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26

  ..續本文上一頁個「清淨道」,就指那個一切菩提分法的得此道清淨,那個「所緣」就是生此境清淨,就是一切大乘妙正法教是我們所學習的境界,「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二、依他八喻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于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這是第二科「依他八喻」。第一科是「正釋叁性」,這一科解釋完了。現在是第二科,解釋依他起性。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于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這裏把依他起自性用譬喻的道理詳細地說一說他的虛妄不真實。什麼原因?像經裏所講說的,說這個幻等八種譬喻來開示依他起自性的道理,什麼因緣要這樣講?什麼理由要這樣解釋?這是一個問,底下回答。

  

  「于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虛妄疑故。」

  因爲有些人在依他起自性上面生起了各式各樣的疑惑,爲了破除他們的疑惑,所以就說這種譬喻,說這個幻等八種譬喻,就是爲了破疑。破疑是一回事,實在也就是開示我們怎麼樣能破除遍計所執,你若知道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就不執著是真實的了,不執著真實,那麼遍計執是空無所有了,那麼圓成實也就顯現了。所以說這個如幻等譬喻,是破除人的疑問,實在就是破除我們的我執、法執的疑問。

  

  「他複雲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他爲什麼在依他起自性上有這麼多的疑問呢?那個疑問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是問。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說幻事喻。」

  這上面八種喻破除八種疑,這個喻是破這樣的疑,那個譬喻是破那個疑。可是我們讀這個文呢,實在是相通的,實在彼此是通的。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由于某一些人對依他起,什麼是依他起?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虛妄分別心,就是依他起。在依他起上有這樣的疑問,什麼疑問呢?「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說怎麼回事情呢?實在是沒有那麼回事,那怎麼能成爲我們的心心所的所行境界呢?這是這樣意思。

  這個「實無有義」,本來是形容遍計執的,這個遍計執的所遍計就是依他起,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所遍計是什麼呢?就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就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顯現出來一切法,顯現出來的法本身是沒有真實性的,但是現出來的相貌令你疑惑他是真實的,令你執著他是真實的,他有這種欺诳性,那個真實性是沒有的,那個真實義是沒有的,是「實無有義」,那個「義」是沒有。沒有嘛!怎麼能成爲我們所認識的對象呢?「所行境界」,這個「行」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那個似義顯現上活動,執著他是真實的,執著這真實的境界上活動,而那個真實是沒有的;沒有的,就不應該是我們的心所行境嘛!怎麼是心所行境呢?這疑惑!就是我自己反省我這一念心,我在這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沒有的,我這個心怎麼能在那上活動呢?你修止觀的時候可以這樣思惟。

  「爲除此疑說幻事喻」,說幻事的譬喻。這個幻術,拿一技稻草或者是一個小手巾,就變出一個小兔子來。或者是拿一個木條變出一個大象來,變出個象馬牛羊,還能會走路,就是這樣子,說這個譬喻。這個譬喻是什麼呢?就是這些幻術所變現的象馬,都是沒有真實的,沒有真實的象馬可得;然而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面前現出來的時候,就有這個象馬的形相,就引起你心理的活動了,就是有這個事情。說「實無有義」,這就表示在依他起上來說,就是我們心理上活動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都是依他起,也都是不真實的。但是這個顯現可得,是有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這個心心所依之而起,就在那兒上活動了,就是這樣子。

  但是,我們若是通達了都是如幻如化的,那就和遍計執就不同了,和遍計執的境界就不一樣了。所以「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說幻事喻」,所以你修止觀的時候,也不妨就這樣思惟觀察,觀察是如幻如化的,實無有義;沒有真實義,那我們心理上怎能在那上活動呢?就像那個幻術所變的象馬似的,沒有真實相,但是那個幻化相還是有。

  

  「雲何無義心心法轉?爲除此疑說陽焰喻。」

  這是說陽焰的這個譬喻所對治的疑問。「雲何無義」?這個依他起是實無有義可得的,沒有真實義可得的,那麼我們這個心心法;心,心所法怎麼能夠依之而轉,依之而起呢?什麼道理呢?「爲除此疑說陽焰喻」,就是春夏之交,或者夏天,這個陽光照大地,這個水蒸氣一照的時候就現出來水相;現出水相,這個鹿它渴了,它遠遠地看那邊有水。那麼這個譬喻,陽焰是沒有水的,沒有水但是就有那個顛倒的虛诳相,所以這個鹿的渴的心理就活動起來,認爲是水。這一切依他起法亦複如是,都是不真實的,但是那種顛倒相在我們的亂識的攀緣下就活動起來了,就是還是有這麼個虛妄的境界,心理就依之而活動起來,還是這樣子,還能成立這件事的。

