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似,好象是有真实义显现出来。本来是没有,但是与有相似,无而似有,分明现前,所以叫做「似义显现」,是这么意思。他本身实在是没有,但是和有相似,就是他本身的相貌有多少欺诳性;他是没有,但是又好象是有,所以叫做「似义显现」,是这样意思。这个「似义显现」是由依他起现出来的,要依靠依他起才能现出来。「云何成遍计所执」呢?他应该叫做依他起嘛!怎么能成为遍计所执了呢?「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呢?什么理由叫这个名字呢?这提出这两个问题。
「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无量行相意识」,这个意识是能遍计的,似义显现是所遍计,意识是能遍计。这个意识是什么呢?「无量行相」,这个意识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他在所缘的「似义显现」上面,在这虚妄的境界上面有无量无边的行相,我们的分别心在所缘境的似义上面活动叫做「行相」。就是在那儿上面分别,这分别的情况有无量无边很多很多的行相,所以「意识」就是「无量行相意识」,就是这样意思。
「遍计颠倒」,这个意识,这个无量行相,在似义显现上面有无量的行相,总而言之就是「遍计」,普遍地去分别执着,叫做「遍计」,普遍地去分别、执着。这个计度就是心里面各式各样的妄想分别,这些妄想分别都是不合道理的,那就叫做「颠倒」,是错误的。那么就是无量行相的颠倒,无量行相的遍计,这就叫做「意识遍计颠倒」。
这个「生相」怎么讲呢?这个「生」就是那个「似义显现」,因为有似义显现,所以这个意识才能生起。所以这个遍计所执就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他能够令意识生起,就是所缘缘了,他能令意识生起。生起了以后,他又以似义显现为所缘相,似义显现是意识的所缘相。他又是能生起意识,意识生起了,又去缘这个似义显现去,所以叫做「相」,这样叫做「遍计颠倒生相」。怎么叫做遍计所执呢?就是这个似义显现能生起无量行相意识的遍计颠倒,而又为无量行相遍计颠倒的所缘相,「故名遍计所执」,故名为遍计所执。就是这个似义显现是意识的颠倒执着的境界,所以叫做遍计所执。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似义显现」,意识的遍计颠倒所执着的境界,这个所执着的境界本身实在是没有自相的,没有自体的,是自性空的;这个遍计所执的境界是自相空,是没有的。譬如说,有一条绳子,这光线不是太好的地方,有一条绳子在那里,我们看上去就认为是蛇,认为有蛇在那里。这件事,这个说他看那个绳子是蛇,这个人一定以前他看见过蛇,他也有这个蛇的名字,他那个阿赖耶识里面熏习了这个蛇的名字,也熏习了蛇的相,有这个名相。有这个名相以后,又光线不好的时候看见那里有条蛇,看见那绳子是有条蛇,就执着这个绳子是蛇,〝是有蛇,这里有蛇〞,这叫遍计所执。我们或者光线好了,或者是眼力特别强的人看见没有蛇,所以叫「自相实无」,这个蛇是没有的,实在是没有蛇。
所以遍计所执是没有的,「唯有遍计所执」,只是你这样执着,执着那里有蛇。就是执着你这个从你的分别心所现出来的这些虚妄境界,都是依他起,是依他起。我们的分别心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都是依他起的,但我们执着他是真实的,就是叫遍计所执了。我们执着这个真实,在那个依他起上面是没有的,就像在绳子上是没有蛇的,所以「自相实无」。这个你所执着是真实的这件事,实在是没有,一点儿也没有,是没有的,「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就是只是你内心的这样执着而已,所以古人叫做『实无唯计』,就是把这两句话变成四个字:「自相实无」用这个实无两个字,「唯有遍计所执」就是唯计,『实无唯计』。「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所以立这个名字叫做遍计所执。这也是遍计所执的义,而因此立出这样的名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依他起是一件事实,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缘生法,是有那一件事。遍计所执就是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对于这个因缘所生法搞错了,那就叫遍计所执,是这样意思。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
这是解释第三个圆成实自性,也是提出两个问题。若圆成实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没有了。遍计所执没有了,「云何成圆成实?」怎么就成了圆成实了呢?「何因缘故名圆成实」呢?这样子问,提出这两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这底下回答是两个理由「名圆成实」:一个是无变异,一个是由最胜义,由这两个理由成为圆成实的,名为圆成实的。
「由无变异性故」,因为他没有变化。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面没有遍计所执性,你所执着那个遍计所执没有;没有了,这个依他起也就没有了。
