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叫自性分别,他不能随念分别、计度分别,都没有,所以他不能分别,这个第六意识不是,他能分别,所以他是能遍计。
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引这《成唯识论》上的解释,《成唯识论》引这一段文,说是意识是能遍计。《成唯识论》的意思呢,能遍计不只是意识,第七末那识也是能遍计的,也是能执着的。但是在《摄大乘论》上说,意识是能遍计,就好象有一点不合,这文有一点不合了。但是那个护法菩萨他有解释,说『意识者,意及意识,名为意识』,就是第七末那识加上第六意识,合起来叫做意识,这样子就和《成唯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了,就没有冲突了。但是,印顺老法师的意思是不同意,他不同意护法菩萨的解释,他说:这就是指第六意识,就是指第六意识说,而不是指第七识说的,他这样讲。但是,看下文的解释,应该说印顺老法师说的对。
「所以者何?」
说意识是有分别,所以是能遍计,那又是怎么回事情呢?
「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这是说出个理由来。「由此意识」,因为此第六意识,他用他自己的名言熏习为种子。因为这个前五识是没有名言的,前五识他不会说话,他不会想,就是因为没有名言的关系。这个第六识是有名言的,这个名言怎么讲呢?名即是言,言就是说话,说话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能够认识种种的名字,你才能说话。种种的字,字就是名,种种的字,认识的字越多,你的语言是越多,所以读书人说话最多,不读书的人说话不是很多。读书人的思想多,心里面会各式各样地想,没读书的人名字少,思想也就简单一点。当然这也是看各别的情形,但是他今生读书少,他前生读书很多,也会影响现在,这个就是很多的差别事情。
「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这第六意识他有很多名,他是有学问的,他读了很多书,他心里有很多名,他会说很多话,也就是心里面会分别,种种的思惟。前五识不行,前五识里面这个眼识、耳识去明了所缘境的时候,一剎那就过去了。我这话也是说过,譬如说看见这个灯光了,我们眼识看见光是看见了,但是没有「光」这个字,没有。我们说这时候灯光了,这是第六意识才会说这句话的,是第六意识有名言,前五识没有名言,没这些名言。这样子讲,第七识也没有这个名言,第七识去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他没去看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他没有。所以说第六意识是能分别能遍计,这句话是有道理。「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他在生存的时候,在活动的时候,他有无量无边的名言去分别,就熏成了种子。
「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他还能用其他的识的名言,就是其他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他活动的时候,他也有名言,他能够取代前五识的境界去活动,他能够,那也是有名言的。「为种子」,种子这里边就可以分别成为两种:「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就是他的见分,前面说见识。「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就是相分,就是相识,分这么两部份。这两部份实在还是分不开的,你心一动,一分别的时候,就有能分别的见、有所分别的相的,是不能分开的,有相就有见,有见就有相,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心若一动,他就熏成这两种种子:一个见,一个相。不过这个前五识的明了性,也是有见、有相,但是是各别的,眼识是眼识的见相,耳识是耳识的见相,身识是身识的见相,互相不混乱的。但是第六意识不是,第六意识包括了一切的心识的活动,所以他的境界是广大的,所以他能够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还能「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
「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所以这个意识他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情况是「无边」,无量无边那么多,所以他的分别心是特别多的,能生起了无量无边的活动,这个第六意识。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因为前面说到第六意识有这么两种的名言熏习种子,所以第六意识他能够普遍于一切的境界去分别计度去,故名为能遍计,所以他是能遍计的。他能普遍地执着,他是能执著者,是能遍计者。那么这是解释了第一个问题,谁是能遍计的?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什么理由他能遍计呢?因为他有两种名言种子:自名言熏习种子、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所以他能够「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这个第六意识也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识,他也是由自种子发出来的现行。「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所遍计是什么呢?就是依他起自性。这个依他起自性,前面说了,就是识是依他起自性,这个识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的活动,就叫做识。而识在活动的时候,又会现出来种种的似义显现,我们的识分别一切境界的时候,你在动的时候,又会种种的境界出现,那就是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前面说是遍计所执,是能遍计执着他的时候,他叫遍计所执;但是他本身也是由种子现出来的,所以他也是依他起。但是若意识去执着他,他就是遍计所执了。现在不研究那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所遍计,「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是所遍计的。
