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0

  ..续本文上一页执。这个「乐」呢,就是圆成实性的大涅槃的境界,他是远离了一切苦了,所以他是属于乐的,远离了一切生死流转的苦恼。这个遍计所执自性它是苦恼的一个原因,因为你有妄想执着,你就苦恼。在事实上看,我们在生死里流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很多很多的痛苦都出现了。

  这件事,我们大概地说流转生死是苦,实在来说就是一念分别心而已;你那一念分别心不执着的时候,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就是当前的这一念分别心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就没有执着了;一相应的时候,这苦恼的境界与你不相干,就不苦恼。如果你执着,你这个心就不能与第一义谛相应了,就在苦的境界上活动,这苦就能苦恼你,就扰乱你。只是这一念分别心,就是我们平常小小的事情都是这样子。你心里面执着这一个虚妄的境界,你心里面就苦恼;你若看化了的时候,你心里面与诸法空相相应,「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是非常对的,你立刻地没有事了,所以佛法是安乐行,是大安乐的境界。说流转生死是苦,其实什么叫流转生死?就是你一念分别心在执着,这就叫流转生死,那就叫做苦。所以这上说遍计执是苦,遍计执是苦的一个原因,你不执着就没有苦。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我也是常常说了,「你老触恼我」,就是把原因推到外边去,实在是在里面,你若不执着没有事。当然这不是一句空话,你要时时地训练自己,训练自己叫他不要执着,常常地训练,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常常训练成功了就好了,就没有事。

  「如是苦,乐」,就是一转念之间而已。这个苦是遍计所执,乐就是圆成实自性,「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我们凡夫这个执着心是通于一切处,在凡夫的境界,我们一切处都在执着,学习佛法的时候亦复如是,也是执着。说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里面有圆成实自性,心里面也是在分别:「啊!有个圆成实自性在我的心里面」,其实这样的分别还是不对的。圆成实自性,你用分别心去分别的时候,还不是圆成实自性,还不是。当然这个用金土藏这样子去譬喻,我们是容易明白一点。

  「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也像「常无常无二」那样子,一样。这个「净」,就是清净,那就是圆成实自性。他在杂染法里面不受染污,他解脱了一切杂染,他是清净的;就没有解脱的时候,圆成实还是清净的,所以是「净」。「不净」,就是遍计所执了,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就发出来很多的污染,所以是不净。「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通于净不净,是这样。

  「空,不空,无二」,亦复如是。这个「空」,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在一切法上执着,执着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理由非常地充足,他真实是这样子,但是所执的境界,没有你所执的那种事,所以是空的,是毕竟空的。「不空」,就是圆成实自性了,圆成实自性有真实的体性的,是不可破坏的。「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了。

  

  「我,无我,无二。」

  经上也有说我,说无我的。这个「我」,印顺老法师讲得很圆满,譬如说这个妄我,我们这个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所执着的我,那么就是遍计所执就是执着,有我执、有法我执,这是妄我。那么无我就是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没有遍计所执所执着的那个我,那么就叫做「无我」,可以这样解释。或者说前面这个「我」就是指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是不可思议境界。当然,我们凡夫执着我,心里面分别: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作用的,这是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有这么一个我,这是我们的第六识的虚妄分别执着有个我,这是我们的第六识执着这个我,而这个我是没有的,所以叫做「无我」。这样讲,若按真我的意思来讲,圆成实自性是我,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我。若按妄我来解释,前面那个「我」是遍计所执自性,那个「无我」就是圆成实自性,可以这么解释,「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

  

  「寂静,不寂静,无二。」

  这个「寂静」就是圆成实自性。「不寂静」,就是流动的意思,我们通常说生灭变化,有生有灭就是动,有灭有生,有生有灭,这就是动,就是不寂静。这个虚妄分别就是会有这些动,流动的境界。现在这个圆成实自性他是寂静的,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这一切流转的现象都是不可得的,所以是寂静,就是寂静的境界,没有生死的流动。「不寂静」,就是遍计所执了,遍计所执从无始以来就是在动荡、动乱,他不能停下来,就是不寂静。「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了,依他起自性是无二,就是通于这两个,所以在依他起自性的全面来说,是无差别的。

  

