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的差別,各式各樣的差別情況。但是我們這明了性的心,在這麼多差別的名義上去執著,如是名如是義,如是義如是名,去執著它,這就是五種遍計,就是這樣意思。#
現在解釋第十「散動分別」,這是五十七頁,「散動分別」。九、是「執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
「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叁、增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
上一次講過,前面這個「執著分別」主要是薩迦耶見,執著我。後面這個第十散動是「謂諸菩薩十種分別」,那麼這很明顯的就是指大乘佛法的學者所有的分別。前面這個我見、薩迦耶見,那就是小乘佛教學者的執著的分別。
散動的分別,散亂、擾動,使令你的心不明靜,不能得成聖道,能障礙你得成聖道的這種散動分別,是「謂諸菩薩十種分別」,這十種分別實在來說也就是煩惱。
第一、是無相的散動。這十種分別,在世親釋,世親菩薩解釋的《攝大乘論》上面,就引這個《般若經》,印順老法師也提到。這個《般若經》就是六百卷那個《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第一品是〈緣起品〉,第二品是〈學觀品〉,在這一品裏面有這一段文,是《大般若經》的第四卷。在大正藏是第五本,第十七頁,中、下兩格裏面有這一段文。這一段文上面就是「舍利弗問世尊言:雲何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這裏引來當然是略,你若看原文,還是比這裏文句是多了一點。「舍利弗!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這以下這一段文,你們各位都有這個文吧!都有喔!印順老法師解釋得很詳細。
第一個是「無相散動」。這「無相散動」,什麼叫做「無相」?在叁自性上看,遍計所執是空無所有的,是無所有的。這個無所有怎麼樣知道呢?就是在依他起上似義顯現的境界上知道它是畢竟空寂的,一定要說到依他起。知道畢竟空的遍計執之後,依他起也是不可得了,這個時候名之爲「無相」。這個「無相」在叁自性的立場上看,還有點問題,就是這個「無相」這地方是有真實性的體性的,這個「無相」是有真實性的。這若是在《中觀論》、《大智度論》上看,是對有相來說這個無相,就是來破斥我們有所得的執著、戲論而說無相。而無相本身,有相不可得,無相也不可得了,是這樣子。就不說這無相本身有真實性,不這麼說的。而現在這裏說「無相散動」,你如果執著無相,也是無有少法可得的,他沒有真實性的,這是分別,這是會擾亂你不得無分別智的,會障礙你不得無分別智的。所以就引這《大般若經》〈學觀品〉這句話:「實有菩薩」,這個地方是有真實性的,這無相這個地方有真實性的,你不能說什麼也沒有,不能這麼說。你若那麼說,你若那麼樣的思惟,那就是成了妄想分別了,就是成爲遍計所執了,就是障礙你得無分別智了,這個文是這樣意思。
但是,我去查《大般若經》的第一分〈學觀品〉是這樣子,是有這句話,就是「實有菩薩」有這句話。但第二分,《大般若經》的第二分,叫〈觀照品〉,第一分叫〈學觀品〉,第二分好象是〈觀照品〉也有這句話,也有這一段文,也有「實有菩薩」這句話,但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大品般若經》,就是《大般若經》的第二分,去對照也有這段文,但是沒有這句話,沒有「實有菩薩」這句話,沒有這句話。現在我們的印順老法師,他是尊重中觀的思想,所以很明白地就說出來,這句話很奇怪,根本不通,不需要有這句話,不需要有「實有菩薩」這句話,他是這樣想。
我在學習唯識的道理,另外有一件事。就是下面提到這個「名」,名字的「名」,提到這個「名」字。在《中觀論》,當然也是提到這個「名」,《成實論》也說到這個「名」,《維摩诘所說經》也提到這個「名」,叫「超越假名」,那麼也是這樣說。但是中觀上似乎是觀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無自性,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是這樣子。但是唯識上,特別地把這個名字在這個理論上,在這個分別心的發動上看,這心若一動的時候,觀察到名字的重要。這一點在《瑜伽師地論》和《攝大乘論》上特別地把它提出來,提出這一點。那麼,這件事上有一個什麼事情呢?若沒有名字的時候,心是不動的,也就是說心是不分別的,心就是不分別了,也不會說話,也不能夠分別,內心裏面也不能思想,也不能發爲語言的。
那麼,我們說無相是有真實性,或者說無真實性,這都是名字,都要假籍名字才能夠表達的。如果你若是與這個圓成實性,諸法空相的這個聖境,聖人的境界,第一義谛的境界相應了的時候,是離名言相的。那麼離名言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還會想,這個圓成實性、這個諸法空相是有體是無體嗎?你還會想這件事嗎?應該沒有這個分別的。沒這個分別爲什麼還要這麼說?說「實有菩薩」,要說這句話,這裏面也有事情,有什麼事情呢?
