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由自己的用功修行上能觉悟到这里。自己不用功修行,只是从文字上去分别,就好象还有点距离,你不容易知道那是假的,不容易的。
这上面说,刚才说做梦,我的梦很灵,怎么能说是虚妄?灵也是虚妄的嘛!你看见那个境界出现了,那个境界还是假的,还是不真实,也还是虚妄不真实。这前面说「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用梦来表示所得的爱非爱的果报,都是虚妄不真实。这底下用影像的譬喻,譬喻这个净不净业能得到爱非爱的果报,也是虚妄不真实。
另外一种情形,从我们凡夫的境界来说,譬如说是人间的境界,人间的荣华富贵的境界,和到天上去享天福的境界来对比的时候,这个天上的人若是去观察人间的境界,天上的人认为人间的人很可怜,人间的荣华富实不可爱,因为很辛苦,你得到那个境界很辛苦。真是得到了以后,他内心里面真实是快乐吗?我看又不是的,也是苦恼境界。天上的人他那是自然的果报,前世的福德的业力得到那种果报,他自然是那样子,不辛苦,不需要拿刀就会得到那种境界;人间就不是,很辛苦的。那么从这个享受的程度上看,你得到的境界高了的时候,看这个低一层的境界,认为是虚妄不真实。
若是得了圣道的时候,圣道的境界那种安乐自在,看凡夫的境界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们没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不行,我们总感觉到是真实的,你说是虚妄,也是不容易体会到。现在,佛菩萨慈悲用这个譬喻来告诉我们,「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用影像来成立这件事,用影像来开示这件事是虚妄的,不真实,不是真实的。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
这是第五个光影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这个「无义种种识转」,在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看,可以知道和前面的意思有点不同。这个「无义种种识转」,就是这个依他起是似义显现,由名言种子的现行,出现了种种的分别心,这些分别心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也还是有种种识转,种种识的活动,这个疑问就是在这里:不真实嘛!还有种种识的活动?前面那个阳焰的譬喻是说一切所缘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无义的;无义的,怎么会有心所在上面活动呢?怎会有心在上面活动呢?没有所缘境了,也就不应该有能缘的心的活动嘛!这个问题是这样。现在不是那个意思,现在说这个心、心所法也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怎么有心心所法的活动呢?和前面意思有点不同。这底下有说一个譬喻。
「为除此疑说光影喻」,为除此疑说光影的譬喻。光影的譬喻,就在光的下面,你障碍到光的时候就出现了影,所以叫做光影。这个「影」是不真实的。影对那本质来说,本质是真实的,影是假的。现在用影做譬喻,影是不真实的,但是还是有个影。说我们心里的活动,种种的虚妄分别是不真实的;不真实,应该没有心里活动。不是!不真实上还是有心里活动,心还是这样的种种虚妄分别。这虚妄分别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不真实而还是有这样的虚妄分别的。这和前面那个阳焰喻意思有点不同,是这样意思。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
这个比较容易懂。这个依他起是没有真实义的,没有真实义,为什么有种种见闻觉知的戏论言说生起呢?这样子。这个「戏论」我也解释过,就是没有真实的意义,就叫做「戏论」。这个凡夫的见闻觉知发出来种种的言说,若按圣人来看,都是戏论,没有真实义。所以从这句话的意思说,我们应该努力地学习佛法,世间法的种种都是戏论。无义嘛,为什么会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起呢?「为除此疑说谷响喻」,就是那个空谷,你对空谷说话的时候,就会有个反响。这个回响就好象有人在说话似的,那么你真实地去注意呢,实在没有人说话,那么那个回响那是个假的,当然那个环境上有这样的反应;用这个回响表示是虚妄的意思。那么这样子呢,就是无义而又种种戏论的言说而转,就像那个空谷里面有个回响那样子;所以虽然无义,而还能够生起种种的言说。前面是说心心所的活动,这是说这个言说。心心所是内心,现在说言说是发为语言,其实内容的义还是一样,也都表示虚妄的意思。
「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
这是约修行人说了。这个依他起是没有真实义的,可是「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就是得了三摩地的人他一入了定的时候,他就是现出种种的境界,我们凡夫肉眼看上去就好象有真实的境界出现。他把这个大地变成水了,或者变成火了,有这种境界出现。都是无义的,为什么这个三摩地的人会出现这种境界?使令我们看上去好象真实的,真是有火有水了,这是怎么回事情呢?「为除此疑说水月喻」,说水中月。那个水中月也是不真实的,不是有真实的月亮在水里头,但是这个水若是没有波浪,很清澈平静,它就会现出来月亮,天上的月就在水里面现出月影来。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心,你常常修奢摩他的止,使令它明静的时候,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会现出来种种境界,现出来种种境界也还是不真实,就像水中月似的,也是不真实。这表示不真实也还会出现种种的不同的作用的,出现种种不同作用也还是不真实,是这样意思。