这个意思在前面我们讲过,「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在那一段文上有解释,还有一个地方也有解释。就是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这个乱相,乱相若没有了呢,乱体也就没有了,所以「若无余亦无」,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圆成实,这时候就是圆成实相。这时候这个圆成实相其实就是真如,就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空相是「无变异性」,他是没有变化的。譬如说我们这个遍计所执种种的执着,造作种种的善业或者种种的恶业,但是这个圆成实性没有变异,没有变化。你在凡夫的时候,他也是那样子;你经过修行成就圣道以后,那个圆成实还是那样子。我们一般说不增不减,在凡不增,在圣不减;或者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总之这个圆成实性本身是没有变化的。
「故名圆成实」,他没有变化,所以叫做圆满成就的真实性。那个无变异性的圆满、无变异性的成就都是真实的,如果变化了,那就不真实。我们看天空里的云,时时地会变化,一会儿看见像个树,一会看像大棉花似的,一会什么也没有了,那就是不真实。现在这个圆成实性不是,他是没有变异的,所以叫圆成实。
这个「不变异」有什么好呢?他这个离一切相,不可分别,不思议的境界没有变化,一切圣人都在这个地方,圣人的智慧都是在这里,在这里他不变异,他是永久地安闲自在。我们凡夫这个分别心不在这里,不在这圆成实这里,我们凡夫的心在那里呢?在依他起那个地方,就是在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有为法,遍计所执的这些有为法这上面。在这上面,我们感觉到什么呢?可能感觉到欢喜,但也感觉到苦恼,因为这个遍计所执这个依他起这个地方是无常的,你感觉到很好,忽然间垮了,垮台了。是无常,无常即是苦。
譬如说,我们身体很健康,这也是依他起,我们感觉到好,你老年人要苦,我没老还很快乐,但是你不久也是老,也会老的,就苦了,这健康没有了,就是苦嘛!世界上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这样子,都是要无常的,所以就苦了。但是这个圆成实这地方呢,是无变异,你最初修学圣道,你成就了那个境界的时候,一直是那样子,不再变异。用我们凡夫的话呢,就是靠得住,他不变异,能靠得住,有些人他说我不感觉到苦,感觉到很好。当然,他说这句话也是真实话,但是就没有在时间上去观察一下,在时间上观察,一定是要无常的嘛!你现在不感觉到苦,将来那苦的境界一定会来的。所以这个「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是个大安乐的境界。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第二个理由就是「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最胜义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由清净所缘性故」。这个圆成实是圣人的清净智所缘的体性,我们凡夫的执着分别心缘不到这里,你观察不到这个圆成实。经过修行成就了无分别智,无分智是没有烦恼的,所以他是清净的。他那清净的智慧才能缘这圆成实,才能缘的。你缘这圆成实,断除一切烦恼了,得大解脱了,所以「清净所缘性故」。
「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第二个殊胜的地方呢,你若是成就了无分别智,你观察这个圆成实得无上菩提了,可以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在一切善法里面是最殊胜的,一切善法都不能有无上菩提那么殊胜。或者说是,这个圆成实是胜义善,是无为的善法,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他是「最胜性故」,最胜的体性,其余的一切法没有能超越他的了,所以「一切善法最胜性故」。
「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所以叫做圆成实性。这是解释这个圆成实有这两个理由,所以成为圆成实,名为圆成实的。
第二项、别辨遍计执性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
这一段是第二项「别辨遍计执性」。这个遍计执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这凡夫的境界我们需要再认识,再详细地认识一下,所以又特别地来说明遍计所执的相貌。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遍计所执在这地方是有个能遍计,还有个所遍计。这个能遍计在遍计所遍计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才成立的。只有能遍计没有所遍计,有所遍计没有能遍计,遍计执性不成立的。所以要解释什么叫做遍计所执自性呢?就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能遍计,什么叫做所遍计的,应该这样子。这是标出来,底下提出问题。
「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
此中何者叫做能遍计?何者叫做所遍计呢?何者叫做遍计所执自性呢?提出这三个问题。下面一一地解释。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
先解释这个能遍计。应该知道我们这个意识,他是能遍计的,因为什么理由说他是能遍计呢?「有分别故」,我们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意识他有分别心的,他不像前五识是不能分别,他只是有个明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