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1

  ..续本文上一页三分,说成三种,就是三自性。「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就是依这个依他起中的一分,假设是依圆成实自性这一分来开显、来解说的话。「开显」这里面就是解释的意思,把这个道理把它显示出来,所以叫做开显。若是依圆成实自性这一方面来说,或者可以说他是有,真实有的,「或有」。「依一分」,依他起性里面的遍计所执性一分来说呢,「或非有」,那就是可以说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空无所有的。「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若通于二分依他起性,那就可以说是非有非非有。或者「依二分」就指前面这二分说,「或有或非有」,这就是二分,也是可以。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这底下说无和有。「如显现非有」,像我们的虚妄分别心的遍计所执所显现的一切法,用正智来观察的时候是没有的。「如显现非有」就是指遍计所执是非有。「是故说为无」,这个无指遍计所执说。「由如是显现」,由于我们从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的虚妄种子,这些种子生现行的时候,就很分明地显现一切法了,「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这样说呢,非有指遍计执,「由如是显现」就指依他起了。若说是由经过无分别智火的烧炼,最后成佛了的显现,那当然指圆成实为有,也可以这样说。这一个颂是说无及有,底下这第四个颂说无自性,怎么叫做无自性?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这个「自然,自体无」,这个句子应该说: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这是三个;「如执取不有」,这是第四个。「故许无自性」,因为自然无,所以是无自性;自体无,所以是无自性;自性不坚住,所以无自性;如执取不有,所以无自性,这样子四个无自性,是这样意思。

  「自然无」,这个自然无怎么讲呢?世亲菩萨的解释分三世。自然无是属于未来,未来的一切法,就是没有生起的一切法,这一切法若生起的时候一定要待众缘,一定要有众多的因缘他才能现起,他不可能不待众缘自然地就现出来,所以没有自然地生一切法的道理,所以叫做无自性;约这个自然无来建立无自性,未来的法不能自然地生起,所以叫做「无自性」。这个解释法有一点接近《中观论》说的无自性;没有因缘的时候,所生法体性是不可得的,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属于因缘,还是无自性的,所以这个意义有点接近。

  「自体无」,自体无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他的体性已经灭了,不能再生了,所以叫自体无。他的自体已经灭掉了,没有他的体性了,所以叫自体无。另外一个解释,这个因缘生法,因若不同,所生法就不同,因异体异,缘异体异;缘若不同,这个体也是不同。因若不同,体也不同;缘若不同,体也不同,这就看出来这个自体是没有的。这个自体随顺因缘转变,他不能离开因缘有个不变的体性,那就是有自体了。因若变化,这个所生法的体也要变化;缘若是变化,所生法也是变化。譬如敲那个磬,你用木棒去敲是一个样,用铁锤去敲是又一样,这声音就不同,可见声音是无自性,其他一切因缘生法都是这样子,所以叫做「自体无」。这个自体无就是分两个解释:就是约过去的法已经灭掉了,他的体性没有了,这就叫做自体无,也就叫做无自性。一个是因缘生法,他不能够离开了因缘自己决定不变,不能!他受因缘的转变,因缘若变了,这个体就要变,他不能不变。那就看出来,这个法离开了因缘的时候没有自性,叫自体无。

  「自性不坚住」,这是在时间上说,若自然无是指未来的法,自体无指过去的,自性不坚住就是指现在了。现在的一切法即生即灭,他没有一剎那间的安住,不能。所以这是无常的道理,他的自性是不能坚定地安住的,所以这也叫无自性。这个「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接近中观的无自性的意思,那么这是《阿含经》小乘佛教学者和大乘佛教学者共同意见,共同同意这件事,同意这样解法。

  「如执取不有」,这是唯识上特别地不共于小乘的说法。「如执取不有」,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分别心在一切法上的执着,那个所执着的境界是没有的,这样的解释就是不共于小乘了,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不可得、无自性,叫做「如执取不有」,如我们这个分别心所执着的、所取着的境界,是没有的。那个所取着的境界,没有我们所取着的那种事情,就像在绳子上面执着有蛇,这蛇是没有的。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们执着他是真实的,是没有,在那如幻化上没有这个真实性的,是「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所以同意也是无自性的。