我們在凡夫流轉生死的時候(我這妄想又多了一點),流轉生死的時候,當然就是佛法說什麼真如,什麼阿賴耶識我都不知道,反正就是我這麼妄想分別,有種種活動,發出種種語言,就是這樣子,那麼就是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受種種果報。果報完了,又繼續不斷地起種種分別、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的果報,就是這樣流轉,其他事情我都不知道,凡夫是這樣子。
但是若去學習佛法,推論到轉凡成聖的時候,到涅槃的境界的時候,又有個問題,是有問題了。這個外道,這是在《涅槃經》上說到這件事(我這越說越遠,但是不要緊)。佛和阿難尊者,在恒河裏面沐浴,這個外道遠遠地走過來看見佛,就贊歎佛說是:瞿昙處處都好,沒有一個地方不好的,但有一件事令人不滿意,什麼呢?就是「無我」這句話不對。那麼有我,我才流轉生死,沒有我,誰來受生死苦呢?我從人間到天上去,或者從天上到地獄去,這個身體是老病死結束了,這個我還是常在的嘛!這樣子,這個生死才能安立,乃至涅槃。誰得涅槃呢?也要有一個主宰者嘛!所以,他說無我,這是不對的。那麼這時候,佛當然是天耳遙聞,那麼就從河裏出來了,就和外道就說:你說不高興無我,我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于是外道就相信佛法了。這一段文和《楞伽經》是相合。
那麼在這地方就有這個意思。說是你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就是遍計執是空了,分別心也不現了,這個時候如果你若不說有一個圓成實,不說有一個無相的真實性的話,不是斷了嗎?什麼也沒有了!如果說還有一個有實體,有實性的無相,諸法空相是個有真實體性的,那麼這時候沒有斷滅,還有個真實相,就是有實性的圓成實,他就是沒有斷;使令這個歡喜有我的人,還有個依靠,沒有完全斷。在經論上常遇見一句話,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是無我的,這是個恐怖的地方。原來我讀到這個文的時候不明白,這個時候怎麼叫做恐怖呢?原來就是斷滅了,有斷滅的恐怖。現在說「實有菩薩」就是這麼意思,就是安慰你,還有一個真實體性的諸法空相沒有斷滅。這個唯識上、其他的文上,我看見世親菩薩說過這些話,就是避免斷滅這個過失,所以要這樣說,有這個味道。
說「無相散動」,如果你害怕斷滅了,當然你有這個顧慮那麼就是散動,那就不能得無分別智了。所以說這個地方,實有一位菩薩,「實有菩薩」指什麼說的呢?就是那個真實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也就是如來藏性,這樣子心就安下來了,你可以安心修行,到那時候還沒斷滅,它有這個味道在裏頭。
「二、有相散動」,這個「有相散動」,我們若看世親釋、無性釋,去看一下,他就是解釋得簡略,不是太明白。印順老法師他說的明白,「有相散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這是有相的散動。在這有相法上,也就是遍計所執,執著有我就是遍計所執了。你若這樣執著,執著有個我,那就是也是散動,那你不能得無分別智,所以「有相散動」也是不行。
那麼所以《般若經》說出一句話來叫做「不見有菩薩」,「不見有菩薩」就是不看見有這個菩薩,不看見你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上面執著有個我,這個菩薩是不可得的,是不可得、是沒有的。印順老法師在這裏就發揮,那麼我們在五蘊身上執著有一個我,這個就是小我,那個實有菩薩那個諸法的真實性,那是大我;那麼沒有這個小我就歸于大我了,這樣講。但是這件事呢,外道有這種理論,是有這種理論。所以印順老法師這樣講,所以他對唯識是沒有信心,看出來是沒有信心。所以這個《中觀論頌講記》上說,你修唯識觀不能了生死,有這麼一句話。但是這句話,你若看嘉祥大師的《中觀論疏》,也是有這個味道,所以中觀的學者總對于唯識就是有批評,而唯識的學者對中觀也是有批評。
「無相散動」、「有相散動」,這兩個都是在我的立場安立的。
「叁、增益散動」,這個「增益散動」是什麼呢?這就是在一切的依他起法,「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當然不只是識,也有色法,但是它都是不真實的,有而不實,不是真實有。而我們凡夫,這個似義顯現如幻化的境界,識也是如幻有,一切色法也是如幻有,如夢中境、如水中月,都是不真實。但是出現在我們凡夫的無量行相的意識,這個第六意識的時候,出現在意識的前面的時候,他就要執著,他不同意是如幻有,是真實有,就在假有上增加了真實性,就叫「增益散動」,這是在法上說的。前面無相、有相是在我上說,這是在法上說。這都是如幻有不真實,你認爲是真實,那就是散動,就障礙你得無分別智、得般若波羅蜜,不能成就了,障礙。因此,所以《般若經》上說這第叁句:「色自性空,受想行識自性空…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