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由自己的用功修行上能覺悟到這裏。自己不用功修行,只是從文字上去分別,就好象還有點距離,你不容易知道那是假的,不容易的。
這上面說,剛才說做夢,我的夢很靈,怎麼能說是虛妄?靈也是虛妄的嘛!你看見那個境界出現了,那個境界還是假的,還是不真實,也還是虛妄不真實。這前面說「愛非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說所夢喻」,用夢來表示所得的愛非愛的果報,都是虛妄不真實。這底下用影像的譬喻,譬喻這個淨不淨業能得到愛非愛的果報,也是虛妄不真實。
另外一種情形,從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說,譬如說是人間的境界,人間的榮華富貴的境界,和到天上去享天福的境界來對比的時候,這個天上的人若是去觀察人間的境界,天上的人認爲人間的人很可憐,人間的榮華富實不可愛,因爲很辛苦,你得到那個境界很辛苦。真是得到了以後,他內心裏面真實是快樂嗎?我看又不是的,也是苦惱境界。天上的人他那是自然的果報,前世的福德的業力得到那種果報,他自然是那樣子,不辛苦,不需要拿刀就會得到那種境界;人間就不是,很辛苦的。那麼從這個享受的程度上看,你得到的境界高了的時候,看這個低一層的境界,認爲是虛妄不真實。
若是得了聖道的時候,聖道的境界那種安樂自在,看凡夫的境界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就不行,我們總感覺到是真實的,你說是虛妄,也是不容易體會到。現在,佛菩薩慈悲用這個譬喻來告訴我們,「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用影像來成立這件事,用影像來開示這件事是虛妄的,不真實,不是真實的。
「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此疑說光影喻。」
這是第五個光影喻。「雲何無義種種識轉」,這個「無義種種識轉」,在印順老法師的講記上看,可以知道和前面的意思有點不同。這個「無義種種識轉」,就是這個依他起是似義顯現,由名言種子的現行,出現了種種的分別心,這些分別心都是不真實的;不真實的,也還是有種種識轉,種種識的活動,這個疑問就是在這裏:不真實嘛!還有種種識的活動?前面那個陽焰的譬喻是說一切所緣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無義的;無義的,怎麼會有心所在上面活動呢?怎會有心在上面活動呢?沒有所緣境了,也就不應該有能緣的心的活動嘛!這個問題是這樣。現在不是那個意思,現在說這個心、心所法也都是不真實的,不真實怎麼有心心所法的活動呢?和前面意思有點不同。這底下有說一個譬喻。
「爲除此疑說光影喻」,爲除此疑說光影的譬喻。光影的譬喻,就在光的下面,你障礙到光的時候就出現了影,所以叫做光影。這個「影」是不真實的。影對那本質來說,本質是真實的,影是假的。現在用影做譬喻,影是不真實的,但是還是有個影。說我們心裏的活動,種種的虛妄分別是不真實的;不真實,應該沒有心裏活動。不是!不真實上還是有心裏活動,心還是這樣的種種虛妄分別。這虛妄分別本身就是不真實的,不真實而還是有這樣的虛妄分別的。這和前面那個陽焰喻意思有點不同,是這樣意思。
「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爲除此疑說谷響喻。」
這個比較容易懂。這個依他起是沒有真實義的,沒有真實義,爲什麼有種種見聞覺知的戲論言說生起呢?這樣子。這個「戲論」我也解釋過,就是沒有真實的意義,就叫做「戲論」。這個凡夫的見聞覺知發出來種種的言說,若按聖人來看,都是戲論,沒有真實義。所以從這句話的意思說,我們應該努力地學習佛法,世間法的種種都是戲論。無義嘛,爲什麼會有種種戲論言說而轉起呢?「爲除此疑說谷響喻」,就是那個空谷,你對空谷說話的時候,就會有個反響。這個回響就好象有人在說話似的,那麼你真實地去注意呢,實在沒有人說話,那麼那個回響那是個假的,當然那個環境上有這樣的反應;用這個回響表示是虛妄的意思。那麼這樣子呢,就是無義而又種種戲論的言說而轉,就像那個空谷裏面有個回響那樣子;所以雖然無義,而還能夠生起種種的言說。前面是說心心所的活動,這是說這個言說。心心所是內心,現在說言說是發爲語言,其實內容的義還是一樣,也都表示虛妄的意思。
「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爲除此疑說水月喻。」
這是約修行人說了。這個依他起是沒有真實義的,可是「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就是得了叁摩地的人他一入了定的時候,他就是現出種種的境界,我們凡夫肉眼看上去就好象有真實的境界出現。他把這個大地變成水了,或者變成火了,有這種境界出現。都是無義的,爲什麼這個叁摩地的人會出現這種境界?使令我們看上去好象真實的,真是有火有水了,這是怎麼回事情呢?「爲除此疑說水月喻」,說水中月。那個水中月也是不真實的,不是有真實的月亮在水裏頭,但是這個水若是沒有波浪,很清澈平靜,它就會現出來月亮,天上的月就在水裏面現出月影來。我們這一念虛妄分別心,你常常修奢摩他的止,使令它明靜的時候,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會現出來種種境界,現出來種種境界也還是不真實,就像水中月似的,也是不真實。這表示不真實也還會出現種種的不同的作用的,出現種種不同作用也還是不真實,是這樣意思。
