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
由什麼特別的理由,即此依他起自性成爲遍計所執了呢?怎麼樣安立這個遍計所執呢?
「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
有這樣的理由。前面解釋遍計所執分成叁個:一個能遍計,一個所遍計,一個遍計所執。這上面說「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就是那個所遍計。所遍計是什麼呢?就是似義顯現,無而似有分明顯現的,就是識所了別的一切境界。我們這個明明了了的識所了的一切境界都是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就是能遍計的所緣,就是所緣相,因此而名爲遍計所執。
「又是遍計所遍計故」,這就是那第叁個,有個能遍計,有個所遍計,還有個遍計所執。就是能遍計的心在執著所遍計的時候,這時候叫遍計所執。這個所遍計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是依他起。所以依他起是所緣,這個依他起的所緣在能執著的心上面出現的時候,叫做「遍計所遍計」,故名爲遍計所執。這兩句話,意思有多少不同的。「由是遍計所緣相故」成爲遍計所執,「又是遍計所遍計故」成爲遍計所執的,這樣和前面解釋名義是相同的。
「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
由什麼特別的理由,即此依他起自性成爲圓成實自性了呢?這樣解釋。 「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由于第六意識的執著依他起,執著那個似義顯現是「畢竟不如是有故」,是究竟的那個似義顯現是沒有的。你若通達那個似義顯現是無所有,所顯現出來的諸法空相,是名爲圓成實也。
這樣說,這個唯識上的理論,把一切法分成叁類:一個是依他起,一個是遍計執,一個是圓成實。以依他起爲中心,向兩方面去:向遍計所執那一方面去,這是凡夫境界,我們在似義顯現上去種種的虛妄分別執著,這是凡夫境界。若是向圓成實這方面來,就是聖人的事情了,聖人的世界。
這兩個世界:一個凡夫的緣起,一個聖人的境界,都在依他起上建立。這依他起明白點說,就是我們的一念分別心,他就叫依他起。這個唯識上的叁自性,原來是這樣子的意思。
第四節、辨品類3
第一項、總辨叁性品類
「此叁自性各有幾種?」
前面是「辨一異」,由一異這一方面來觀察叁自性。這以下是辨這個品類,每一種有多少類別。「辨品類」這一科是分叁科,第一科是「總辨叁性品類」,第二科「別辨遍計品類」,第叁科「廣辨十種分別」,這一科裏有這叁大科。現在是總辨叁性的品類。先提出來問,「此叁自性各有幾種?」也就是各有幾類?品也就是類;品者,類也。
「謂依他起略有二種。」
這個依他起也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法,但現在若要提出來問,他有多少類別呢?簡略來說就是兩種。
「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
第一類「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這是已經說過了的。現在第二類,這是從來沒有提過。「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這個依他起,你說他是雜染嘛,但是他又可以說是清淨。你說他是清淨嘛,但是另一個立場,他又是雜染。所以沒有一個不變的體性,這個不變的體性是不成立的。這個雜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凡夫這個虛妄分別心去執著依他起,執著這個似義顯現的時候,就變成雜染了。這個似義顯現是如幻如化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我們執著他是真實的時候,就變成雜染了,那就變成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若是我們學習佛法,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通達這似義顯現畢竟不如實有,那麼依他起就變成清淨了,就不是雜染了。就是這依他起,他能隨染淨的因緣,隨順染汙,也能隨順清淨。所以他本身不固定,所以叫做依他起。
「由此二種依他別故」,頭一種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第二種「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雜染清淨性其實也還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雜染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清淨也是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我們學習佛法,學習戒定慧,還是由第六識在這樣的學習,那麼也是熏成種子了。但是前一種「依他熏習種子」是通說的,「雜染清淨性不成」是別說的,有總別的不同。故此二種依他的分別故,故名叫做依他起。就是他本身不固定,就會有變化,可以有變化的。這是說依他起的類別。
「遍計所執亦有二種。」
這個遍計所執自性也有兩種不同。
「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執。」
