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19

  ..续本文上一页徒「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佛教徒在佛法里面做佛弟子,他能够听闻这个正法,如理的道理,引起来种种的分别。这是说经过了后来的学习,前面是俱生的分别,这三种分别是遇见种种因缘,你学习引起的分别。

  

  「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这一种分别也就是前面那个外道「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但是萨迦耶见这个我见也通于一切众生。这是特别指出来生死流转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烦恼。

  「执着分别」是什么呢?「谓不如理作意类」,因为作意的不合道理,内心的思惟不合道理,就产生出来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萨迦耶见为本」。「萨迦耶」翻到中国话是坏聚,是个「坏聚」的意思。那么加上那个「见」字,就是「坏聚见」。这个坏聚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众多的因缘组合起来的,所以叫做「聚」。这个「坏」,就是这个聚他是无常的,是老病死的,他是个必朽之物,是个坏聚,剎那剎那变异的。在这上面执着有一不坏的、不老病死的,有一个常恒住的我,执着有个我,所以叫做「萨迦耶见」,就是我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我见。说「我见」,通于补特伽罗的这个我见,补特伽罗也是我见,但是翻个「数取趣」。

  这个「萨迦耶见」也就是我见,数取趣这个补特伽罗也是我见,但是有一点不同的义。就是,数取趣这个补特伽罗这个我见,是指流转生死。在流转生死上说,就是「数取趣」,就是数数地去得果报。譬如是在人间得人的果报,死掉了又得到天的果报了;天的果报死掉了,又得到畜生的果报;畜生的果报死了,又得人的果报;得人的果报死掉了,又得到地狱的果报,就是一直地去得果报。这果报一直地变化,但是我是不变的,谁得果报呢?是我。这个「我」一直地不变。这个有我论者就是这样执着有个「我」。这个「萨迦耶见」呢,是在五蕴上说,在五蕴上这个坏聚的必朽之物上有个不朽的我,那么叫做我见,也有个我,还有个我所,我、我所见。其实,他还是相通的,数取趣的我和萨迦耶见的我还是相通的。现在这里就是指萨迦耶见,由不如理作意,所以就发出来萨迦耶见这个我见出来,执着有一个我。

  「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这是执着我,与我相应的分别,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是六十二个见,六十二种知见,就是各式各样不同的知见,各式各样不同的见,叫做「见趣」。这个「见趣」怎么讲?就是不同的邪知邪见叫做「见趣」。

  这个「六十二见」怎么讲?「六十二见」有多少种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简单一点的解释:就在五蕴上,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上来说明这六十二见。譬如说色蕴,有四句:『色即是我,我有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有这么四句。第一句『色即是我』:这个身体,这个地水火风这个生理的组织,他就是我;即色是我。

  这句话有两句话:『即色是我』、『离色是我』。就这个臭皮囊就是我,这是一种执着。第二个执着呢,这个臭皮囊不是我,是另外有一个我,这个我,我在色中,在这身体里面住,这个臭皮囊是我的住处。就像人在房子里住,这房子并不是我,是我的住处,这个身体也是,这身体是我的住处,那么这是一个不同的执着。『即色是我』、『离色是我』。第一句『即色是我』,其他那三句-『色属于我,我有色,我在色中』,这三句是『离色是我』。

  这个『离色是我』分成三句:『我有色』,就是这个我不是色,但是我是有这个色的,他是我所有的,「我有色」。『我在色中』,我在什么地方住呢?在这个身体里面住,这么一句。『我有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这三句,加起来就是四句。

  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色」有这么四句,受、想、行、识也各有四句。譬如『受即是我,我有受,受属于我,我在受中』。乃至识也是这样子,『识即是我,我有识,识属于我,我在识中』。就是五蕴,每一蕴有四句,四乘五是二十句,这个执着有各式各样的执着。

  二十句,过去有二十句,现在有二十句,未来的五蕴也有二十句,加起来就是六十句,就是六十个见,再加上两个根本的见,就是『命异身异』。这些话都是《阿含经》上的话,《阿毗达磨论》也有这些话。这个『命异身异』怎么讲?这个「身」就是我,这个「命」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和我各有各的体性的,命不是身,身不是命,那么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不是我,另外有一个体性是我,这样子。这样的人,这是指「常见」说的,因为这个身体是要老病死、要结束了的,但是〝我〞还是继续存在的,这是「常见」。若『命一身一』,命和身体是一回事,命就是身,身就是命,我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就是我。这样说,色受想行识要老病死、要结束的,我也没有了,这叫「断见」。所以这六十个句再加一个常见、一个断见,就是六十二见,是这样意思。

