一剎那就過去了。我這話也是說過,譬如說看見這個燈光了,我們眼識看見光是看見了,但是沒有「光」這個字,沒有。我們說這時候燈光了,這是第六意識才會說這句話的,是第六意識有名言,前五識沒有名言,沒這些名言。這樣子講,第七識也沒有這個名言,第七識去緣第八識見分爲我,他沒去看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他沒有。所以說第六意識是能分別能遍計,這句話是有道理。「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他在生存的時候,在活動的時候,他有無量無邊的名言去分別,就熏成了種子。

  「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他還能用其他的識的名言,就是其他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他活動的時候,他也有名言,他能夠取代前五識的境界去活動,他能夠,那也是有名言的。「爲種子」,種子這裏邊就可以分別成爲兩種:「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就是他的見分,前面說見識。「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就是相分,就是相識,分這麼兩部份。這兩部份實在還是分不開的,你心一動,一分別的時候,就有能分別的見、有所分別的相的,是不能分開的,有相就有見,有見就有相,是不能分開的。所以心若一動,他就熏成這兩種種子:一個見,一個相。不過這個前五識的明了性,也是有見、有相,但是是各別的,眼識是眼識的見相,耳識是耳識的見相,身識是身識的見相,互相不混亂的。但是第六意識不是,第六意識包括了一切的心識的活動,所以他的境界是廣大的,所以他能夠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還能「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

  「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所以這個意識他活動的範圍,活動的情況是「無邊」,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他的分別心是特別多的,能生起了無量無邊的活動,這個第六意識。

  「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因爲前面說到第六意識有這麼兩種的名言熏習種子,所以第六意識他能夠普遍于一切的境界去分別計度去,故名爲能遍計,所以他是能遍計的。他能普遍地執著,他是能執著者,是能遍計者。那麼這是解釋了第一個問題,誰是能遍計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什麼理由他能遍計呢?因爲他有兩種名言種子:自名言熏習種子、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所以他能夠「無邊行相分別而轉」。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

  這個第六意識也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識,他也是由自種子發出來的現行。「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所遍計是什麼呢?就是依他起自性。這個依他起自性,前面說了,就是識是依他起自性,這個識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現出來的活動,就叫做識。而識在活動的時候,又會現出來種種的似義顯現,我們的識分別一切境界的時候,你在動的時候,又會種種的境界出現,那就是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前面說是遍計所執,是能遍計執著他的時候,他叫遍計所執;但是他本身也是由種子現出來的,所以他也是依他起。但是若意識去執著他,他就是遍計所執了。現在不研究那個問題,究竟什麼是所遍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是所遍計的。

  那麼我們若提出問題,遍計所執是不是所遍計?應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剛才說的那個譬喻,這個人因光線不好,所以那個繩子盤在那裏,認爲是蛇。根本沒有蛇嘛!所以不能說蛇是所遍計,繩子是所遍計,而不能說是蛇,因爲沒有蛇嘛!那個蛇只是你的虛妄分別心那樣執著,而實在沒有蛇呀!所以,不能說蛇是所遍計,因爲沒有嘛!只能說那個繩子是所遍計。所以「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而不能說遍計所執是所遍計,遍計所執是畢竟空,什麼也沒有,不能說是所遍計。

  那麼這個圓成實是不是所遍計?圓成實不是!因爲我們凡夫的執著心你緣不到那裏,你不能緣到圓成實那裏,那是聖智的境界,是清淨的聖智所緣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分別心能分別到的。所以那兩個: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自性,不是所遍計;只有依他起是所遍計。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

  前面解答了兩個問題:什麼是能遍計?什麼是所遍計?現在回答第叁個問題,怎麼叫做遍計所執自性呢?「又若由此相」,又我們假設由這樣的情況,「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就是我們這個第六意識一動,有無量的行相的顛倒執著就使令這依他起自性變成所遍計了,這個時候呢,就叫做遍計所執自性。這樣講,當然事實上是這樣子,但是也應該把前面那個意思加上去,就是這個所遍計-這個似義顯現的境界,他本身有個欺诳性,他本身是虛妄的,是不真實的,但是他與真實相似。我們就看不出來他是虛僞的,就執著他是真實的了,于是乎成爲遍計所執自性了。有這麼兩個意思。

  「又若由此相」,由于這個第六意識的顛倒妄計,「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這個所遍計在第六意識的執著中,就變成遍計所執自性了。

  

  「由此相者,是如此義。」

  「又若由此相」,這個「由此相」是什麼意思?就是如此的意思,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就是前面那個能遍計的意識,他無量行相的顛倒執著,就是這樣子所以就成爲遍計所執自性了,這樣解釋。

  這個所遍計和遍計所執自性,他們兩個,兩件事,究竟是異是同?是相同的呢?是差別的?這個所遍計和遍計所執,他們兩的關系怎麼樣?

  剛才說過,這個所遍計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如幻如化的有,如幻有,像夢中的境界,像鏡中的影像,像水中月似的,像幻化的境界,是不真實的。那麼遍計所執自性就去執著那個幻化的是非幻化,執著那個不真實的境界是真實的,兩個情形是這樣子。是這樣情形呢,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這一段文印順老法師也發揮了一大段,那一段文,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剛才說過有兩個情形,執著所遍計成爲遍計所執的,有兩個情形:一個是無明顛倒,一個是所遍計的境界有欺诳性,這兩個原因執著他是遍計所執了。所以這個所遍計的境界出現在我們的明了性的心上面的時候,我們就非要執著不可,而不能夠不執著。就是學習了佛法,你沒有經過長時期的聞思修,你還是一樣的要顛倒迷惑,還是要顛倒迷惑。所以非要長時期的聞思修去用功修行才能改變過來,改變過來,知道這是唯心所現,唯識無義的,是虛妄的,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實的,你才能知道。那麼就是要達到得無生法忍的程度,才能夠知道這是如幻如化的。說是見到諸法畢竟空是聖人,知道如幻如化的也要是聖人。知道如幻如化就是那個依他起,一切因緣生法的本來面目了,而不像我們凡夫執著是真實的了。

  但是這件事,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熏習,執著依他起的分別心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的名言種子,他現出來的一切虛妄境界。這種境界,要到佛的時候才究竟清淨,才不現了。到初得無生法忍以後,雖然知道是如幻如化的,但是這種境界還是要現的。《楞伽經》上有這一段,曾經有這一段,這個虛妄境界還是要現的,還現出這些虛妄境界。但是聖人他有無漏的智慧的熏習,不全是有漏,也有無漏的功德熏習的種子所現,所以到了佛的時候才純是清淨無漏的境界。凡夫的時候不行,聖人的時候還不是純淨的。所以這個所遍計和遍計所執,由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開始變化,一直到佛的時候究竟清淨。

  

  「複次,雲何遍計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著?由何起語?由何言說?何所增益?」

  「所知相」這第叁章,第一節是「出體相」,說明叁自性的體和他的相貌。第二節解釋他的名義,這「釋名義」這一科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正釋叁性」,說過了。第二科是「別辨遍計執性」,在叁自性裏面,特別地再解釋遍計所執性的道理。遍計所執性,在這一科裏又分兩科,第…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