  那么这就是四种无自性。「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你把这四句话记住它,记住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先修奢摩他,修两个钟头奢摩他,然后你就念这句话:「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念完了的时候就思惟,思惟「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观察这一念心是无所有的,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不可得的,这样思惟,就很好。

  有的时候在经论上也说一切法空,怎么解释呢?你就用这四句话解释,「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就很好,就可以解释。如果你念不上来,你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行,我学过,学过到那时候不能用,你不能用。所以你一方面可以为人解释一切法空,一方面自己在修止观的时候也可以用,自他两利,不是很好吗?但是你若不记住不用,不用就不行。自己也不用,不能用它来降伏烦恼,不能清净这一念心,用空来清净这一念心,你记不住就不行。记不住你也不能为他人解释,说我出家很多年了,我学了很多经论,但你记不住,什么叫一切法空?解释不上来,你不会解释。所以这一定要你记住它,要专精思惟,思惟你就容易记住;你静坐的时候常常思惟,也容易记住,你若不思惟,不思惟就忘了。所以「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要记住它!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前面这个自然无是无自性,自体无也是无自性,自性不坚住也是无自性,如执取不有也是无自性。我们的习惯性就不愿意重复,我听过了以后就不愿意再听,那个《法华经》的序品上说:「闻诸法空,生大欢喜」,那序品上说菩萨听佛说法,「闻诸法空,生大欢喜」,他不厌烦。我们不是,我听过了我不想听了。你听的时候你就作如是观,就会生欢喜心。你只是心里面分别:「你讲的我都知道」,就这个话是不对的。你作如是观,他就有特别的意味。像舍利弗尊者有病了,佛说法了,他要来听法,如果不现神通就不能去,不能去,他下命令叫他徒弟抬他到佛面前去听法,这是阿罗汉的境界。这个圣人爱乐佛法的心是不同的,和我们不同。

  那么这四种无自性,「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这个「后后所依止」怎么讲呢?就是下面那个「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由无性所以是无生,你用这四种方法,观察一切法、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自性的,就是空无所有的,在空无所有里面「无生」,没有法生。这个「生」就是不生了,就是不可得了。在无生的时候也就没有灭。在那个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毕竟空里面没有法生起来,没有法生所以也没有法灭,因为有生才有灭,无生也就没有灭。因为无生灭的关系,所以是「本寂」。用这个道理观察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的,本来就是不可得的,不是说是你成佛了,把一切染污法灭了才寂灭,不是,本来就是寂灭不可得的。

  「自性般涅槃」,若是本来寂灭呢,那一切法本性就是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色是无生灭本寂,受想行识无生灭本寂,所以色受想行识本性就是寂灭涅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都是本性般涅槃。这个「般」,中国话是个「入」的意思,出入的入。本性上就入涅槃了,就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不是说「我叫他入涅槃」,不是。不过我们若仔细观察的时候,譬如说敲磬,一敲出个声音,你用这个「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这么观察,「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那一个声音,发出的声音入涅槃了,他就入于不生不灭了,就是入涅槃了。你听见鸟的声音,后来他没有声音了,没有声音,那声音入涅槃了,入于不生不灭了。一切法都是这样子,令你心无所住,达到无住的时候,就没有烦恼了。

  但是,如果我们一念这个分别心接触一切法的时候,回来「反闻闻自性」,反过来,不要观外面的事情,要观里面,「哦!这一念心,声音生起的时候也是生,声音灭了的时候也是生」,发觉到这一念分别心是常住不坏的,这样解释。这样解释当然也是好,《楞严经》也有这个意思,发觉我这个老病死的身体里面有个常住不坏的心,也是好。但是你若观心不可得呢,那又不同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若这样观察呢,他就一切法不受,有这么一个结论。一切法不受的时候,你就没有烦恼,是自性般涅槃。你常常思惟,你就发觉到,这个法,说出这种法,会怎么样?向那一方面转?向那一方面转是那样子,向这方面转是又一样。你常常思惟,不思惟不知道。

  现在这里是说一切法空,「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就是由前面的无自性,所以是无生,这个无生即以无性为依止,这个无灭以无生为依止。那么本寂呢?就是以无生灭故本寂,本寂故自性般涅槃,就是后后依止前前。「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你可以把这几个颂统统都背下来都好,都背下来。

  

  第二项、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