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20

  ..续本文上一页多的差别,各式各样的差别情况。但是我们这明了性的心,在这么多差别的名义上去执着,如是名如是义,如是义如是名,去执着它,这就是五种遍计,就是这样意思。#

  现在解释第十「散动分别」,这是五十七页,「散动分别」。九、是「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

  上一次讲过,前面这个「执着分别」主要是萨迦耶见,执着我。后面这个第十散动是「谓诸菩萨十种分别」,那么这很明显的就是指大乘佛法的学者所有的分别。前面这个我见、萨迦耶见,那就是小乘佛教学者的执着的分别。

  散动的分别,散乱、扰动,使令你的心不明静,不能得成圣道,能障碍你得成圣道的这种散动分别,是「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这十种分别实在来说也就是烦恼。

  第一、是无相的散动。这十种分别,在世亲释,世亲菩萨解释的《摄大乘论》上面,就引这个《般若经》,印顺老法师也提到。这个《般若经》就是六百卷那个《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第一品是〈缘起品〉,第二品是〈学观品〉,在这一品里面有这一段文,是《大般若经》的第四卷。在大正藏是第五本,第十七页,中、下两格里面有这一段文。这一段文上面就是「舍利弗问世尊言:云何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这里引来当然是略,你若看原文,还是比这里文句是多了一点。「舍利弗!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这以下这一段文,你们各位都有这个文吧!都有喔!印顺老法师解释得很详细。

  第一个是「无相散动」。这「无相散动」,什么叫做「无相」?在三自性上看,遍计所执是空无所有的,是无所有的。这个无所有怎么样知道呢?就是在依他起上似义显现的境界上知道它是毕竟空寂的,一定要说到依他起。知道毕竟空的遍计执之后,依他起也是不可得了,这个时候名之为「无相」。这个「无相」在三自性的立场上看,还有点问题,就是这个「无相」这地方是有真实性的体性的,这个「无相」是有真实性的。这若是在《中观论》、《大智度论》上看,是对有相来说这个无相,就是来破斥我们有所得的执着、戏论而说无相。而无相本身,有相不可得,无相也不可得了,是这样子。就不说这无相本身有真实性,不这么说的。而现在这里说「无相散动」,你如果执着无相,也是无有少法可得的,他没有真实性的,这是分别,这是会扰乱你不得无分别智的,会障碍你不得无分别智的。所以就引这《大般若经》〈学观品〉这句话:「实有菩萨」,这个地方是有真实性的,这无相这个地方有真实性的,你不能说什么也没有,不能这么说。你若那么说,你若那么样的思惟,那就是成了妄想分别了,就是成为遍计所执了,就是障碍你得无分别智了,这个文是这样意思。

  但是,我去查《大般若经》的第一分〈学观品〉是这样子,是有这句话,就是「实有菩萨」有这句话。但第二分,《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叫〈观照品〉,第一分叫〈学观品〉,第二分好象是〈观照品〉也有这句话,也有这一段文,也有「实有菩萨」这句话,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品般若经》,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去对照也有这段文,但是没有这句话,没有「实有菩萨」这句话,没有这句话。现在我们的印顺老法师,他是尊重中观的思想,所以很明白地就说出来,这句话很奇怪,根本不通,不需要有这句话,不需要有「实有菩萨」这句话,他是这样想。

  我在学习唯识的道理,另外有一件事。就是下面提到这个「名」,名字的「名」,提到这个「名」字。在《中观论》,当然也是提到这个「名」,《成实论》也说到这个「名」,《维摩诘所说经》也提到这个「名」,叫「超越假名」,那么也是这样说。但是中观上似乎是观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无自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是这样子。但是唯识上,特别地把这个名字在这个理论上,在这个分别心的发动上看,这心若一动的时候,观察到名字的重要。这一点在《瑜伽师地论》和《摄大乘论》上特别地把它提出来,提出这一点。那么,这件事上有一个什么事情呢?若没有名字的时候,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心是不分别的,心就是不分别了,也不会说话,也不能够分别,内心里面也不能思想,也不能发为语言的。

  那么,我们说无相是有真实性,或者说无真实性,这都是名字,都要假籍名字才能够表达的。如果你若是与这个圆成实性,诸法空相的这个圣境,圣人的境界,第一义谛的境界相应了的时候,是离名言相的。那么离名言相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会想,这个圆成实性、这个诸法空相是有体是无体吗?你还会想这件事吗?应该没有这个分别的。没这个分别为什么还要这么说?说「实有菩萨」,要说这句话,这里面也有事情,有什么事情呢?

