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16

  ..续本文上一页一科昨天说过了,就是解释什么叫做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性,约能、所解释遍计所执性。这以下的文,是约品类来说明这个能遍计度。

  「云何遍计能遍计度?」这个意识前面的文解释过了,能遍计度的就是意识,意识是「云何遍计」?他是怎么样的遍计而成为能遍计度呢?这话是这样意思。这下面分成六项,也就是六个品类,但是也有前后的次第,就是约前后的次第来说明这个意识的能遍计,也就是说明意识能遍计的次第,他从什么地方开始能遍计?这样意思。这句话是总问,下面是别问,「缘何境界」以下就是一条一条的问。

  「缘何境界」?这个第六意识他在遍计的时候,他一定要有所缘境的。前面说所遍计也是依他起,是这样说,但是也是概略地这么说。这以下又详细地指出来「缘何为境?」他是缘虑什么事为他的境界?以什么做他的所缘境而去遍计度呢?

  「取何相貌」?他在计度的时候,在执着的时候,他取着什么样的相貌?

  「由何执着」?意识是能执着,他用什么来执着呢?

  「由何起语」?他由什么动力才能发出来语言?就是他自己这样执着了,他还要传达给别人,他希望别人也像他一样地这样执着,他要用语言去表达,是这样意思。

  「由何言说」?他根据什么去说这样的事情呢?

  「何所增益」?他这样去执着,去向他人宣传,他有什么成绩?他做了什么事情了呢?「增益」,就是原来没有的,现在创造出来了,增加上的。这一共是六项,这是别问。这以下是回答,回答先是别答,然后再总答。

  

  「谓缘名为境。」

  「缘名为境」,谓这第六识,能遍计的第六识,他去缘念各式各样的名做他的所缘境,各式各样的名做他的所缘境的。这个「名」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每一法都有名。名是能诠显的,每一法是他所诠显的,都有名。

  如果没有名的时候,这个第六识没有办法动,一定有名的时候,他这第六识才能够去分别,所以是「缘名为境」。如果没有名的时候,我们的明了性的识也能缘一切法的,但是不能分别,你不能去想象。就像我们昨天说过,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他也能缘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的,但是不能分别,因为就是没有「名」的关系。前五识没有知识,他就是没有各式各样的名。那么第六意识他是有学问,他是最初跟母亲学语言,慢慢知道读书,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经历,在他的识上面集聚了各式各样的名,所以会很多很多的分别,就是因为有名的关系,所以「缘名为境」。

  若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通达诸法实相的时候,就超越了一切的假名字,就是得解脱了。我们不能够通达诸法真实相,心就为种种的名字所困,就在名字上转,你不能超越这个名字的,凡夫就是这样子。所以这里面说出来「缘名为境」,这时候才能开始活动,才能开始分别执着的,所以「缘名为境」。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

  这个各式各样的名,这个名在三自性里面是什么?就是依他起性。就是,你这样一分别,就在自己的识里面熏习了名言种子了,这个种子一动又出来种种的名,也就是种种的分别。这样看,我们仔细地去思惟「缘名为境」这句话,这个「名」和内心的分别是不能分开的,是不相离的,你有分别也就是有名,有名才有分别。所以这个名的出现,正好他是依他起性,他也是由种子出来的。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这个第二个问题是「取彼相貌」,这个「取彼相貌」怎么讲呢?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在依他起自性上,也就是在种种的名里面「取彼相貌」,取彼与名相应的相貌。譬如说「眼」,眼耳鼻舌身的眼,这是个名,这个心动了「眼」的名的时候,动了这个分别的时候,就取这个「眼」的相貌。譬如「灯」是个名,你心里出现这个灯的名字的时候,你这个心就取这个灯的相貌。这就是「名」是能诠显的,相貌是所诠显的,这个能所也是不能分离的。「取彼相貌」,当然这是无量无边的名,也有无量无边的相,作各式各样的分别。

  

  「由见执着。」

  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的。我们一般人说执着,当然我们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样执着。若是仔细地去观察这个执着,譬如说一个人研究学问,他对于某一种学问有深刻的认识,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他是经过了一番的努力的,他有了这样的成就,那么他对于这件事是执着,叫做执着。其他的人说「不对」那不可以动摇他的想法的。这个「见」,就是他有所见,他有所见的时候,他很肯定地执着〝是这样子,决定是这样子〞,那叫做执着。若是我们对这件事没有什么研究,那我们谈不上执着,别人说什么,自己没办法发言的,谈不到执着的,这是举这一个例子。但是一般性的事情,我们都是有执着,我、我所这个执着还是很厉害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很执着,但是特别其他的事情,有很多我们没办法执着,没那资格去执着的。现在这里就是我执、法执,这些贪瞋痴这些事情都是很执着,由见去执着。

