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有、一个非有的相貌。这底下说这个通二分的道理。此地界里面,这个金矿里面,「土显现时」,我们只看见土很清楚地显现出来,那个显现是「虚妄显现」,是不真实的显现,不是真实的,就是经不住考验,你一考验的时候,他就没有了,所以那个显现是虚妄显现。「金显现」的时候是真实的显现,显现出来以后,再不与土相合、相混杂,而也不变易的,所以这个金显现的时候是真实的,它不怕火。「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这样说地界里面有虚妄显现的土、真实显现的金,所以就知道这个地界是通于「彼二分」的,彼土的一分和金的一分的,是这样子的。这前面这一大段是说譬喻。
「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
这底下用三自性来会合,和这个譬喻相会合。这第一节先解释虚妄的显现。「识亦如是」,前面说那个地界通彼二分,有土有金。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的识,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亦如是」,也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怎么知道呢?「无分别智火未烧时」,无分别智是圣人的智慧,用他来譬喻火,这个无分别智的火若是没有烧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的时候,没有修止观用止观锻炼这一念的分别心,没有修止观的时候,那么就是说凡夫的时候,我们凡夫种种妄想执着的这个阶段。
「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这个时候,在我们的虚妄分别心里面完全是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的境界,是虚妄的,他不能够与第一义谛相应,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是「遍计所执」,在一切时一切处,就是普遍地去执着,虚妄地去分别,这样子。这样的情形时时在显现、在活动。「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那个离一切相的真如的境界,清净离垢的圆成实自性,那是真实的圆成实自性是不显现的。凡夫的分别心里面,不显现有圣人的境界,是不显现的。那么这就是前面说的这种境界:「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是这个意思。
「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
「此识」,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这个识,若为无分别智的火所烧炼的时候,情形就改变了。这就是遇见了佛法,修学戒定慧的这件事,到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境界了。说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虽然是周遍地执着、虚妄分别,很顽固地。但是若为无分别智去观察,修这奢摩他的止、修毗钵舍那的观,有戒为基础。这个时候,「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在这一念虚妄分别心里面,就现出来真实的圆成实自性。
我们常用修这个唯识观,观一切法唯识无义;先观察所缘境是空无所有的,然后能观察的这个虚妄分别心也是不可得的。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是空无所有的,是第一次的修行方法。第一个阶段的修行方法,先观察所缘境是唯识无义,他是毕竟空的。然后再观察能分别的心也不可得了,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观察能取所取的一个心一个境界不可得,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这是第三个阶段,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那么你看一直的是不可得,境不可得、心不可得、智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那么就是圆成实自性了,所以「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就显现出来了,你常常这样观察才能显现出来。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这个无为就是这个嘛!就是这个圆成实自性,就是境不可得、心不可得、智不可得。
在《宝积经》上说:十地菩萨,初地乃至最后法云地,等于十个大宝楼阁。初地是一个大宝楼阁,二地是一个,乃至到第十地也是一个大宝楼阁,就是无为舍,以无为为房舍。你登到初地的时候,就是入到这个无为舍了;那么由初地再继续进步,就到第二地乃至到第十地,所以修行这件事也等于是在造房子。我们的虚妄分别心时时地在这么样妄想执着,这个时候的境界等于是在露天里面生活,没有房子住。譬如修禅定也有这种意思,修禅定,在《维摩诘经》上叫:「四禅为床座」。没得禅定的人一直在那儿跑,或者站在那里,或者在那地方跑,没有座,始终你没有一个座位坐下来;若得到禅定了,就有一个床,有个座位可以坐在那里舒服了一点,「四禅为床座」。
现在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上,和《维摩经》上也有这种话:「毕竟空寂舍」,以毕竟空为房舍。这一切的爱、见的烦恼贼不能够侵犯你了,你到无为舍里住下来非常地安全,这些毒蛇,或者老虎都不能侵犯你了,你是安全了,可以避风雨了。所以「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就是这个毕竟空寂舍成就了,当然最圆满的是佛的境界。「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了,这个虚妄遍计所执的这种妄想执着的境界,完全没有了,都停下来了,这个虚妄分别的境界没有了。这时候就是得大自在、大解脱、大安乐的境界出现了。