  我们在凡夫流转生死的时候(我这妄想又多了一点),流转生死的时候,当然就是佛法说什么真如,什么阿赖耶识我都不知道,反正就是我这么妄想分别,有种种活动,发出种种语言,就是这样子,那么就是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受种种果报。果报完了,又继续不断地起种种分别、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的果报,就是这样流转,其他事情我都不知道,凡夫是这样子。

  但是若去学习佛法,推论到转凡成圣的时候,到涅槃的境界的时候,又有个问题,是有问题了。这个外道,这是在《涅槃经》上说到这件事(我这越说越远,但是不要紧)。佛和阿难尊者,在恒河里面沐浴,这个外道远远地走过来看见佛,就赞叹佛说是:瞿昙处处都好,没有一个地方不好的,但有一件事令人不满意,什么呢?就是「无我」这句话不对。那么有我,我才流转生死,没有我,谁来受生死苦呢?我从人间到天上去,或者从天上到地狱去,这个身体是老病死结束了,这个我还是常在的嘛!这样子,这个生死才能安立,乃至涅槃。谁得涅槃呢?也要有一个主宰者嘛!所以,他说无我,这是不对的。那么这时候,佛当然是天耳遥闻,那么就从河里出来了,就和外道就说:你说不高兴无我,我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于是外道就相信佛法了。这一段文和《楞伽经》是相合。

  那么在这地方就有这个意思。说是你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就是遍计执是空了,分别心也不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若不说有一个圆成实,不说有一个无相的真实性的话,不是断了吗?什么也没有了!如果说还有一个有实体,有实性的无相,诸法空相是个有真实体性的,那么这时候没有断灭,还有个真实相,就是有实性的圆成实,他就是没有断;使令这个欢喜有我的人,还有个依靠,没有完全断。在经论上常遇见一句话,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是个恐怖的地方。原来我读到这个文的时候不明白,这个时候怎么叫做恐怖呢?原来就是断灭了,有断灭的恐怖。现在说「实有菩萨」就是这么意思,就是安慰你,还有一个真实体性的诸法空相没有断灭。这个唯识上、其他的文上,我看见世亲菩萨说过这些话,就是避免断灭这个过失,所以要这样说,有这个味道。

  说「无相散动」,如果你害怕断灭了,当然你有这个顾虑那么就是散动,那就不能得无分别智了。所以说这个地方,实有一位菩萨,「实有菩萨」指什么说的呢?就是那个真实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也就是如来藏性,这样子心就安下来了,你可以安心修行,到那时候还没断灭,它有这个味道在里头。

  「二、有相散动」,这个「有相散动」,我们若看世亲释、无性释,去看一下,他就是解释得简略,不是太明白。印顺老法师他说的明白,「有相散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我,这是有相的散动。在这有相法上,也就是遍计所执,执着有我就是遍计所执了。你若这样执着,执着有个我,那就是也是散动,那你不能得无分别智,所以「有相散动」也是不行。

  那么所以《般若经》说出一句话来叫做「不见有菩萨」,「不见有菩萨」就是不看见有这个菩萨,不看见你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个我,这个菩萨是不可得的,是不可得、是没有的。印顺老法师在这里就发挥,那么我们在五蕴身上执着有一个我,这个就是小我,那个实有菩萨那个诸法的真实性,那是大我;那么没有这个小我就归于大我了,这样讲。但是这件事呢,外道有这种理论,是有这种理论。所以印顺老法师这样讲,所以他对唯识是没有信心,看出来是没有信心。所以这个《中观论颂讲记》上说,你修唯识观不能了生死,有这么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你若看嘉祥大师的《中观论疏》,也是有这个味道,所以中观的学者总对于唯识就是有批评,而唯识的学者对中观也是有批评。

  「无相散动」、「有相散动」,这两个都是在我的立场安立的。

  「三、增益散动」,这个「增益散动」是什么呢?这就是在一切的依他起法,「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当然不只是识,也有色法,但是它都是不真实的,有而不实,不是真实有。而我们凡夫,这个似义显现如幻化的境界,识也是如幻有,一切色法也是如幻有,如梦中境、如水中月,都是不真实。但是出现在我们凡夫的无量行相的意识,这个第六意识的时候,出现在意识的前面的时候,他就要执着,他不同意是如幻有,是真实有,就在假有上增加了真实性,就叫「增益散动」,这是在法上说的。前面无相、有相是在我上说,这是在法上说。这都是如幻有不真实,你认为是真实,那就是散动,就障碍你得无分别智、得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了,障碍。因此,所以《般若经》上说这第三句:「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