「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这是说到菩萨的境界。这个「无义」,依他起不真实,谁是依他起不真实?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一切众生所有身口意的活动,善恶果报的出现都是不真实的。这种不真实的虚妄境界,那何必这些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呢?这里有这个意思。
「有诸菩萨无颠倒心」,这些诸菩萨因为长时期地修学戒定慧,他的心里面没有遍计所执了,所以都是清净无染的这种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为了办理这个苦恼的众生,为他们办种种利乐的事情,使令他们远离种种的苦恼,远离三恶道的苦恼,让他们修五戒十善,让他们远离人间的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那么修学禅定,或者远离生死的苦恼而出离三界得涅槃,为他们来成办这些利乐的事情。
「故思受生」,因为这个菩萨他没有爱烦恼,也没有见烦恼了,但是还留有一点习气;留一点习气的时候,他若是再来人间,来到众生世界去度化众生,需要得一个人的果报,不然的话他不能和人联络,彼此间没有办法接触,所以需要得一个众生的果报。众生的果报怎么样得到呢?就要「故思受生」,他故意地生一点爱念的心,生一点爱心。在人天受生,要有爱心才能得一个果报,才能投胎,才能成就这个果报。你到色界天去得果报也是要有这个欲心,不过所欲不同。所以,那一念的爱心是故意生起的。我们凡夫是不自主的,那是不同。菩萨是本来可以不生这些烦恼的,但是他故意地生起一点相似的烦恼,他就会得果报了。得了果报的时候,就来成办众生的诸利乐事,来度化他。那么菩萨也是虚妄,那么现在主要是说一切众生都是虚妄的,你又何必来做这件事呢?是这样意思。
「为除此疑说变化喻」,像那个有神通的人能够变化种种的境界,也都是不真实,但是不真实还是有变化。所以菩萨也是这样子,众生也都是不真实,如幻如化的,或者是毕竟空的,但是菩萨的大悲心,他还去做这件事,来利益一切众生的。利益一切众生,而众生还是无义的,还是无众生可度的。可是这件事在众生本身来看,众生本身并不知道「无义」,所以他们众生还是受苦了,所以才感动了菩萨的大悲心,「故思受生」;故思受生也还是因缘生法,也还是无义。
这样子说呢,菩萨做种种的神通变化,来到人间来受生,普度众生,也都是无义;无义而不妨有这样的事情的成就,就像变化似的,有而不实。
这样子看这个譬喻的意思,提出这个问题的意思,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怎么能够成立善恶果报呢?怎么能够成立心心所的活动呢?怎么能够成就菩萨来度化众生呢?现在回答的意思,在虚妄之中这些事情都能成就。凡都是虚妄,善恶果报也是虚要,心心所的活动也是虚妄,乃至菩萨度化众生也都是无义的,但是这件事是清净的,菩萨做这种事情是无颠倒心,是大悲心,他是来教化众生出离这一切虚妄的境界得涅槃的。但是在菩萨的心情也都是如幻如化,也都是不真实的。
这个我们凡夫,以依他起为依止,生起了遍计执,这样子种种烦恼的活动。那么,菩萨没有遍计执,就是由大悲心在依他起里面活动,因为他通达了一切法是无义的,他没有颠倒心,是清净的活动,不过也没有佛那样的究竟圆满,这件事也不违背唯识无义的道理,也还是相通的,也还是可以安立的,是这样意思。
乙、通梵问经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第三章的「所知相」,第一节是「出体相」,第二节「释名义」,第三节是「辨一异」,第四节「辨品类」,第五节「释妨难」,第六节「通契经」。「通契经」里面分三项,第一项是「依三性通大乘经」,这里面又分四科,第一科「通方广教」,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通梵问经」。《梵问经》,现在汉文的藏经里是有,就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就是这部经。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这个依何密意,「密意」这个「密」字,下面有解释,我们在这里就姑且当个「深」字讲,就是深义,就是深奥的意趣。这是无著菩萨说,世尊他根据什么样的深义,于《梵问经》中有这样的法语:「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本来是,佛常常地宣说生死是痛苦的,涅槃是安乐的,劝导我们厌恶这个生死的苦恼,欣求涅槃的安乐的。为什么这个《梵问经》中佛这样说,说是佛的大智慧的光明的观察,没有生死可得,也没有涅槃可得,没有这回事。为什么这样讲呢?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深…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