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隨決了。」
這個「所知相」裏面第六節是「通契經」。「通契經」分叁科,第一科「依叁性通大乘經」,第二科「依四意趣四秘密決了一切佛言」,這是第二科。「意趣」和「秘密」是什麼意思呢?印老法師的解釋,他有兩個解釋:第一個是說,「意趣」是別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類似這樣意思。這個「趣」,就是他心裏面在另一個地方叫做「趣」,不在這裏,「趣」者向也,另有所向,他的意,意在言外,或者有這樣的意思,這是印老的第一個解釋。他對這個解釋不滿意,所以又有第二個解釋,「意趣」實在就是旨趣的意思,就是意義的意思,就是四種義,約四種義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可以這樣解釋,這個解釋比較符合下邊的文意。
這個「秘密」是什麼意思呢?印老也是解釋得好,就是在表面上不容易明白,從表面上的文句看不出來,他的真義很隱密,不容易看明白,那麼叫做「秘密」。但是看下文的意思有和中國古德爲實施權的意思有點相同。爲實施權,就是爲了教化衆生能悟入真實義,但是有困難,所以先要施設方便,方便就是權巧的意思,暫時地這樣子去引導衆生,等到衆生的程度進步了,再說真實話。所以現在爲衆生說的佛法,不符合佛的真義的,佛那個真義還隱藏在裏面,所以叫做「秘密」,這個「秘密」有這樣的意思。
「四種意趣」,前面是用叁自性來通大乘經,通阿毗達磨大乘經,通梵問經,通這一切經。「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一切佛所說的法語都可以隨順四種意趣、四種秘密去抉擇明了,都可以這樣去解釋的。這是標出來這兩者,以下就解釋,先解釋四意趣。
「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
四種意趣,第一個就是平等的意趣,平等的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謂如說言」,就像在經裏面佛曾經這樣說:「我昔曾于彼時彼分」,我過去的時候曾經在某一個時代,「彼分」或者是某一個地方。「即名勝觀正等覺者」,「勝觀」是中國話,梵語就是毗婆屍如來,毗婆屍,毗婆屍翻到中國話翻個「勝觀」。「正等覺者」,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者。這樣的說話,實在來說呢,釋迦牟尼佛,前面「我昔曾于」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即是毗婆屍如來,這樣的法語什麼意思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毗婆屍佛,但是佛還說他就是,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約「平等意趣」說的。約「平等意趣」就是佛佛道同,法身是無差別的,釋迦牟尼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的悲願,釋迦牟尼佛的道力,彼此都是一樣的;在平等的意義上說,此佛即是彼佛,意思是這樣,這就叫做「平等意趣」。那麼這個話也就是這樣解釋,用平等的意趣來解釋佛的這句話,這樣意思。
「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叫做「別時意趣」。「別時意趣」什麼意義呢?「謂如說言」,就像佛在經裏面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若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誠意地念誦多寶如來的名號,這個人有什麼功德呢?「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就是決定能得無上菩提了,不會退轉的。說念多寶如來的名號有這麼大的功德,不退轉于無上菩提,這是要得無生法忍才能不退轉,說是這個人不用得無生法忍,他只是念多寶如來的名號就能得到這樣的功德,哎呀,這是太殊勝了,這樣說。「又如說言」,又如這個經上說:「由唯發願」,你只是從你的虛妄分別心裏面發一念清淨心,願生阿彌陀佛國去,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啊!這麼容易,太好了!這樣的說話什麼意思呢?是「別時意趣」。
這個「別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另外的時候,不是現在,因爲你現在念多寶如來名,你就栽培善根了,由這個善根一發生作用的時候又繼續栽培善根了,輾轉地增長殊勝,那你就「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就不退轉于無上菩提,是這樣意思。不是現在就能的,不是。那麼爲什麼佛這個約別時意趣要這樣講呢?這就是隨順一種懈怠的人,這個人對于佛法也有一點信心,但是這個人懈怠,你讓他精進勇猛行菩薩道,像菩薩那個難行的苦行,那他就退,他不敢,他做不來,「那好!我不信佛了,我還是流轉生死吧」,就退轉了,他就不肯學習佛法了。若是說念多寶如來名,你不必修那麼多的苦行、六波羅蜜廣度衆生,不必,你就念頌多寶如來名就能不退轉于無上菩提,啊!他心裏歡喜,好!好!好!我多多念佛,就是這樣意思,所以這叫「別時」。若約真實義來說呢,是要你現在栽培善根輾轉的增勝,你就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了,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別時」。
