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无差别的,所以这样讲就是没有变易的就叫「如」。
在《楞伽经》上有四句话,《楞伽经》说是:「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这四句话。「涅槃离心意」,就是佛所证悟的不生不灭的涅槃的道理,「离心意」,是离心意识的,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用心意识去分别思惟的,就是离名言相了,「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世间上的法,各式各样很多很多,只有涅槃这个法是真实的,就是靠得住的,「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其他的一切法不真实吗?其他的法不真实。「观世悉虚妄」,观察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一切有为法都是靠不住的。如幻,像那幻术变化的境界似的。如幻、如梦、如芭蕉,「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这一切其他的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怎么是虚妄的呢?像如幻梦芭蕉似的。芭蕉树就是那个叶子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不像其他的树那么真实。如幻术变化的东西是虚妄的、不真实。做梦的境界也不真实,都是虚妄的,都是靠不住,是有变化的,到时候就没有了,都是无常变化的。你认为很好,没有多久他垮台了,所以是无常的,所以是不真实的。涅槃不是,你若得了涅槃以后,永久地常乐我净,它是真实的。现在说真如这个「真」就是这样意思,什么叫做真实呢?就是靠得住,他是不可破坏的,所以是真实。这个不可破坏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如」,就是诸法空相这个「如」,如如不动、不变易的这个「如」义,就叫做真如。在一切有为法上有这样的真理,这个就是真如,自性清净的真如。
「空」,空是无障碍的意思,你若是成就了这个真如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一切法都是大自在的境界,没有障碍了。或者就是这个似义显现,依他起性的似义显现毕竟空寂了,毕竟不如实有,所以叫做「空」,这样讲也可以。
「实际」,这个「实」和前面那个「真」是一样,真实不虚假的。这个「际」,到最后的边际了,到了边际就是究竟了,究竟的边际,那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性,就叫做实际。
「无相」,这个「无相」也是诸法空相,也可以说无相,也就是我空、法空所显出来的真实性,就叫做无相,这样讲也可以。
「胜义」,这个「胜义」是什么?这个「胜」,是指佛的殊胜的智慧说的;这个「义」,就是佛的殊胜的无分别智所证悟的境界叫做「义」,那么还是那个真如。这样说,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实在是一件事,并不是两件事;就随其种种义,立种种名,所以名字不同,是这样意思。
「法界」,这个「法」也就是前面这个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这个「界」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他是一切圣人得成圣道的一个因,这个圣道因此而有,以此为因而有;以此而有,所以他称之为法界。就是像《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不证悟第一义谛,你不是圣人。初果也是通达法界了,乃至十地菩萨都是通达这个真如,你才能够得证圣道。没能通达真如,还都是凡夫境界。所以这个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的境界,是一切圣道的因,得成圣道的因,从这里你才能得圣道。那么这是说自性清净,什么叫自性清净,就指这个说的。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
就是指前面这个自性清净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远离了烦恼障、远离了所知障的垢染,那么就叫做离垢清净,是这样意思。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
前面两种清净实在就是一种,一种为什么称为两种呢?就是在众生的这个时候,这个时期叫做「自性清净」;到成佛的时候,名之为「离垢清净」,就是在果的时候说。在凡夫的时候叫自性清净,到圣人成佛的时候名为离垢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第三种清净是什么呢?就是得此离垢清净的道,能得、能证悟离垢清净的道,这也是清净的,这个道也是清净的。这个清净这是指什么说的呢?这个「道」就是道路,从这里能达到那边去,就是道路。什么是这件事的道路呢?「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这个菩提,这说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在《大智度论》上说,般若是在菩萨的时候的智慧,就是功德还没有圆满的时候,他的智慧叫做般若,但是也不是凡夫智慧了,般若是圣人的智慧。这个「菩提」是到果位的时候,就称之为菩提,就是成佛了的时候叫做「菩提」。到果位的时候的菩提分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或者说缘觉菩提、还有佛菩提,现在这当然是指佛菩提说。这个「分」就是因,菩提的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或者说这是小乘佛法的修行的一个法门,但实在来说是通于大小乘,不能说只限于小乘。
「波罗蜜多等」,就是六波罗蜜,或者说十波罗蜜多,后面有专解释这个十波罗蜜的地方。就是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罗蜜多,是「得此道清净」,得这个能证得、能证悟离垢清净的法门,你这样修行就由凡夫的地方达到无上菩提那里了。
「四者、生此境清净,」
这是第四个清净法。「生此境清净」是什么呢?就是能引生清净道的;前面这个得此道清净,能引生清净道的这一些境界,能引生此清净道的所缘境。你去学习这个所缘境,你就可以得到清净道,可以修行这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的。这个指什么说的呢?能生此清净道的所缘境也是清净的,这个是什么呢?
