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呢?是这样意思。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
是根据这样的意思说的。现在的大科叫做「通契经」,就是在前面一段又一段地解释这个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这样解释。解释完了,这以下就是用这个三自性来解释修多罗,解释一切的修多罗。现在这里「通梵问经」,就是解释《梵问经》所说的道理,是这样意思。这个「通」就是疏通的意思,就是经里面有的地方我们看起来容易懂,但是有的地方不容易懂。不容易懂的地方来通一通,那个地方有滞碍,把他通一通,也就是解释一下。这里就是用三自性来解释《梵问经》这一段文,是这样意思。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这个依他起自性前面说过,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就是我们的分别心,主要是我们的分别心,其余的一切因缘生法,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现的一切法,也都是以阿赖耶识,也都是以识为体性的,所以分了十一个识。那么在依他起中,就是在一切的识里面。「依遍计所执自性」,这个「依他起」,从这以下的文对依他起的解释和前面有点不同了,和在「所知依」里面的解释有一点不同了。它有两种差别,这个依他起,它有随顺染污的情形,也有随顺清净的情形;有清净的因缘它也能随顺,有染污的因缘它也随顺。「依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根据依他起,随顺遍计所执自性,是这样意思,随顺这个遍计所执自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这个能遍计者还是识,就是妄想执着,随顺他的妄想执着的时候,就有生死了,就有生死流转的这些惑业苦的事情。
「及圆成实自性」,这个依他起自性,他若随顺圆成实,随顺清净,前面说有四种圆成实:妙正法教,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六波罗蜜多、离垢清净、自性清净这个。随顺佛法的清净因缘的时候,那么就有涅槃了。这件事都在依他起中,这个生死也在依他起中,涅槃也在依他起中,就是遍计执也在依他起中,圆成实也在依他起中,所以从依他起的体相上看,它是通于这两种的。这样说,在依他起上看呢,生死涅槃是无差别的。依此深义,去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的。这一节文,只说一个大义,回答前面的这一段的问。
「何以故?」
这底下再提出来,什么原因是这样子呢?提出这个问题,再加以解释。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说是什么原因会成为这样情形?就是因为这个依他起自性,由于它随顺了遍计所执性这一部分,所以成为生死了,那就是不得涅槃;成为生死的时候,就不得到涅槃的事情。从他这一方面说,说叫做「不得涅槃」,「如来不得涅槃」。
「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所以「不得生死」。由于依他起自性它能随顺圆成实的成就,从这一方面来说,它成就了涅槃的不生不灭,就没有生死可得了。所以佛在《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是这样解释。
只是一个依他起自性,从它的通于遍计所执自性,通于圆成实自性,就成为「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了。这样的情形和《般若经》的意思是不一样,和《般若经》的说法是不一样。《般若经》说:生死的这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是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就是不得生死。那么不得生死,那也就不得涅槃。没有生死可灭,也就没有涅槃可得了,和这里面解释的不一样。
丙、通阿毗达磨大乘经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前面是「通梵问经」,这以下是通《阿毗达磨大乘经》。《阿毗达磨大乘经》也就是《摄大乘论》所根据,根据这一部经来造《摄大乘论》的,根据这一部经的摄大乘品。现在无著菩萨引这一部经来解释这个三自性,先引这一部经的文来问。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这个世间上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包括在内。「有三种」,就是有三类,统而言之分成三类。哪三类呢?「一、杂染分」,也就是一切染污法。「二、清净分」,属于清净的这一部份。当然,杂染分就是生死流转的事情,清净分就是还灭得涅槃的事情。「三、彼二分」,就是通于彼两分的,这样解释,这样说。「依何密意作如是说?」根据什么样的深义,《阿毗达磨大乘经》这样说法呢?提出这个问题。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
这底下回答。在这个十一个识里面,在这依他起法里面,「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这妄想的执着就会发出来很多的染污,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一部份叫做「杂染分」。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