所以这个修行的事情,经上说:「愿我速会无为舍」,赶快地能够契会第一义谛。你看经上都是一致的,《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是个「无为」,就是这样意思。但是这件事也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修行才可以。这上面说是:「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用这个般若的智火,初开始是文字般若,你要从文字般若上学习,学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才有观照的般若。观照般若这个时候的程度就不错了,在文字般若的时候是在外凡位,观照般若就是内凡住,到实相般若就是入圣位了,就是见道位以上,那个时候这个真实的圆成实自性就显现了,那就是登了初地的境界。那么这样意思就和前面「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和这个意思是相合的。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前面这一段的合法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所以,此虚妄分别的识就是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自性里面有彼二分:有遍计所执自性的一分,杂染分;有圆成实自性的清净分,有这两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像那个譬喻里面的地界,地界里面有土也有金。我们虚妄分别识里面,有遍计所执自性,也有圆成实自性。不过,若从这一段文的解释,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应该是成立了。而这上面说这个圆成实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有性,名之为圆成实自性。那么这就可以显示出来一切众生都有圆成实自性,这个道理在这里应该是具足,应该是可以安立的了。
丁、通余经2
一、长行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甲、乙、丙、丁,这是第四个「通余经」。前面是通《阿毗达磨大乘经》,这底下又去解释其他的经所说的道理。「世尊有处」,就是佛陀在其余的经里面,说一切法都是常住的,有处又说一切法是无常的,是不常住的,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又说常,又说无常,常和无常是相反的,不是矛盾了吗?「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又说常又说无常,又说非常非无常,又是个矛盾。佛说法是这样的,但是佛说话,佛的法语一定是非常地合道理的,并不矛盾,他一定是有深义的。「依何密意作如是说」呢?提出这个问题。这个不同的说法,它还是有深义的,这需要加以解释。
「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这样子解释,这么回答。「谓依他起自性」,这虚妄分别的识,由圆成实自性的这一部分,那就是常;因为这个毕竟空寂,诸法空相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说这一分,我们的这个遍计执是依他起,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那都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毕竟空上面无有少法可得,当然是没有生灭。这个无生无灭的境界是常住的,是不可破坏的,所以是「常」。
「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依他起自性里面的遍计所执自性,我们的妄想执着,这一部分是无常。这一部分,说遍计所执这种变动的境界,当然是无常。这个「常」有个不变的意思,遍计所执是个变化性很大,所以是无常,这是一个解释。其次呢,遍计所执本身是毕竟空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对照起来,依他起是如幻有,有是有但是是假的;那遍计所执就是在如幻有上执着真实,这个真实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的。毕竟空,那么这个无常怎么讲呢?就是常无的意思,毕竟空是常无的意思,他常是无的,但是我们自己感觉到是有。所以这个无常有两个意思:就是常常的变动,变动叫做无常。一个是常是没有的,这个遍计执是个空的境界,那叫做「无常」。
「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这个依他起里面有圆成实自性所以是常,有遍计所执自性所以是无常,那么依他起他本身呢,是通于这两分,也是具足这两分的,所以在依他起上看,又是非常,又是非无常。那么他是具足遍计执自性,所以是非常;他又具足了圆成实自性,是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就是根据这样的深意而说一切法常,一切法无常,一切法非常非无常的,是这样意思。
「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
这底下有一大段,就是前面这个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这样解释,这以下再用「常无常无二」来比例,可以推知其余的一切也都是这样子,也可以这样抉择,可以这样观察,可以这样理解的,是这样意思。
「如常无常无二」,如前面说的,一切法常,一切法无常,和依他起性的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像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也是无二,净不净也是无二,以下都是这样子解说。这个「苦,乐,无二」怎么解释呢?「苦」,就是遍计所执的流转生死的境界,这是苦恼的;这个苦是遍计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