  

  「由寻起语。」

  执着了以后,他「缘名为境」「取彼相貌,由见执着」之后,他心里面很快乐,所以他要宣传的,他要向别人介绍。向别人介绍的时候,「由寻起语」。寻思,旧的翻译叫做觉观,就是内心里面去思惟自己所执着的种种名相、相貌,然后向别人介绍,叫做「由寻起语」。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

  你向别人说的时候,自己就会介绍〝我是见了,我是见到这件事,我听说的〞,见闻觉知这四种言说。见是眼,闻是耳,觉是鼻舌身统起来叫做觉,第六意识叫做知,见闻觉知。我们有所言说,都是从见闻觉知,从六识得到的一些消息,从这方面去深入地去观察思惟学习,然后向外边去讲解,所以「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这个「由见闻等」这个话,表示自己所说的是有所据的,不是无稽之谈。

  

  「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这是第六个「何所增益?」。「于无义中」,这些名言的分别是似义显现的境界,这个似义显现的境界无而似有,本来什么事也没有,因为你有了种种名,由名的增上力,你去思惟就出现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是本来没有的,就只是有语言在那里分别,那么心里面那样想就有了很多事情,所以「于无义中增益为有」,这里面包括了惑业苦这一切苦恼的境界都出现了。

  这一段文,从「缘名为境」开始,到最后「增益为有」,这是说出来意识的能遍计的次第,是这样子的。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就是由前面这个名、相、执着、寻思、见闻觉知,这样子这第六意识才能够遍计度的,不然的话他没办法活动,他不能动,他不能计度的。

  

  第三节、办一异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

  前面是把「别辨遍计执性」这一科解释完了,也就是第二节「释名义」这一科结束了。第三节是「辨一异」,辨这个三自性他是一呢?是异?辨别这个道理。也就是用这样一异的这样的问题,来说明这三自性的关系,使令我们对于他的认识更清楚了一点。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这个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自性「为异」,他们是各别不相关连的呢?「为不异」,互相彼此有关系呢?这提出这两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应言非异非不异。」

  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说他们三个是「非异」,不是不相关连的。看后面文的解释,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说遍计执、说圆成实,不能离开依他起说遍计执、圆成实的,所以不分离,他不能分离的,所以是「非异」。「非不异」,还不能说是不异,因为依他起有依他起的别义,遍计执、圆成实各有他的别义的,各有他本身特别的相貌的,所以还「非不异」,还是有异的。这底下又详细说。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

  所以「非异非不异」。这是说,「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这个「异门」,这个「门」字什么意思呢?就是『义理所由名之为门』,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门」你可以从这里到里面来,或者从这里可以出去。这个道理是从这里生起来的,也就是个原因,因此而有这样的道理。「异门」,就是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立场。「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由这不同的原因「成依他起」,由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成为依他起了。

  「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依他起自性由不同的立场就成为遍计所执了,由另外一个理由可以说他就是遍计所执,是这样意思。「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即此依他起就成为圆成实了。

  这一段文和前面「所知依」也是相合的,就是一切法以阿赖耶识为中心,阿赖耶识就是依他起,以阿赖耶识为中心。这里面说,由依他起去说遍计执,由依他起去说圆成实,所以都是在依他起上来说明、来解释的,所以依他起是中心,在这里也表示出来了。这一段文,只是标出来大意,究竟怎么回事情还没说出来,下面就解释了。

  

  「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由什么不同的理由说依他起是依他起呢?由什么特别的理由说依他起是依他起?

  

  「依他熏习种子起故。」

  「依他熏习种子起故」,所以叫做依他起,这样解释。依他起,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怎么起的呢?「依他熏习」,就是依各式各样的识的活动熏成的种子,由此种子而生起种种识,所以就叫做依他起。由这样的异门成立依他起的,是这样意思。前面的文解释的时候,也有个「生剎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这个地方没有提,没有提也就包括在里面了。因为一剎那生起了,也就是一剎那住,这一剎那住就灭了,即生即灭,也包括在里面的。这是这句话来解释依他起的成立…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