第一個是「自性遍計執」,「自性遍計執」怎麼講呢?這個「自性遍計執」,就是在依他起法上都執著是真實的;這個似義顯現的一切法,執著他是真實的,這總起來說就是這樣執著。譬如說執著色法,執著色法是真實的。心法,心法是真實的,每一法都執著他是真實性,那麼叫做「自性遍計所執」,就是每一法的體性都執著他是真實的。
「差別遍計執故」,就在每一法上又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執著。本來是無常的,生滅變化的,那麼執著他是常,這也就是差別遍計。譬如苦惱的事情,我們執著是快樂的;無我嘛,執著有我;不清淨的執著是清淨的,各式各樣的執著,那麼叫做「差別遍計執故」。我們凡夫的執著是很粗顯的,聖人也還是有執著,但是那個執著是微細的。若在凡夫來說,那個執著還是清淨的。但是在聖人的境界,他是要向佛學習,所以感覺這個執著還是執著,還是不清淨。我們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有問題的時候,〝他這樣子嘛,所以我也這樣子〞,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若是你有向上的意願,我要向聖人學習,我不是向他學習,所以他這樣子是他的事,我不應該這樣子,這就是情形就不同了,是這樣意思。
「自性遍計執」是總說,「差別遍計執」是別說,別說裏面是有粗顯的、有微細的,這是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差別是不一樣的。「由此故名遍計所執」,這樣說。
「圓成實性亦有二種。」
圓成實自性也有兩種不同。
「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故成圓成實性。」
這個圓成實自性也分兩種。第一個叫「自性圓成實」,就是這個諸法空相-通達似義顯現畢竟不如實有,那個諸法空相的境界,他本身是有他的自性的,是不變的。凡夫怎麼樣去流轉生死,怎麼樣的迷惑顛倒,但是那個諸法空相是不變異的,不受影響的,那叫做「自性圓成實」。
「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第二類清淨圓成實,他本來也不染汙,在凡夫的時候,那個自性圓成實也是不染汙的,雖然在煩惱裏面,但是不受煩惱的汙染的。可是你遇見叁寶了以後,遇見佛法以後,能努力地修行得成聖道,得無上菩提了,這個圓成實就出離了一切的雜染,從雜染中全面地解脫了,這個時候就名之爲「清淨圓成實」,因爲沒有垢染了。這樣說,凡夫的時候叫「自性圓成實」,也通于佛;等到得成聖道成佛了,才名之爲「清淨圓成實」,這樣子分類的。但是在圓成實本身來說,沒有凡聖的分別,是無分別,凡夫也是那樣子,得成聖道以後還是那樣子。可以從緣起的變異上看,那到成佛的時候是無量功德莊嚴的圓成實,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是惑業苦莊嚴的圓成實,是苦惱境界。但是在惑業苦裏面有圓成實,我們一般說有佛性,就是這個了。「由此故成圓成實性」,由這樣的不同的類別,成立了圓成實了。
第二項、別辨遍計品類
「複次,遍計有四種:一、自性遍計,二、差別遍計,叁、有覺遍計,四、無覺遍計。」
前面是總辨叁性的品類,現在是第二科「別辨遍計品類」。別說,別別地說。前面是叁性各有各有的品類,現在特別地來說明遍計執的品類。這個凡夫的境界,我們要從凡夫的境界得解脫,對凡夫的境界要特別地說明一下。這個遍計執他有四種品類:第一個是「自性遍計」,第二個是「差別遍計」,這前面講過了。第叁個「有覺遍計」,第四個是「無覺遍計」,加上這麼兩種。
「有覺者,謂善名言。」
這「有覺者」怎麼講?「謂善名言」,就是我們善于種種名言的人,他通達種種的名言,自己內心裏面有種種的思想、觀察,又能夠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就是有顯境名言、有表義名言,就是這樣意思,這是善名言的。
「無覺者,謂不善名言。」
這個「無覺者」,你只要是有情,他內心裏面都會有分別,但是有的有情他不能夠用名言去表達他內心的思唯,不能,他不能用名言來表達。別人說出來的名言,他也不能了解,他不能明白,有這樣的衆生就叫做「無覺者」。就像牛羊一類,牛羊一類就不行,或者說嬰兒也有問題,那麼有這樣的分別。
這個牛羊,原來他也是人,叁惡道的衆生原來都是人。在人間的時候,人間有書,能讀書,人與人之間能夠有所教授,所以人的世界名言是多的。他到叁惡道的世界去,他以前的名言的力量,他還是有的,但是由于受到果報的障礙,那個名言就少了,還能記住多少。這些牛羊豬馬,他也有的前生做人的名言,他也還是有多少,有可能他還會說話的,就是說的少了,因爲他一出生的時候,他母親沒有教他語言,像這貓,他母親沒教他說話,所以他不會說話,但是他心裏面還是有多少名言的,不是一點沒有。
「如是遍計複有五種:」
前面說遍計有這麼四種,這底下又說「複有五種」,五種的遍計。
「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
「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這叫做依名遍計義自性。這個意思是那樣,就是聽到了,我聽人說了,叫這個名字,這件事的名字,譬如是燈,這是個名字,我聽我父母說,我的朋友說〝這是燈〞,但是燈的義是什麼?不明白!不知道,那心裏就想:這個燈,他應該是有這樣的義,他能放光,能破暗,使令我們可以讀書,做事情方便。去想他的義,所…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