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18

  ..續本文上一頁以依名來遍計他的義;依據已經知道的名稱,去推想他的義,這就叫做「謂如是名有如是義」。就是說這樣的名稱他是有這樣的義的,推想他有種種義的,種種的道理,種種的作用,種種的這些事情,那麼這是一種遍計。

  

  「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

  「依義遍計名自性」這怎麼講呢?這個「義」就是他的體相作用你都知道了,但是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不知道,他不能停留在這裏,他就要想,要遍計,喔!他有這個義,他應該有個名字,他應該叫什麼名字呢?「謂如是義」,他應該有這樣的名字。說天空裏面有個鐵鳥,〝喔!他應該叫飛機〞,就是有如是義,明白他的義,但是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名字,不行,要有名字,于是推想,應有如是名,他應該有這個名字,是這樣意思。

  

  「叁、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

  這個無著菩薩大智慧,他就是說「依名遍計名自性」,下面就是小小地給你一點消息「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小小給你一點消息,解釋這個意思。那有智慧的人從這個「遍計度未了義名」呢,就明白了「依名遍計名自性」的意思了。那怎麼講呢?「依名」,就是依據你已經明白他是什麼義的名字,這個名字他诠顯的什麼義,你都明白了。依據已經明了是什麼義的名字,去「遍計名自性」,就是下面來「遍計度未了義」的名字。未了義的名字,這名字也聽說了,但是不知道這個「義」是什麼?那怎麼辦呢?就是根據我已經明白「義」的名字去推想去,這樣解釋。

  印順老法師他舉出一個例子,譬如說這個「阿賴耶」,「阿賴耶」是印度話我們不懂,我們不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但是這個「藏」,我們中國話庫藏的藏,漢語這個「藏」我明白,我明白這個。那麼就是依據已經明了義的名,就是依據這個「藏」去翻譯那個阿賴耶。阿賴耶我是不明白的,阿賴那是個名,也聽人說了叫阿賴耶,但是不明白這個義,就是「未了義的名字」,那怎麼辦呢?用這個「藏」來翻譯那個「阿賴耶」,這就叫做「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就是這樣意思。

  或者我們再舉一個例,說是〝喝水可以止渴〞,假設這麼一句話,這是漢語,中國話。我這一句話〝飲水能止渴〞,這一句話,我明白這一句話,那麼就是「依名」,已經明了他的所诠義的名,就是漢語〝飲水能止渴〞這句話我明白。但是英文應該怎麼說呢?我不知道。不知道,那麼就是依據已經明了的去推想那個不明了義的名,就是用中國話來翻譯那個英文那一句話,那個時候就懂了,是這樣意思,這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未了義的名字。

  

  「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

  「依義遍計義自性」就是下面的解釋,「遍計度未了名」的義,那麼「依義」就是已經解了名稱的義,這個名稱的義我明白了。那麼「遍計義」呢?就是「遍計度未了名」的義。未了名的義,那個名我還不知道,那個名的義我不知道,那麼依據已經知道名稱的義去推度去,去推度他,那麼就是這樣意思。

  印順老法師用「燈」作譬喻,你看那段文,他的意思。用燈作譬喻,初開始發明電燈的時候,我以前沒看過,忽然間看,但是不知道,未了名的義,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那麼依據我們已經明白這個「燈」的意思,去推想他,然後就是〝喔!他叫電燈〞。譬如說這個古文,我對白話文這句話我可以看懂了,但是古文就看不懂,看不懂,用白話文來翻譯這個古文,這意思也相同。

  「依義遍計義自性」,就是依據已經明了名稱的義,去遍計度未了名的義,這時候就可以明白了,是這樣意思。

  

  「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這個就是把前面兩個雙合起來。「依二遍計二自性」,「二」就是一個名,一個義。已經通達了名的義,也通達了義的名,來「遍計二自性」,遍計也不了名、也不了義的自性。這個就複雜了一點,所以「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是這樣子的。這件事在《瑜伽師地論》還有解釋。

  這前面是說到遍計執有四種遍計執、有五種的遍計執,這樣說明他。

  

  第叁項、廣辨十種分別

  「複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

  這是「辨品類」這一科裏的第叁科「廣釋十種分別」,說我們這個分別心有十種分別。「複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這個「分別」當然就是依他起,但是也是遍計執。那麼現在這裏是總攝一切的分別,當然是特別多了,現在略略地說有十種,十種不同。

  

  「一、根本分別,謂阿賴耶識。」

  第一個是根本的分別,就是指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是一切分別的根本,因爲一切分別都是由種子生現行的時候你才能分別,所以阿賴耶識就是一切種子識,所以他是根本。一切的分別以阿賴耶識爲依止,才能生起,所以阿賴耶識是根本的分別。而他本身也是有明了性的,所以有明了性也是分別。「根本分別」的阿賴耶識的分別,他也是有漏的,也是虛妄分別,不是聖道的智慧的境界。

