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清净道」,就指那个一切菩提分法的得此道清净,那个「所缘」就是生此境清净,就是一切大乘妙正法教是我们所学习的境界,「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二、依他八喻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
这是第二科「依他八喻」。第一科是「正释三性」,这一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解释依他起性。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这里把依他起自性用譬喻的道理详细地说一说他的虚妄不真实。什么原因?像经里所讲说的,说这个幻等八种譬喻来开示依他起自性的道理,什么因缘要这样讲?什么理由要这样解释?这是一个问,底下回答。
「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
因为有些人在依他起自性上面生起了各式各样的疑惑,为了破除他们的疑惑,所以就说这种譬喻,说这个幻等八种譬喻,就是为了破疑。破疑是一回事,实在也就是开示我们怎么样能破除遍计所执,你若知道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就不执着是真实的了,不执着真实,那么遍计执是空无所有了,那么圆成实也就显现了。所以说这个如幻等譬喻,是破除人的疑问,实在就是破除我们的我执、法执的疑问。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
他为什么在依他起自性上有这么多的疑问呢?那个疑问的内容是什么呢?这是问。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
这上面八种喻破除八种疑,这个喻是破这样的疑,那个譬喻是破那个疑。可是我们读这个文呢,实在是相通的,实在彼此是通的。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由于某一些人对依他起,什么是依他起?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虚妄分别心,就是依他起。在依他起上有这样的疑问,什么疑问呢?「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说怎么回事情呢?实在是没有那么回事,那怎么能成为我们的心心所的所行境界呢?这是这样意思。
这个「实无有义」,本来是形容遍计执的,这个遍计执的所遍计就是依他起,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所遍计是什么呢?就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就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显现出来一切法,显现出来的法本身是没有真实性的,但是现出来的相貌令你疑惑他是真实的,令你执着他是真实的,他有这种欺诳性,那个真实性是没有的,那个真实义是没有的,是「实无有义」,那个「义」是没有。没有嘛!怎么能成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呢?「所行境界」,这个「行」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在那个似义显现上活动,执着他是真实的,执着这真实的境界上活动,而那个真实是没有的;没有的,就不应该是我们的心所行境嘛!怎么是心所行境呢?这疑惑!就是我自己反省我这一念心,我在这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没有的,我这个心怎么能在那上活动呢?你修止观的时候可以这样思惟。
「为除此疑说幻事喻」,说幻事的譬喻。这个幻术,拿一技稻草或者是一个小手巾,就变出一个小兔子来。或者是拿一个木条变出一个大象来,变出个象马牛羊,还能会走路,就是这样子,说这个譬喻。这个譬喻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幻术所变现的象马,都是没有真实的,没有真实的象马可得;然而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面前现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个象马的形相,就引起你心理的活动了,就是有这个事情。说「实无有义」,这就表示在依他起上来说,就是我们心理上活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都是依他起,也都是不真实的。但是这个显现可得,是有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心心所依之而起,就在那儿上活动了,就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若是通达了都是如幻如化的,那就和遍计执就不同了,和遍计执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以「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所以你修止观的时候,也不妨就这样思惟观察,观察是如幻如化的,实无有义;没有真实义,那我们心理上怎能在那上活动呢?就像那个幻术所变的象马似的,没有真实相,但是那个幻化相还是有。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焰喻。」
