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依名来遍计他的义;依据已经知道的名称,去推想他的义,这就叫做「谓如是名有如是义」。就是说这样的名称他是有这样的义的,推想他有种种义的,种种的道理,种种的作用,种种的这些事情,那么这是一种遍计。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依义遍计名自性」这怎么讲呢?这个「义」就是他的体相作用你都知道了,但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不知道,他不能停留在这里,他就要想,要遍计,喔!他有这个义,他应该有个名字,他应该叫什么名字呢?「谓如是义」,他应该有这样的名字。说天空里面有个铁鸟,〝喔!他应该叫飞机〞,就是有如是义,明白他的义,但是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名字,不行,要有名字,于是推想,应有如是名,他应该有这个名字,是这样意思。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这个无著菩萨大智慧,他就是说「依名遍计名自性」,下面就是小小地给你一点消息「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小小给你一点消息,解释这个意思。那有智慧的人从这个「遍计度未了义名」呢,就明白了「依名遍计名自性」的意思了。那怎么讲呢?「依名」,就是依据你已经明白他是什么义的名字,这个名字他诠显的什么义,你都明白了。依据已经明了是什么义的名字,去「遍计名自性」,就是下面来「遍计度未了义」的名字。未了义的名字,这名字也听说了,但是不知道这个「义」是什么?那怎么办呢?就是根据我已经明白「义」的名字去推想去,这样解释。
印顺老法师他举出一个例子,譬如说这个「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话我们不懂,我们不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但是这个「藏」,我们中国话库藏的藏,汉语这个「藏」我明白,我明白这个。那么就是依据已经明了义的名,就是依据这个「藏」去翻译那个阿赖耶。阿赖耶我是不明白的,阿赖那是个名,也听人说了叫阿赖耶,但是不明白这个义,就是「未了义的名字」,那怎么办呢?用这个「藏」来翻译那个「阿赖耶」,这就叫做「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就是这样意思。
或者我们再举一个例,说是〝喝水可以止渴〞,假设这么一句话,这是汉语,中国话。我这一句话〝饮水能止渴〞,这一句话,我明白这一句话,那么就是「依名」,已经明了他的所诠义的名,就是汉语〝饮水能止渴〞这句话我明白。但是英文应该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不知道,那么就是依据已经明了的去推想那个不明了义的名,就是用中国话来翻译那个英文那一句话,那个时候就懂了,是这样意思,这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未了义的名字。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依义遍计义自性」就是下面的解释,「遍计度未了名」的义,那么「依义」就是已经解了名称的义,这个名称的义我明白了。那么「遍计义」呢?就是「遍计度未了名」的义。未了名的义,那个名我还不知道,那个名的义我不知道,那么依据已经知道名称的义去推度去,去推度他,那么就是这样意思。
印顺老法师用「灯」作譬喻,你看那段文,他的意思。用灯作譬喻,初开始发明电灯的时候,我以前没看过,忽然间看,但是不知道,未了名的义,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那么依据我们已经明白这个「灯」的意思,去推想他,然后就是〝喔!他叫电灯〞。譬如说这个古文,我对白话文这句话我可以看懂了,但是古文就看不懂,看不懂,用白话文来翻译这个古文,这意思也相同。
「依义遍计义自性」,就是依据已经明了名称的义,去遍计度未了名的义,这时候就可以明白了,是这样意思。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这个就是把前面两个双合起来。「依二遍计二自性」,「二」就是一个名,一个义。已经通达了名的义,也通达了义的名,来「遍计二自性」,遍计也不了名、也不了义的自性。这个就复杂了一点,所以「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是这样子的。这件事在《瑜伽师地论》还有解释。
这前面是说到遍计执有四种遍计执、有五种的遍计执,这样说明他。
第三项、广辨十种分别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
这是「辨品类」这一科里的第三科「广释十种分别」,说我们这个分别心有十种分别。「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这个「分别」当然就是依他起,但是也是遍计执。那么现在这里是总摄一切的分别,当然是特别多了,现在略略地说有十种,十种不同。
「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
第一个是根本的分别,就是指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的根本,因为一切分别都是由种子生现行的时候你才能分别,所以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所以他是根本。一切的分别以阿赖耶识为依止,才能生起,所以阿赖耶识是根本的分别。而他本身也是有明了性的,所以有明了性也是分别。「根本分别」的阿赖耶识的分别,他也是有漏的,也是虚妄分别,不是圣道的智慧的境界。