  這個前後,這上面說陽焰喻,前面說幻事喻,其實意思是差不多,其實都是一樣。心理在上面活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下面是「無義心心法轉」,其實意思是一樣。意思是一樣,但是人的智慧不一樣,人的智慧,你說這個幻事喻,我還不能契入;若說這陽焰的譬喻,我心裏面就能明白這個道理,看見是有水,而實在水是不可得的,從這裏能悟入遍計執是空的,只有依他的不真實的境界,你容易契入,所以各式各樣的譬喻不同,各有各的好處,所以也還是有這個需要。

  

  「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說所夢喻。」

  這是第叁個,這個夢的譬喻的緣起。「雲何無義」,爲什麼這個依他起是實無有義的;沒有真實義,爲什麼「有愛非愛」的「受用差別」呢?我們在這個無真實義的境界上,有的時候感覺到有可愛的受用境界,有的時候有不可愛的受用境界,有這些差別。都是不真實的,應該無差別嘛!爲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爲除此疑說所夢喻」,說這個做夢的譬喻,夢裏面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也是無義,但是就有的時候也感覺到可愛的境界出現,有的時候有恐怖的境界出現,不可愛的境界出現,也就有這種受用之差別;雖然都是不真實,但是這個愛非愛的受用差別還是能成立的。雖然能成立,還都是不真實,是這樣意思。

  

  「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

  這是第四個影像的譬喻。「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我們造了染汙的罪業,就有不可愛的果報出現;我們造了清淨的,好心腸有慈悲心,做了一些利益人的事情,就會出現可愛的果報,或者是人間的或者是天上的果報出現。那麼既然是沒有真實義,爲什麼能夠有這樣的因果的道理出現呢?「爲除此疑說影像喻」,說這個影像的譬喻。這個「影像」,就是譬如我們照鏡子,這個鏡子外面有個本質,與鏡子相對的時候,鏡子裏面就出現一個影,出現了影像,這個影像是不真實的,但是還是有個影像的。這個由本質面對著鏡子就會出來影像,所以我們有淨不淨的業,就會招感來愛非愛果的差別,果報的差別,就像鏡中像似的,鏡中的影像是不真實,可也有這麼一件事的,說這個影像的譬喻。

  前天,有人同我提出一個疑問,什麼疑問呢?我說:這個做夢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然後這個人提出疑問怎麼說呢?說我做了多少夢,這個夢都是真實的。我夢見某某人怎麼怎麼回事情,過了多少天,那個人真就像我做夢那樣子出現了,那麼我這個夢是真實的呀!怎麼能說是虛妄的呢?不只一次,多少次都是這樣子。這樣問我,我沒有回答,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現在這裏說這個影像喻正好是這個意思。

  這個我做了夢,夢是虛妄的。其實不做夢,睜著眼睛看見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嘛!就是和做夢一樣嘛!說是我一做夢的時候是假的,但是過了幾天那件事出現了,應該是真的。出現還是虛妄的嘛!也不真實嘛!都是虛妄的。不能說那個夢靈了就是真的,不是那個意思,靈了也是虛妄的。這個虛妄這件事,若是在唯識上說是最好了,因爲那一件事都是你內心的名言種子出現的,都是有而不真實的,是無常變化的。這個真實、不真實的界限在那裏說呢?就是靠不住。這個真實,就是靠得住叫真實;靠不住,就是不真實。這是我們凡夫容易覺察到的,我們凡夫若這樣講可能會接受一點。因爲你認爲他很好,也可能會有多少的歲月,你真實在那個地方接受到、享受到了,但是過了一個時候又沒有了,從這個無常表示是不真實,我們凡夫可能會接受這個道理。

  但是若在聖人的境界看呢,就在「有」的時候,就是虛妄不真實。不要等到無常,不需要等到無常,它就是不真實,若按聖人的境界來說。聖人的境界,他那個智慧,因爲他從凡夫的分別心,經過戒定慧的熏習,達到聖人的境界的時候,那個智慧力量太深妙了,他能觀察一切色受想行識都是如夢中境,有而不實,如幻如化這樣子,如鏡中像,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實,他能這樣觀察;凡夫還是不容易觀察到。說是如夢中境,應該是容易覺悟的,因爲自己做夢怎麼怎麼地,醒了夢的時候沒有那件事,這樣子多少能好一點,但是也還可能覺察不到它的虛妄,不容易覺悟它是虛妄。

  其中這個,我以前也說過一件事,就是這個常常靜坐有多少成就的人,他會心理上感覺上有點變化,有什麼變化呢?感覺這個身體不真實,這個身體有而不實的感覺,感覺好象是,就像如雲如影那樣,不真實。那個影是有,但是他不真實,所以也感覺有身體,又好象沒有身體。那麼從這樣的感覺上,就會知道這個身體不真實。但是你若沒有這種靜坐的經驗的人,我總感覺這個身體很真實,是有嘛!有這麼一大塊,那麼很顯著的有這樣的感覺,怎麼能說不真實呢?就是不容易破除這個真實的執著,但是你若常常靜坐,就是情形不同;你若不靜坐,不行。靜坐就會體悟到經論上說:「一切法是不真實」,就體悟到多…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