  「有自性,无自性,无二。」

  这个「有自性,无自性」怎么讲呢?就是,圆成实自性就是以没有遍计所执性为自性,而那个是有真实的体性的,所以叫做「有自性」。「无自性」,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毕竟空寂的,所有的虚妄执着都是没有那么回事情的,所以叫做无自性。「无二」,依他起自性把这两件事统一了,所以就是无差别的。这个「二」,也有个差别的意思;「无二」,就是无差别的意思。因为有自性,所以不能说无自性;因为无自性,所以不能说有自性,所以变成无二了,那么这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这样意思,就像那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那个意思。

  

  「生,不生,无二。」

  这个「生」,就指遍计执说的;这个遍计执他是妄想生灭的境界很多很多的,一直在生。这个圆成实自性从来没有这些事情,他是不生,他不是因缘所生,圆成实自性不是因缘所生,不是因缘生法。依他起自性是因缘生法,遍计所执就是在因缘生法上种种的变动,那么叫做「生」。这个「无二」,就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统一了这两种。

  

  「灭,不灭,无二。」

  这个「灭」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灭」就是圆成实自性。这个「灭」怎么讲呢?这个「灭」有两个意思: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在虚妄分别心上面看,是很分明地有这一切法的;但是在圣人的无分别智来看,当体即空叫做「灭」,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遍计所执是可以灭的,你遇见佛法、修学戒定慧的时候,修这无分别智的时候,你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可以把遍计执消灭了,所以他是可灭的、可破坏的,所以叫做「灭」。「不灭」,这个圆成实自性是不可以破坏的,你成功了以后,永久是大安乐自在的,不可破坏,所以叫做「不灭」。所以这个「灭」字,可以当破坏讲。遍计所执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灭」。圆成实自性成就了以后是不可破坏的,所以叫「不灭」。「无二」,依他起自性是统一这两种,他有灭,不可以说是「不灭」;他有不灭,也不可以说是「灭」,所以是「无二」。

  

  「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

  这个「本来寂静」,就是指圆成实自性。成佛了以后没有生死的流动叫寂静,但是本来就是寂静,就是在没成佛以前,圆成实自性也是寂静的。「非本来寂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从无始以来他就在动乱,所以他是不寂静的。「无二」,还是依他起自性的意思。

  

  「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

  这个「自性涅槃」,就是圆成实自性;他是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的,所以叫做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就是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他不是自性涅槃,他是生死流转的境界,不是自性涅槃。「无二」。

  

  「生死,涅槃,无二亦尔。」

  这个「生死」,就指遍计所执自性;在生死里流转,受种种苦恼的境界。「涅槃」,就是圆成实自性;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远离了一切的生死的苦恼的境界了,所以得涅槃了。那么依他起自性就是统一这两方面,所以叫做「无二」。「亦尔」,就是如常,无常是无二是那样子,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乃至生死涅槃无二「亦尔」,也是这样,也是属于三自性,也用三自性来解释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

  

  「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

  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如是等差别」,常、无常、苦乐、净不净,这些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一切诸佛密意语言」,这么多的都是诸佛的密意语言,这么多差别的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这么多的语言看上去好象是有矛盾,但是你若能够用这个三自性去观察呢,你就完全可以决了,抉择通达而没有疑问了。由三自性去抉择,你就完全可以明了,没有疑问的。「如前说常无常等门」,就像前面说常无常,用三自性来解释,其余一切门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

  

  二、偈颂

  「此中有多颂: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前面说了常无常以后,这么多门说了以后,这底下又说这个偈颂,前面是长行,这是偈颂,这里面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这个「如法实不有」可以按照遍计所执自性解释。如我们遍计所执的一切法实在是不有的,都是空无所有的,可以这样解释。「如现非一种」,虽然所执的境界是没有的,但是依他起的显现可得,还是很多很多的差别而不是一种的,还是有的。「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如法实不有」那就是「非法」,法不可得;「非非法」就是「如现非一种」,就是这一切依他起法不能说没有。「故说无二义」,所以这个「非法非非法」正好是无二的意思,也没有法,也没有非法,是这样意思。

  但是印顺老法师解释那个第一句:「如法实不有」,又好象指圆成实性说的。但是王恩洋的解释,就是约遍计所执性的意思解释。那么「如法实不有」,如这个圆成实性的法性,他是真实有,但是在凡夫的时候不显现,那么叫「如法实不有」,印顺老法师的解释是这样的意思。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前面这个颂是说无二义,这底下说成…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