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
由什么特别的理由,即此依他起自性成为遍计所执了呢?怎么样安立这个遍计所执呢?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
有这样的理由。前面解释遍计所执分成三个:一个能遍计,一个所遍计,一个遍计所执。这上面说「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就是那个所遍计。所遍计是什么呢?就是似义显现,无而似有分明显现的,就是识所了别的一切境界。我们这个明明了了的识所了的一切境界都是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就是能遍计的所缘,就是所缘相,因此而名为遍计所执。
「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这就是那第三个,有个能遍计,有个所遍计,还有个遍计所执。就是能遍计的心在执着所遍计的时候,这时候叫遍计所执。这个所遍计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依他起。所以依他起是所缘,这个依他起的所缘在能执着的心上面出现的时候,叫做「遍计所遍计」,故名为遍计所执。这两句话,意思有多少不同的。「由是遍计所缘相故」成为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成为遍计所执的,这样和前面解释名义是相同的。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由什么特别的理由,即此依他起自性成为圆成实自性了呢?这样解释。 「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由于第六意识的执着依他起,执着那个似义显现是「毕竟不如是有故」,是究竟的那个似义显现是没有的。你若通达那个似义显现是无所有,所显现出来的诸法空相,是名为圆成实也。
这样说,这个唯识上的理论,把一切法分成三类:一个是依他起,一个是遍计执,一个是圆成实。以依他起为中心,向两方面去:向遍计所执那一方面去,这是凡夫境界,我们在似义显现上去种种的虚妄分别执着,这是凡夫境界。若是向圆成实这方面来,就是圣人的事情了,圣人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一个凡夫的缘起,一个圣人的境界,都在依他起上建立。这依他起明白点说,就是我们的一念分别心,他就叫依他起。这个唯识上的三自性,原来是这样子的意思。
第四节、辨品类3
第一项、总辨三性品类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
前面是「辨一异」,由一异这一方面来观察三自性。这以下是辨这个品类,每一种有多少类别。「辨品类」这一科是分三科,第一科是「总辨三性品类」,第二科「别辨遍计品类」,第三科「广辨十种分别」,这一科里有这三大科。现在是总辨三性的品类。先提出来问,「此三自性各有几种?」也就是各有几类?品也就是类;品者,类也。
「谓依他起略有二种。」
这个依他起也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法,但现在若要提出来问,他有多少类别呢?简略来说就是两种。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第一类「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这是已经说过了的。现在第二类,这是从来没有提过。「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个依他起,你说他是杂染嘛,但是他又可以说是清净。你说他是清净嘛,但是另一个立场,他又是杂染。所以没有一个不变的体性,这个不变的体性是不成立的。这个杂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凡夫这个虚妄分别心去执着依他起,执着这个似义显现的时候,就变成杂染了。这个似义显现是如幻如化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我们执着他是真实的时候,就变成杂染了,那就变成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若是我们学习佛法,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通达这似义显现毕竟不如实有,那么依他起就变成清净了,就不是杂染了。就是这依他起,他能随染净的因缘,随顺染污,也能随顺清净。所以他本身不固定,所以叫做依他起。
「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头一种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第二种「杂染清净性不成故」。杂染清净性其实也还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杂染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清净也是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我们学习佛法,学习戒定慧,还是由第六识在这样的学习,那么也是熏成种子了。但是前一种「依他熏习种子」是通说的,「杂染清净性不成」是别说的,有总别的不同。故此二种依他的分别故,故名叫做依他起。就是他本身不固定,就会有变化,可以有变化的。这是说依他起的类别。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
这个遍计所执自性也有两种不同。