在依他起自性里面,圆成实自性是属于清净的,他没有妄想执着,能远离一切染污,不受一切杂染的染污,这是一部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前面说依他起里面有两分:一个遍计所执的杂染分,一个是圆成实的自性清净分。那么在依他起那一方面呢,「是彼二分」,就是通于彼两分的。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就是依这个依他起通于二分,作这个一切法有三分的说法。这样说,和《起信论》有一点相通了。《起信论》说:「真妄和合名为阿赖耶识」现在说遍计所执,那么就是虚妄的杂染;圆成实自性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正觉;依他起就是真妄和合了,名之为依他起。这和《起信论》是相合的了。我们在前面的文,在所知依那里说阿赖耶识的时候,看不见有这种说法,只是说阿赖耶识是杂染的、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只是这样解释。这里就把圆成实性放在依他起里面,和前面不一样了,就是前面没有说,现在这里说出来,是有一点不同的意思。
「于此义中以何喻显?」
前面是这样子回答了前面的问题,这以下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真妄和合,这个依他起通二分的这样的道理里面,用什么样的譬喻来显示这件事呢?提出这样的问题。
「以金土藏为喻显示。」
那么就是用金,用黄金和这个土和藏作譬喻,来显示前面这个道理,用这样的道理来显示。这个「藏」,印顺老法师解释的非常好,就是矿,就是金矿,金矿里面蕴藏了很多的黄金,所以叫做「藏」。这样解释呢,就是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心里面,不全是杂染,有清净的真如在里面。这也就是通常我们中国的佛教向来的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在你的一念心里面,就有佛性的,和这个说法是一致的。
但是他说生死缘起的时候,这个杂染的缘起的时候,建立种子的说法;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子来建立生死。名言熏习种子、有支种子、我见熏习种子,建立用这个种子的方法。我们这一念心一动,这个杂染的心一动熏成了种子,种子生现行就有根身世界,有根身世界就是有十八界了,有六根、六识、六尘,这个根尘识一现出来又是虚妄分别的执着,就继续地惑业苦,就是这样流转生死,生死这么建立起来。等到现在,从这以后又接近到入所知相,要修学圣道的时候,现在在这一章里面,提出来真妄和合的道理。这个无著菩萨为我们开示佛法是这样子,最初的时候不说这件事,到这里才说出这件事来。
「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前面是「以金土藏为喻显示」是标,这底下来别显这个金土藏的意义。譬如世间上某一个地方有这个金矿,这个金土藏里面有三法可得,有三件事可以知道:一是地界,二是土,三是金。这个地界,这个界也可以说就是藏;其实就是金矿,名为地界。这里还有两件事,一个是地界,实在就是总说的,里面有土有金,就是这样子。那等于说地界就是依他起,土就是遍计所执,金就是圆成实性了,是这样意思。这是举出来这金矿有这三法,底下再加解释。
「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
就是于这个金藏里面,印顺老法师解释:这个地界它是能造的大种,土和金是所造的大种,他这么解释。地界中这个土,他不是真实有的,「而现可得」,但是现在很分明的可以看见,这个土是很分明的看见了。
「金是实有而不可得;」
「金是实有」,金是真实有的,但是现在你看不见;「而不可得」,就是看不见。这个「实有」和「非实有」怎么样解释法呢?就是这个黄金在矿里面的时候,我们是看不清楚。但是你若是把它炼的时候,用火来锻炼,来烧炼的时候,它就能把这个土,把它锻出去,把它炼出去,黄金就出来了,出来了以后它不变,这黄金它不变的,它有那么多的质料,它就是那么多,不会减少的。这个土若是被火一烧了,它就从黄金远离,它离开了黄金,不在黄金里面,不夹杂在里面了,不附在这个金上面了。就是约这样的意思说这个土是非实有,它不是真实有的。
「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
这就是解释这个什么叫实有,什么叫非实有。火烧炼的时候,你从金矿里面采出来这种金,然后用火来烧炼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炼,这个土的这种东西就不显现了,不见了。其实他还是在,但是他从黄金那里分开了,离开了。「金相显现」,黄金的相貌、体相就现出来了;所以这里面说实有、说非实有。当然在我们凡夫的想法,这个土也是真实有,黄金也是真实有,是有这么一样东西嘛,不是没有。那么要按照什么意思来说实有,非实有呢?就是这么一句话:「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就是约这样意思来论实有、非实有,这样意思。这说的是一种譬喻。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
「又此地界」,前面说,解释这个火烧炼的时候,土相不现,没有了,唯有黄金是清净地存在,所以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