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16

  ..續本文上一頁一科昨天說過了,就是解釋什麼叫做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性,約能、所解釋遍計所執性。這以下的文,是約品類來說明這個能遍計度。

  「雲何遍計能遍計度?」這個意識前面的文解釋過了,能遍計度的就是意識,意識是「雲何遍計」?他是怎麼樣的遍計而成爲能遍計度呢?這話是這樣意思。這下面分成六項,也就是六個品類,但是也有前後的次第,就是約前後的次第來說明這個意識的能遍計,也就是說明意識能遍計的次第,他從什麼地方開始能遍計?這樣意思。這句話是總問,下面是別問,「緣何境界」以下就是一條一條的問。

  「緣何境界」?這個第六意識他在遍計的時候,他一定要有所緣境的。前面說所遍計也是依他起,是這樣說,但是也是概略地這麼說。這以下又詳細地指出來「緣何爲境?」他是緣慮什麼事爲他的境界?以什麼做他的所緣境而去遍計度呢?

  「取何相貌」?他在計度的時候,在執著的時候,他取著什麼樣的相貌?

  「由何執著」?意識是能執著,他用什麼來執著呢?

  「由何起語」?他由什麼動力才能發出來語言?就是他自己這樣執著了,他還要傳達給別人,他希望別人也像他一樣地這樣執著,他要用語言去表達,是這樣意思。

  「由何言說」?他根據什麼去說這樣的事情呢?

  「何所增益」?他這樣去執著,去向他人宣傳,他有什麼成績?他做了什麼事情了呢?「增益」,就是原來沒有的,現在創造出來了,增加上的。這一共是六項,這是別問。這以下是回答,回答先是別答,然後再總答。

  

  「謂緣名爲境。」

  「緣名爲境」,謂這第六識,能遍計的第六識,他去緣念各式各樣的名做他的所緣境,各式各樣的名做他的所緣境的。這個「名」就是一個字一個字,每一法都有名。名是能诠顯的,每一法是他所诠顯的,都有名。

  如果沒有名的時候,這個第六識沒有辦法動,一定有名的時候,他這第六識才能夠去分別,所以是「緣名爲境」。如果沒有名的時候,我們的明了性的識也能緣一切法的,但是不能分別,你不能去想象。就像我們昨天說過,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他也能緣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的,但是不能分別,因爲就是沒有「名」的關系。前五識沒有知識,他就是沒有各式各樣的名。那麼第六意識他是有學問,他是最初跟母親學語言,慢慢知道讀書,在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經曆,在他的識上面集聚了各式各樣的名,所以會很多很多的分別,就是因爲有名的關系,所以「緣名爲境」。

  若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通達諸法實相的時候,就超越了一切的假名字,就是得解脫了。我們不能夠通達諸法真實相,心就爲種種的名字所困,就在名字上轉,你不能超越這個名字的,凡夫就是這樣子。所以這裏面說出來「緣名爲境」,這時候才能開始活動,才能開始分別執著的,所以「緣名爲境」。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

  這個各式各樣的名,這個名在叁自性裏面是什麼?就是依他起性。就是,你這樣一分別,就在自己的識裏面熏習了名言種子了,這個種子一動又出來種種的名,也就是種種的分別。這樣看,我們仔細地去思惟「緣名爲境」這句話,這個「名」和內心的分別是不能分開的,是不相離的,你有分別也就是有名,有名才有分別。所以這個名的出現,正好他是依他起性,他也是由種子出來的。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這個第二個問題是「取彼相貌」,這個「取彼相貌」怎麼講呢?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在依他起自性上,也就是在種種的名裏面「取彼相貌」,取彼與名相應的相貌。譬如說「眼」,眼耳鼻舌身的眼,這是個名,這個心動了「眼」的名的時候,動了這個分別的時候,就取這個「眼」的相貌。譬如「燈」是個名,你心裏出現這個燈的名字的時候,你這個心就取這個燈的相貌。這就是「名」是能诠顯的,相貌是所诠顯的,這個能所也是不能分離的。「取彼相貌」,當然這是無量無邊的名,也有無量無邊的相,作各式各樣的分別。

  

  「由見執著。」

  這是第叁個問題,就是由這個「見」去執著的。我們一般人說執著,當然我們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樣執著。若是仔細地去觀察這個執著,譬如說一個人研究學問,他對于某一種學問有深刻的認識,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他是經過了一番的努力的,他有了這樣的成就,那麼他對于這件事是執著,叫做執著。其他的人說「不對」那不可以動搖他的想法的。這個「見」,就是他有所見,他有所見的時候,他很肯定地執著〝是這樣子,決定是這樣子〞,那叫做執著。若是我們對這件事沒有什麼研究,那我們談不上執著,別人說什麼,自己沒辦法發言的,談不到執著的,這是舉這一個例子。但是一般性的事情,我們都是有執著,我、我所這個執著還是很厲害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很執著,但是特別其他的事情,有很多我們沒辦法執著,沒那資格去執著的。現在這裏就是我執、法執,這些貪瞋癡這些事情都是很執著,由見去執著。