那麼這個《攝大乘論》世親釋上舉一個譬喻,就是由一個金錢去做生意能得千金,能得一千個金錢,那麼這個意思就是「別時」的意思。不是說你用一個錢做本,一下子就得了一千個錢,不是,是要逐漸地逐漸地,到後來一下子得了千錢,由一錢可以得千錢,是這樣意思。那麼「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意思;你發了願以後,你這阿賴耶識裏面有這麼一個名言種子,將來還會再發願,你發了願以後就不止于發願了,也就肯實際上去做了,實際上去修念佛叁昧了,栽培無量的福德智慧善根了,那麼就「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也是這樣意思,也是「別時意趣」的意思。
「叁、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
第叁個是「別義意趣」,這是一個特別的意趣。怎麼叫特別的意趣呢?「謂如說言」,就像經上佛曾經這樣說過,說是若一位佛教徒他發心了。「若已逢事」,他能夠遇到佛,能承事佛,恭敬禮拜,種種的栽培善根,在佛那裏栽培善根。遇見多少佛呢?「爾所」,就是那麼多,那麼多是多少呢?「殑伽河沙等佛」,「殑伽河」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恒河,這個恒河這個「恒」字可能不是中國話,同是「殑伽」這個音,這個玄奘法師他就翻個「殑伽」那麼翻到中國話是天堂來,這個河是從天上來的,其實是從高處來的,就是這個意思,從高處來的河。這個河裏面的沙特別多,佛說法多數在這個恒河的兩岸,所以就用恒河沙來譬喻數目的多。遇見了恒河沙數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那你對于這個大乘佛法的第一義谛,你才能通達的,才能了解的。
那麼這個話怎麼解釋呢?那就是「別義意趣」的意思。遇見恒河沙數佛才能明白佛法,那個是指你證悟第一義谛而說的,就是要得無生法忍了,你才通達第一義谛的,那叫做,遇見這麼多佛方能解義。如果說從文字上去理解佛法,就不需要,不需要遇見那麼多佛,是不需要的。從文字上理解佛法,我們普通人好象很多人都可以辦得到,並不是很難的事情。若是證悟佛法的真義,那是你要遇見了很多的佛栽培善根才可以的,所以這就叫做「別義意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通達佛法分兩部分:一個是你從文字上學習佛法可以明了;一個是你真實的得到無分別智,證悟了諸法實相了,得無生法忍了,那叫做通達佛法,那就不同了。所以我們一般說開悟也應該通于這兩方面的。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
這是第四個。「補特伽羅」翻個數取趣,通常的用法就是衆生,就在生死裏流轉的這個衆生。「意樂意趣」,「意樂」我們簡單的解釋就是歡喜,他心裏面歡喜這樣。佛說法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隨你的歡喜我就這樣講解佛法,隨你的歡喜。有的時候佛說法呢,專說你不歡喜的,這也是「意樂」。這個在《大智度論》上說這個四悉檀因緣:第一個就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隨順你的歡喜心而這樣講解佛法,你對于佛法就有了信心了,就建立了信心,這是一種。其次就是約對治悉檀宣說佛法的,就是你現在這個瞋心很大,佛就要對治你這個瞋心,說一個法門來對治你的瞋心的,這樣子。佛也有時候說法叫你增長瞋心,叫你增長貪心,增長的時候你忽然間覺悟了,就得道了。所以這個前面說是四種意趣、四種秘密,的確這不是我們凡夫能明白的。佛爲衆生說法,他怎麼樣說法,衆生會怎麼反應,這不是我們凡夫能明白的。
現在這裏說這個「補特伽羅意樂意趣」,那這怎麼講呢?就是「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就像佛爲某一個衆生,某一個有情,先是爲他說這個布施波羅蜜的佛法,贊歎這個布施的功德很大,這樣子爲他說法,那麼那位衆生聽了歡喜了,所以這叫「意樂意趣」。等過了一個時期,「後還毀訾」,佛又呵斥你行布施波羅蜜,你修這個布施佛又呵斥;說這是一個很起碼的一種善根,不是殊勝的功德,你應該持戒,持戒是比布施波羅蜜的功德大。乃至又說你持戒功德還不大,你要修這個禅定功德才是大的;以後又說禅定的功德也不大,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佛就是有的時候這樣說,有的時候那樣說,就好象有點矛盾似的,其實佛不是矛盾,就是隨順衆生的根性應該這樣說。因爲初開始的時候,他不能夠修學這個高深的法門,殊勝的功德做不來,做不來的,所以佛先開始教導我們學習這個淺的,容易做到的事情,令我們于佛法生歡喜心,所以「先贊布施」。等到我們進步了的時候,再「毀訾」,使令你再修殊勝的法門,這樣意思,那麼這等于是像《大智度論》裏面說的爲人悉檀的意思。
那麼這樣子並不是佛說法有矛盾,而是佛的善巧的智慧這樣子度化衆生,衆生才能得到大利益的,是這樣意思,那麼這叫做「補特伽羅意樂意趣」。這也就是在經論裏面佛說法的時候,有時候這樣說,有時候那樣說,表面上看佛說法好象不一致,所以現在這個菩薩來解釋佛說法的,用這個「補特伽羅意樂意趣」來解釋這件事,佛這樣說法是佛隨順衆生…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