  这六十二见是以萨迦耶见为本的,以萨迦耶见为根本。这是「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因我见而引起来种种分别,因六十二见引起来种种分别,这叫做执着分别。执着有我,执着常见,执着断见,是这样意思。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这以下是指大乘佛法,大乘佛教徒的分别。前面这上面说「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这就有一个含藏在里面的意思,这是小乘佛法所对治的分别。小乘佛法主要就是破这个我见,他不明显地说破法执,不是那么明显。可是若断了我见,得了阿罗汉果,对法的执着也是不执着的。不过在唯识的经论上多数会说到,小乘佛教徒,这个阿罗汉只断我执而没断法执,常常有这个话。下面就指大乘佛教徒,他不但是断我执,也断法执的,那要通达一真法界的道理才可以。

  

  【Tape25.p.248这五种遍计,我再重顺一顺。】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这两种比较简单一点,应该容易明白的。「依名遍计义自性」,就是已经知道了某一种事情的名字,但是对那件事的义不是太明白,于是乎就依据那个名字去推想他的义,应该是这样子这样子,去思惟、去执着,这叫「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第二种是「依义遍计名自性」,就是对这个义,某一件事的义是明白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还不知道他的名称。因为不知道还想知道,所以就根据那个义去推想他的名字,就说这样的义应该有这样的名字的,这么执着一定是有这个名字,这是第二。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依名」这个「名」,就是这个人已经明白这个名所诠显的义,他明白了,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名也知道,名所诠的义也是知道的。但是对于另外的未了义的名,另外别的事情,名是知道多少了,但是那个义还不知道。不知道,就依据已经明了的名义去推想还不明白什么义的这个名,这样意思。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曾经说过,说是我们说中国话,我们汉文说「饮水止渴」,「饮水止渴」这都是名字,这个名字我也知道,这名字里面的义我也明白,喝水可以止渴,这义也明白;这几个字也明白,字里面所诠的义也明白。但是英文,英文这「饮水止渴」的英文我也会念,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这意思呢,就是「依名遍计名自性」,就去用明白的名义去推想那个知道了名还不知道义,去推想去。推想的结果,就用明白的汉文的「饮水止渴」去翻译那个英文的那句话,这句话中文就是「饮水止渴」的意思,是这样意思。印顺老法师举那个例子,譬如说是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话,阿赖耶这也是个名,这名我听见了,或者纸上也写出来也看见了,这是阿赖耶,但是里面是什么义不知道。不知道嘛,中国话这个「藏」我知道,这个藏是个名字,这个藏里面的义我也明白,于是乎去推想那个未了名的义,推想那阿赖耶什么义,那么就是用中国的藏来翻译阿赖耶。喔!阿赖耶就是藏,阿赖耶识就是藏识,是这个意思。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这就是把前面那个调转过来。「依义」这个「义」就是已经明白他的名所诠的义,名所诠的义已经明白了,知道这个义是什么名字,也就是等于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义,这意思是一样。「依义遍计义自性」,就是「谓遍计度未了名」的「义」,义是知道了,名字不知道。印顺老法师举那个例子,譬如说这个东西能发光明,但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原来我们旧时代这个油灯,后来新发明这个电灯。「油灯」这名字我知道,油灯是做什么也知道,新发明这个东西能放光叫什么名字不知道,知道它也放光,于是乎就是用已知道名称的义,去遍计度未了名的义,这样意思。这个也应该容易明白了,就是这样意思。还用刚才这个「饮水止渴」做譬喻,做例子来说,我们中国话「饮水止渴」这名义我知道,但是这个英文不知道,英文「饮水止渴」的这件事也知道,但是这个名怎么讲不知道,就去推度,它叫什么名字,怎么解释,怎么样说,就是这样讲。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这个是难了一点。就是你也明白名所诠的义,你也明白义的能诠的名。「二自性」,又不知道名也不知道义,就是依据你已经明白的名所诠义、义的能诠名,去推想不明白的那个名义,这就是难一点。这等于说,譬如说我们懂得汉文,但是完全不懂得梵文,也不懂得巴利文,巴利文的能诠名、所诠义完全不懂,你要重新努力去学,去努力去,那就是难一点。所以「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这比前面是难一点。就是这名和义有这么…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