  

  「由尋起語。」

  執著了以後,他「緣名爲境」「取彼相貌,由見執著」之後,他心裏面很快樂,所以他要宣傳的,他要向別人介紹。向別人介紹的時候,「由尋起語」。尋思,舊的翻譯叫做覺觀,就是內心裏面去思惟自己所執著的種種名相、相貌,然後向別人介紹,叫做「由尋起語」。

  

  「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

  你向別人說的時候,自己就會介紹〝我是見了,我是見到這件事,我聽說的〞,見聞覺知這四種言說。見是眼,聞是耳,覺是鼻舌身統起來叫做覺,第六意識叫做知,見聞覺知。我們有所言說,都是從見聞覺知,從六識得到的一些消息,從這方面去深入地去觀察思惟學習,然後向外邊去講解,所以「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這個「由見聞等」這個話,表示自己所說的是有所據的,不是無稽之談。

  

  「于無義中增益爲有。」

  這是第六個「何所增益?」。「于無義中」,這些名言的分別是似義顯現的境界,這個似義顯現的境界無而似有,本來什麼事也沒有,因爲你有了種種名,由名的增上力,你去思惟就出現了很多的事情。而這些事是本來沒有的,就只是有語言在那裏分別,那麼心裏面那樣想就有了很多事情,所以「于無義中增益爲有」,這裏面包括了惑業苦這一切苦惱的境界都出現了。

  這一段文,從「緣名爲境」開始,到最後「增益爲有」,這是說出來意識的能遍計的次第,是這樣子的。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就是由前面這個名、相、執著、尋思、見聞覺知,這樣子這第六意識才能夠遍計度的,不然的話他沒辦法活動,他不能動,他不能計度的。

  

  第叁節、辦一異

  「複次,此叁自性爲異爲不異?」

  前面是把「別辨遍計執性」這一科解釋完了,也就是第二節「釋名義」這一科結束了。第叁節是「辨一異」,辨這個叁自性他是一呢?是異?辨別這個道理。也就是用這樣一異的這樣的問題,來說明這叁自性的關系,使令我們對于他的認識更清楚了一點。

  「複次,此叁自性爲異爲不異?」這個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自性,這叁自性「爲異」,他們是各別不相關連的呢?「爲不異」,互相彼此有關系呢?這提出這兩個問題。這底下回答。

  

  「應言非異非不異。」

  應該回答這個問題,說他們叁個是「非異」,不是不相關連的。看後面文的解釋,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說遍計執、說圓成實,不能離開依他起說遍計執、圓成實的,所以不分離,他不能分離的,所以是「非異」。「非不異」,還不能說是不異,因爲依他起有依他起的別義,遍計執、圓成實各有他的別義的,各有他本身特別的相貌的,所以還「非不異」,還是有異的。這底下又詳細說。

  

  「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

  所以「非異非不異」。這是說,「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這個「異門」,這個「門」字什麼意思呢?就是『義理所由名之爲門』,就是從這裏來的。這個「門」你可以從這裏到裏面來,或者從這裏可以出去。這個道理是從這裏生起來的,也就是個原因,因此而有這樣的道理。「異門」,就是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立場。「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由這不同的原因「成依他起」,由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成爲依他起了。

  「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依他起自性由不同的立場就成爲遍計所執了,由另外一個理由可以說他就是遍計所執,是這樣意思。「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即此依他起就成爲圓成實了。

  這一段文和前面「所知依」也是相合的,就是一切法以阿賴耶識爲中心,阿賴耶識就是依他起,以阿賴耶識爲中心。這裏面說,由依他起去說遍計執,由依他起去說圓成實,所以都是在依他起上來說明、來解釋的,所以依他起是中心,在這裏也表示出來了。這一段文,只是標出來大意,究竟怎麼回事情還沒說出來,下面就解釋了。

  

  「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由什麼不同的理由說依他起是依他起呢?由什麼特別的理由說依他起是依他起?

  

  「依他熏習種子起故。」

  「依他熏習種子起故」,所以叫做依他起,這樣解釋。依他起,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怎麼起的呢?「依他熏習」,就是依各式各樣的識的活動熏成的種子,由此種子而生起種種識,所以就叫做依他起。由這樣的異門成立依他起的,是這樣意思。前面的文解釋的時候,也有個「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這個地方沒有提,沒有提也就包括在裏面了。因爲一剎那生起了,也就是一剎那住,這一剎那住就滅了,即生即滅,也包括在裏面的。這是這句話來解釋依他起的成立…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