这是说阳焰的这个譬喻所对治的疑问。「云何无义」?这个依他起是实无有义可得的,没有真实义可得的,那么我们这个心心法;心,心所法怎么能够依之而转,依之而起呢?什么道理呢?「为除此疑说阳焰喻」,就是春夏之交,或者夏天,这个阳光照大地,这个水蒸气一照的时候就现出来水相;现出水相,这个鹿它渴了,它远远地看那边有水。那么这个譬喻,阳焰是没有水的,没有水但是就有那个颠倒的虚诳相,所以这个鹿的渴的心理就活动起来,认为是水。这一切依他起法亦复如是,都是不真实的,但是那种颠倒相在我们的乱识的攀缘下就活动起来了,就是还是有这么个虚妄的境界,心理就依之而活动起来,还是这样子,还能成立这件事的。
这个前后,这上面说阳焰喻,前面说幻事喻,其实意思是差不多,其实都是一样。心理在上面活动,「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下面是「无义心心法转」,其实意思是一样。意思是一样,但是人的智慧不一样,人的智慧,你说这个幻事喻,我还不能契入;若说这阳焰的譬喻,我心里面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看见是有水,而实在水是不可得的,从这里能悟入遍计执是空的,只有依他的不真实的境界,你容易契入,所以各式各样的譬喻不同,各有各的好处,所以也还是有这个需要。
「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
这是第三个,这个梦的譬喻的缘起。「云何无义」,为什么这个依他起是实无有义的;没有真实义,为什么「有爱非爱」的「受用差别」呢?我们在这个无真实义的境界上,有的时候感觉到有可爱的受用境界,有的时候有不可爱的受用境界,有这些差别。都是不真实的,应该无差别嘛!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为除此疑说所梦喻」,说这个做梦的譬喻,梦里面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也是无义,但是就有的时候也感觉到可爱的境界出现,有的时候有恐怖的境界出现,不可爱的境界出现,也就有这种受用之差别;虽然都是不真实,但是这个爱非爱的受用差别还是能成立的。虽然能成立,还都是不真实,是这样意思。
「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
这是第四个影像的譬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我们造了染污的罪业,就有不可爱的果报出现;我们造了清净的,好心肠有慈悲心,做了一些利益人的事情,就会出现可爱的果报,或者是人间的或者是天上的果报出现。那么既然是没有真实义,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因果的道理出现呢?「为除此疑说影像喻」,说这个影像的譬喻。这个「影像」,就是譬如我们照镜子,这个镜子外面有个本质,与镜子相对的时候,镜子里面就出现一个影,出现了影像,这个影像是不真实的,但是还是有个影像的。这个由本质面对着镜子就会出来影像,所以我们有净不净的业,就会招感来爱非爱果的差别,果报的差别,就像镜中像似的,镜中的影像是不真实,可也有这么一件事的,说这个影像的譬喻。
前天,有人同我提出一个疑问,什么疑问呢?我说:这个做梦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然后这个人提出疑问怎么说呢?说我做了多少梦,这个梦都是真实的。我梦见某某人怎么怎么回事情,过了多少天,那个人真就像我做梦那样子出现了,那么我这个梦是真实的呀!怎么能说是虚妄的呢?不只一次,多少次都是这样子。这样问我,我没有回答,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这里说这个影像喻正好是这个意思。
这个我做了梦,梦是虚妄的。其实不做梦,睁着眼睛看见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嘛!就是和做梦一样嘛!说是我一做梦的时候是假的,但是过了几天那件事出现了,应该是真的。出现还是虚妄的嘛!也不真实嘛!都是虚妄的。不能说那个梦灵了就是真的,不是那个意思,灵了也是虚妄的。这个虚妄这件事,若是在唯识上说是最好了,因为那一件事都是你内心的名言种子出现的,都是有而不真实的,是无常变化的。这个真实、不真实的界限在那里说呢?就是靠不住。这个真实,就是靠得住叫真实;靠不住,就是不真实。这是我们凡夫容易觉察到的,我们凡夫若这样讲可能会接受一点。因为你认为他很好,也可能会有多少的岁月,你真实在那个地方接受到、享受到了,但是过了一个时候又没有了,从这个无常表示是不真实,我们凡夫可能会接受这个道理。
但是若在圣人的境界看呢,就在「有」的时候,就是虚妄不真实。不要等到无常,不需要等到无常,它就是不真实,若按圣人的境界来说。圣人的境界,他那个智慧,因为他从凡夫的分别心,经过戒定慧的熏习,达到圣人的境界的时候,那个智慧力量太深妙了,他能观察一切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梦中境,有而不实,如幻如化这样子,如镜中像,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实,他能这样观察;凡夫还是不容易观察到。说是如梦中境,应该是容易觉悟的,因为自己做梦怎么怎么地,醒了梦的时候没有那件事,这样子多少能好一点,但是也还可能觉察不到它的虚妄,不容易觉悟它是虚妄。
其中这个,我以前也说过一件事,就是这个常常静坐有多少成就的人,他会心理上感觉上有点变化,有什么变化呢?感觉这个身体不真实,这个身体有而不实的感觉,感觉好象是,就像如云如影那样,不真实。那个影是有,但是他不真实,所以也感觉有身体,又好象没有身体。那么从这样的感觉上,就会知道这个身体不真实。但是你若没有这种静坐的经验的人,我总感觉这个身体很真实,是有嘛!有这么一大块,那么很显著的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能说不真实呢?就是不容易破除这个真实的执着,但是你若常常静坐,就是情形不同;你若不静坐,不行。静坐就会体悟到经论上说:「一切法是不真实」,就体悟到多…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