那么我们若提出问题,遍计所执是不是所遍计?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刚才说的那个譬喻,这个人因光线不好,所以那个绳子盘在那里,认为是蛇。根本没有蛇嘛!所以不能说蛇是所遍计,绳子是所遍计,而不能说是蛇,因为没有蛇嘛!那个蛇只是你的虚妄分别心那样执着,而实在没有蛇呀!所以,不能说蛇是所遍计,因为没有嘛!只能说那个绳子是所遍计。所以「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而不能说遍计所执是所遍计,遍计所执是毕竟空,什么也没有,不能说是所遍计。
那么这个圆成实是不是所遍计?圆成实不是!因为我们凡夫的执着心你缘不到那里,你不能缘到圆成实那里,那是圣智的境界,是清净的圣智所缘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分别心能分别到的。所以那两个: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不是所遍计;只有依他起是所遍计。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
前面解答了两个问题:什么是能遍计?什么是所遍计?现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怎么叫做遍计所执自性呢?「又若由此相」,又我们假设由这样的情况,「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就是我们这个第六意识一动,有无量的行相的颠倒执着就使令这依他起自性变成所遍计了,这个时候呢,就叫做遍计所执自性。这样讲,当然事实上是这样子,但是也应该把前面那个意思加上去,就是这个所遍计-这个似义显现的境界,他本身有个欺诳性,他本身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但是他与真实相似。我们就看不出来他是虚伪的,就执着他是真实的了,于是乎成为遍计所执自性了。有这么两个意思。
「又若由此相」,由于这个第六意识的颠倒妄计,「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这个所遍计在第六意识的执着中,就变成遍计所执自性了。
「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又若由此相」,这个「由此相」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此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就是前面那个能遍计的意识,他无量行相的颠倒执着,就是这样子所以就成为遍计所执自性了,这样解释。
这个所遍计和遍计所执自性,他们两个,两件事,究竟是异是同?是相同的呢?是差别的?这个所遍计和遍计所执,他们两的关系怎么样?
刚才说过,这个所遍计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如幻如化的有,如幻有,像梦中的境界,像镜中的影像,像水中月似的,像幻化的境界,是不真实的。那么遍计所执自性就去执着那个幻化的是非幻化,执着那个不真实的境界是真实的,两个情形是这样子。是这样情形呢,我们在凡夫的时候,这一段文印顺老法师也发挥了一大段,那一段文,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刚才说过有两个情形,执着所遍计成为遍计所执的,有两个情形:一个是无明颠倒,一个是所遍计的境界有欺诳性,这两个原因执着他是遍计所执了。所以这个所遍计的境界出现在我们的明了性的心上面的时候,我们就非要执着不可,而不能够不执着。就是学习了佛法,你没有经过长时期的闻思修,你还是一样的要颠倒迷惑,还是要颠倒迷惑。所以非要长时期的闻思修去用功修行才能改变过来,改变过来,知道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无义的,是虚妄的,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实的,你才能知道。那么就是要达到得无生法忍的程度,才能够知道这是如幻如化的。说是见到诸法毕竟空是圣人,知道如幻如化的也要是圣人。知道如幻如化就是那个依他起,一切因缘生法的本来面目了,而不像我们凡夫执着是真实的了。
但是这件事,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熏习,执着依他起的分别心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名言种子,他现出来的一切虚妄境界。这种境界,要到佛的时候才究竟清净,才不现了。到初得无生法忍以后,虽然知道是如幻如化的,但是这种境界还是要现的。《楞伽经》上有这一段,曾经有这一段,这个虚妄境界还是要现的,还现出这些虚妄境界。但是圣人他有无漏的智慧的熏习,不全是有漏,也有无漏的功德熏习的种子所现,所以到了佛的时候才纯是清净无漏的境界。凡夫的时候不行,圣人的时候还不是纯净的。所以这个所遍计和遍计所执,由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开始变化,一直到佛的时候究竟清净。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着?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
「所知相」这第三章,第一节是「出体相」,说明三自性的体和他的相貌。第二节解释他的名义,这「释名义」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正释三性」,说过了。第二科是「别辨遍计执性」,在三自性里面,特别地再解释遍计所执性的道理。遍计所执性,在这一科里又分两科,第…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