「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
第一个是「自性遍计执」,「自性遍计执」怎么讲呢?这个「自性遍计执」,就是在依他起法上都执着是真实的;这个似义显现的一切法,执着他是真实的,这总起来说就是这样执着。譬如说执着色法,执着色法是真实的。心法,心法是真实的,每一法都执着他是真实性,那么叫做「自性遍计所执」,就是每一法的体性都执着他是真实的。
「差别遍计执故」,就在每一法上又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执着。本来是无常的,生灭变化的,那么执着他是常,这也就是差别遍计。譬如苦恼的事情,我们执着是快乐的;无我嘛,执着有我;不清净的执着是清净的,各式各样的执着,那么叫做「差别遍计执故」。我们凡夫的执着是很粗显的,圣人也还是有执着,但是那个执着是微细的。若在凡夫来说,那个执着还是清净的。但是在圣人的境界,他是要向佛学习,所以感觉这个执着还是执着,还是不清净。我们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有问题的时候,〝他这样子嘛,所以我也这样子〞,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若是你有向上的意愿,我要向圣人学习,我不是向他学习,所以他这样子是他的事,我不应该这样子,这就是情形就不同了,是这样意思。
「自性遍计执」是总说,「差别遍计执」是别说,别说里面是有粗显的、有微细的,这是不同的,各式各样的差别是不一样的。「由此故名遍计所执」,这样说。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
圆成实自性也有两种不同。
「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这个圆成实自性也分两种。第一个叫「自性圆成实」,就是这个诸法空相-通达似义显现毕竟不如实有,那个诸法空相的境界,他本身是有他的自性的,是不变的。凡夫怎么样去流转生死,怎么样的迷惑颠倒,但是那个诸法空相是不变异的,不受影响的,那叫做「自性圆成实」。
「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第二类清净圆成实,他本来也不染污,在凡夫的时候,那个自性圆成实也是不染污的,虽然在烦恼里面,但是不受烦恼的污染的。可是你遇见三宝了以后,遇见佛法以后,能努力地修行得成圣道,得无上菩提了,这个圆成实就出离了一切的杂染,从杂染中全面地解脱了,这个时候就名之为「清净圆成实」,因为没有垢染了。这样说,凡夫的时候叫「自性圆成实」,也通于佛;等到得成圣道成佛了,才名之为「清净圆成实」,这样子分类的。但是在圆成实本身来说,没有凡圣的分别,是无分别,凡夫也是那样子,得成圣道以后还是那样子。可以从缘起的变异上看,那到成佛的时候是无量功德庄严的圆成实,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是惑业苦庄严的圆成实,是苦恼境界。但是在惑业苦里面有圆成实,我们一般说有佛性,就是这个了。「由此故成圆成实性」,由这样的不同的类别,成立了圆成实了。
第二项、别辨遍计品类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
前面是总辨三性的品类,现在是第二科「别辨遍计品类」。别说,别别地说。前面是三性各有各有的品类,现在特别地来说明遍计执的品类。这个凡夫的境界,我们要从凡夫的境界得解脱,对凡夫的境界要特别地说明一下。这个遍计执他有四种品类:第一个是「自性遍计」,第二个是「差别遍计」,这前面讲过了。第三个「有觉遍计」,第四个是「无觉遍计」,加上这么两种。
「有觉者,谓善名言。」
这「有觉者」怎么讲?「谓善名言」,就是我们善于种种名言的人,他通达种种的名言,自己内心里面有种种的思想、观察,又能够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就是有显境名言、有表义名言,就是这样意思,这是善名言的。
「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这个「无觉者」,你只要是有情,他内心里面都会有分别,但是有的有情他不能够用名言去表达他内心的思唯,不能,他不能用名言来表达。别人说出来的名言,他也不能了解,他不能明白,有这样的众生就叫做「无觉者」。就像牛羊一类,牛羊一类就不行,或者说婴儿也有问题,那么有这样的分别。
这个牛羊,原来他也是人,三恶道的众生原来都是人。在人间的时候,人间有书,能读书,人与人之间能够有所教授,所以人的世界名言是多的。他到三恶道的世界去,他以前的名言的力量,他还是有的,但是由于受到果报的障碍,那个名言就少了,还能记住多少。这些牛羊猪马,他也有的前生做人的名言,他也还是有多少,有可能他还会说话的,就是说的少了,因为他一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没有教他语言,像这猫,他母亲没教他说话,所以他不会说话,但是他心里面还是有多少名言的,不是一点没有。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
前面说遍计有这么四种,这底下又说「复有五种」,五种的遍计。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
「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这叫做依名遍计义自性。这个意思是那样,就是听到了,我听人说了,叫这个名字,这件事的名字,譬如是灯,这是个名字,我听我父母说,我的朋友说〝这是灯〞,但是灯的义是什么?不明白!不知道,那心里就想:这个灯,他应该是有这样的义,他能放光,能破暗,使令我们可以读书,做事情方便。去想他的义,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