「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
第二种是「缘相分别,谓色等识」。这个「色」就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些都是「色等识」,都是识所发现的,他都是以识为自性的。因为没有识,这些色等是不能出现的,所以以识为他的自性。识为他的自性,他就叫做「缘相分别」,就是因他而引起分别,因为这个色等识而引起分别。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因为这个色等而引起分别,所以叫做「缘相分别」。那这样说就是两个理由:一个他本身是以识为自性,所以叫做缘相分别。第二个理由呢,他能够引起分别。我们的识见到色才引起眼识,听到声音那么引起耳识,那么他能引起分别,所以叫做缘相分别。
「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
这个「显相分别」就是我们的心心所法,这个心心所法他能够照了一切相,也就是那个缘相,所缘的一切相能照了,能够分别。那么是什么呢?就是眼识、耳识……就是前六识。「并所依识」,就是末那识,就是第七识。那么这是「显相分别」。这样说,「显相分别」就是见识,「缘相分别」就是相识,那个「根本分别」就是意识。前面说的阿赖耶识为意识,也有相识,也有见识。这三种分别,他能总摄一切分别的,总摄所有的分别都可以包括在内的,这就是总说的分别。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洛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这个「缘相变异分别」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前面那个「缘相分别谓色等识」,色声音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上面,进一步来说叫做缘相变异分别,这些相上有很多的变化。有什么变化呢?「谓老等变异」,就是老病死,老病死的变化。我们人间的苦恼多,三恶道也都有老病死,诸天他们没有老、没有病,但是也要死,也是有变异。「乐受等变异」,这一切三界内的众生有乐受、又有苦受、也有舍受,有这么多不同的感觉上的变异。「贪等变异」,还有贪瞋痴这些烦恼的变化,有的时候贪心来了,有的时候瞋心来了,还有各式各样烦恼的变化。「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逼害」,众生与众生有冲突的时候,有杀、缚各式各样苦恼的事情,这个逼害的变异。时节的代谢的变异,春夏秋冬寒暑往来的这些变异,新陈代谢的变异。「捺洛迦等诸趣变异」,「捺洛迦」是印度话,中国话翻作苦器,就是地狱。另外还有饿鬼,还有畜生,有人天等变异,这时候跑到三恶道去了,有时候又跑到天上来了,变化。「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还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变化。这个缘相分别里面,有这么多变异的不同。
「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
这个「显相分别」就是那个第三个「显相分别」。这上面就是变异的分别,「谓即如前所说」的变异所有的变化,引起的种种的分别。这个「缘相变异」有老病死的时候,你心里就有老病死的分别;乐受、苦受、舍受等变异,你就会引起在乐受、苦受、舍受上引起分别,贪瞋痴变异的分别,逼害时节代谢等分别,乃至三恶道,乃至到诸天,欲界、色界、无色界,你心里面都会引起分别的,那么这叫做「显相变异分别」。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
前面这个「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这是总说的分别。这个「缘相变异分别、显相变异分别」,这是俱生的分别。这个任运地这个识接触到不同的境界,就会有各式各样的了别性出来,这是俱生的分别。这以下「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这个不同了,这个分别就是由知识成熟了,由学习来的,由经验来的这种分别。
「他引分别」,就是别的众生影响了你、引导你,增加了你的知识了。那么这个就是有好朋友、有善知识,或者恶知识要和你作朋友,那么就影响了你内心的思想了。「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你亲近这恶知识的时候,你就会听闻到「非正法类」这些分别出来,不合道理的事情。「及闻正法类分别」,你同善知识来往,你就能听闻到合法的这些知识,能得到合法的知识。那么这又引起各式各样的分别,反正一个是邪知邪见的事情,一个是正知正见的事情。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第七个是「不如理分别」,这个「不如理分别」和前面那个「闻非正法类」有一点不同。「谓诸外道」,这是说就是站在佛教的立场,称其他的宗教名之为外道。他们这些外道「闻非正法类」,他听闻他的大老师教授他非正法那一类的分别,在那里面生起了种种不合道理的虚妄分别。这是属于宗教性的宗教徒。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这是指佛教徒。佛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