「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說變化喻。」
這是說到菩薩的境界。這個「無義」,依他起不真實,誰是依他起不真實?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一切衆生所有身口意的活動,善惡果報的出現都是不真實的。這種不真實的虛妄境界,那何必這些菩薩爲什麼要度衆生呢?這裏有這個意思。
「有諸菩薩無顛倒心」,這些諸菩薩因爲長時期地修學戒定慧,他的心裏面沒有遍計所執了,所以都是清淨無染的這種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爲了辦理這個苦惱的衆生,爲他們辦種種利樂的事情,使令他們遠離種種的苦惱,遠離叁惡道的苦惱,讓他們修五戒十善,讓他們遠離人間的生老病死的種種苦惱,那麼修學禅定,或者遠離生死的苦惱而出離叁界得涅槃,爲他們來成辦這些利樂的事情。
「故思受生」,因爲這個菩薩他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了,但是還留有一點習氣;留一點習氣的時候,他若是再來人間,來到衆生世界去度化衆生,需要得一個人的果報,不然的話他不能和人聯絡,彼此間沒有辦法接觸,所以需要得一個衆生的果報。衆生的果報怎麼樣得到呢?就要「故思受生」,他故意地生一點愛念的心,生一點愛心。在人天受生,要有愛心才能得一個果報,才能投胎,才能成就這個果報。你到色界天去得果報也是要有這個欲心,不過所欲不同。所以,那一念的愛心是故意生起的。我們凡夫是不自主的,那是不同。菩薩是本來可以不生這些煩惱的,但是他故意地生起一點相似的煩惱,他就會得果報了。得了果報的時候,就來成辦衆生的諸利樂事,來度化他。那麼菩薩也是虛妄,那麼現在主要是說一切衆生都是虛妄的,你又何必來做這件事呢?是這樣意思。
「爲除此疑說變化喻」,像那個有神通的人能夠變化種種的境界,也都是不真實,但是不真實還是有變化。所以菩薩也是這樣子,衆生也都是不真實,如幻如化的,或者是畢竟空的,但是菩薩的大悲心,他還去做這件事,來利益一切衆生的。利益一切衆生,而衆生還是無義的,還是無衆生可度的。可是這件事在衆生本身來看,衆生本身並不知道「無義」,所以他們衆生還是受苦了,所以才感動了菩薩的大悲心,「故思受生」;故思受生也還是因緣生法,也還是無義。
這樣子說呢,菩薩做種種的神通變化,來到人間來受生,普度衆生,也都是無義;無義而不妨有這樣的事情的成就,就像變化似的,有而不實。
這樣子看這個譬喻的意思,提出這個問題的意思,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怎麼能夠成立善惡果報呢?怎麼能夠成立心心所的活動呢?怎麼能夠成就菩薩來度化衆生呢?現在回答的意思,在虛妄之中這些事情都能成就。凡都是虛妄,善惡果報也是虛要,心心所的活動也是虛妄,乃至菩薩度化衆生也都是無義的,但是這件事是清淨的,菩薩做這種事情是無顛倒心,是大悲心,他是來教化衆生出離這一切虛妄的境界得涅槃的。但是在菩薩的心情也都是如幻如化,也都是不真實的。
這個我們凡夫,以依他起爲依止,生起了遍計執,這樣子種種煩惱的活動。那麼,菩薩沒有遍計執,就是由大悲心在依他起裏面活動,因爲他通達了一切法是無義的,他沒有顛倒心,是清淨的活動,不過也沒有佛那樣的究竟圓滿,這件事也不違背唯識無義的道理,也還是相通的,也還是可以安立的,是這樣意思。
乙、通梵問經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第叁章的「所知相」,第一節是「出體相」,第二節「釋名義」,第叁節是「辨一異」,第四節「辨品類」,第五節「釋妨難」,第六節「通契經」。「通契經」裏面分叁項,第一項是「依叁性通大乘經」,這裏面又分四科,第一科「通方廣教」,這一科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通梵問經」。《梵問經》,現在漢文的藏經裏是有,就是《思益梵天所問經》,就是這部經。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這個依何密意,「密意」這個「密」字,下面有解釋,我們在這裏就姑且當個「深」字講,就是深義,就是深奧的意趣。這是無著菩薩說,世尊他根據什麼樣的深義,于《梵問經》中有這樣的法語:「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本來是,佛常常地宣說生死是痛苦的,涅槃是安樂的,勸導我們厭惡這個生死的苦惱,欣求涅槃的安樂的。爲什麼這個《梵問經》中佛這樣說,說是佛的大智慧的光明的觀察,沒有生死可得,也沒有涅槃可得,沒有這回事。爲什麼這樣講呢?這裏面有什麼樣的深…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