  

  「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

  第二種是「緣相分別,謂色等識」。這個「色」就是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這些都是「色等識」,都是識所發現的,他都是以識爲自性的。因爲沒有識,這些色等是不能出現的,所以以識爲他的自性。識爲他的自性,他就叫做「緣相分別」,就是因他而引起分別,因爲這個色等識而引起分別。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因爲這個色等而引起分別,所以叫做「緣相分別」。那這樣說就是兩個理由:一個他本身是以識爲自性,所以叫做緣相分別。第二個理由呢,他能夠引起分別。我們的識見到色才引起眼識,聽到聲音那麼引起耳識,那麼他能引起分別,所以叫做緣相分別。

  

  「叁、顯相分別,謂眼識等並所依識。」

  這個「顯相分別」就是我們的心心所法,這個心心所法他能夠照了一切相,也就是那個緣相,所緣的一切相能照了,能夠分別。那麼是什麼呢?就是眼識、耳識……就是前六識。「並所依識」,就是末那識,就是第七識。那麼這是「顯相分別」。這樣說,「顯相分別」就是見識,「緣相分別」就是相識,那個「根本分別」就是意識。前面說的阿賴耶識爲意識,也有相識,也有見識。這叁種分別,他能總攝一切分別的,總攝所有的分別都可以包括在內的,這就是總說的分別。

  

  「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捺洛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

  這個「緣相變異分別」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前面那個「緣相分別謂色等識」,色聲音味觸,眼耳鼻舌身,這上面,進一步來說叫做緣相變異分別,這些相上有很多的變化。有什麼變化呢?「謂老等變異」,就是老病死,老病死的變化。我們人間的苦惱多,叁惡道也都有老病死,諸天他們沒有老、沒有病,但是也要死,也是有變異。「樂受等變異」,這一切叁界內的衆生有樂受、又有苦受、也有舍受,有這麼多不同的感覺上的變異。「貪等變異」,還有貪瞋癡這些煩惱的變化,有的時候貪心來了,有的時候瞋心來了,還有各式各樣煩惱的變化。「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逼害」,衆生與衆生有沖突的時候,有殺、縛各式各樣苦惱的事情,這個逼害的變異。時節的代謝的變異,春夏秋冬寒暑往來的這些變異,新陳代謝的變異。「捺洛迦等諸趣變異」,「捺洛迦」是印度話,中國話翻作苦器,就是地獄。另外還有餓鬼,還有畜生,有人天等變異,這時候跑到叁惡道去了,有時候又跑到天上來了,變化。「及欲界等諸界變異」,還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變化。這個緣相分別裏面,有這麼多變異的不同。

  

  「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

  這個「顯相分別」就是那個第叁個「顯相分別」。這上面就是變異的分別,「謂即如前所說」的變異所有的變化,引起的種種的分別。這個「緣相變異」有老病死的時候,你心裏就有老病死的分別;樂受、苦受、舍受等變異,你就會引起在樂受、苦受、舍受上引起分別,貪瞋癡變異的分別,逼害時節代謝等分別,乃至叁惡道,乃至到諸天,欲界、色界、無色界,你心裏面都會引起分別的,那麼這叫做「顯相變異分別」。

  

  「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

  前面這個「根本分別、緣相分別、顯相分別」,這是總說的分別。這個「緣相變異分別、顯相變異分別」,這是俱生的分別。這個任運地這個識接觸到不同的境界,就會有各式各樣的了別性出來,這是俱生的分別。這以下「他引分別、不如理分別、如理分別」,這個不同了,這個分別就是由知識成熟了,由學習來的,由經驗來的這種分別。

  「他引分別」,就是別的衆生影響了你、引導你,增加了你的知識了。那麼這個就是有好朋友、有善知識,或者惡知識要和你作朋友,那麼就影響了你內心的思想了。「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你親近這惡知識的時候,你就會聽聞到「非正法類」這些分別出來,不合道理的事情。「及聞正法類分別」,你同善知識來往,你就能聽聞到合法的這些知識,能得到合法的知識。那麼這又引起各式各樣的分別,反正一個是邪知邪見的事情,一個是正知正見的事情。

  

  「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

  第七個是「不如理分別」,這個「不如理分別」和前面那個「聞非正法類」有一點不同。「謂諸外道」,這是說就是站在佛教的立場,稱其他的宗教名之爲外道。他們這些外道「聞非正法類」,他聽聞他的大老師教授他非正法那一類的分別,在那裏面生起了種種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這是屬于宗教性的宗教徒。

  

  「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

  這是指佛教徒。佛教…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