「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这一切的大乘修多罗,这是微妙的正法,是佛说的法语,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的正法,所以叫做「妙正法教」。你学习这个妙正法教,你就知道怎么样修行学习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罗蜜多了;你修行这个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法,你就可以离垢清净,就会证悟了自性清净了。
前面的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或者说是不变易清净;这个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是无颠倒清净,没有颠倒,能远离一切颠倒,你这样学习远离颠倒,那么就证悟前面的两种清净了,是这样意思。
「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这一段文是解释前面这个第四个清净。说是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我们还可以同意这个说法;说是这个诸大乘的妙正法教他也是清净的,有什么理由呢?底下说「由此法教,清净缘故」,这个妙正法教,这个语言文字的佛法,他是能够引生清净无漏道果的因缘,他是引生无漏道果的因缘,所以他是清净的,「由此法教,清净缘故」。
「非遍计所执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是似义显现的境界,经过我们的乱识去执着这个似义显现,就变成杂染的因缘了。现在这个妙正法教不是这样子,你若去观察这个妙正法教的时候,能令你得成圣道,能令你成就菩提分法、波罗蜜多,所以他不是遍计所执。我们一般的这个名言,一般的缘名取相就是遍计所执了。这个经论上也是名言,但是这样的名言你若去学习他,他能够破除一切染污杂染,能够使令你得戒定慧的清净,所以他不是遍计所执。他也是名言,但是是清净的,他发出来的作用不同,所以你不能说一切名言都是遍计所执活动的地方,它应该是遍计所执了?不是!这个经论上这个妙正法教不是遍计所执,不是的。「非遍计所执自性」,所以它是清净的,这是一个理由。
还一个理由,「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这前面解释过。这个「最清净法界」就是指佛说的,佛所证悟的真如是最清净法界,由大悲心等流出来这样的妙正法教,他和那个最净法界是相似,这样说当然是清净的。
「非依他起自性」,这个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回事情呢?依他起自性,就是由遍计执自性这个虚妄分别的执着熏成了杂染的种子,现出来一切法,那叫做依他起性。现在不是!现在这个妙正法教,是如来的最净法界等流性,不是杂染种子所现,所以他不是依他起性。那么,又不是遍计所执自性,又不是依他起自性,那是什么?当然是圆成实自性了,是这样意思。
这一节文,就解释这个妙正法教是圆成实的原因,不是遍计执,也不是依他起。因为前面的文已经说过,这个名言是遍计所执活动的地方,那么这个经教也都是名言,也都是名言应该是遍计所执了,或者是依他起了?不是!他不是遍计执,也不是依他起,他是圆成实自性,所以也是清净的。
通常说自性清净、离垢清净,说到圆成实就是指这个说;现在这里就是把这个得此道清净,把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乃至大乘妙正法教也都包括在里面,所以这是比其他的地方说这个圆成实自性说的广一点。印顺老法师也把这个文配合那个三种般若,也是很好:大乘妙正法教就是文字般若,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就是观照般若,那么离垢清净和自性清净加起来就是实相般若,这样子也很好。
「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前面这四种清净,能总摄一切清净法都尽了,没有还余的了,没有余剩的了,都包括在内了。
「此中有二颂:幻等说于生:说无计所执,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
有这么两个颂。这第一个颂:「幻等说于生」,这个怎么叫做依他起呢?就是幻焰这些譬喻,这就是说的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依他起了。「说无计所执」,若说是毕竟空呢,那就是遍计所执,指遍计所执说的,遍计所执都是没有的,在所执的境界上没有你所执的那些事情。你执着那个绳子是蛇,实在没有蛇,是无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你执着是真实的,是没有的,在如幻如化法上面没有真实性,所以叫做「无」。说「无」,那就是说的遍计所执自性。「若说四清净,是谓圆成实」,这四种清净法就是圆成实自性。
「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还有…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