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25

  ..續本文上一頁是無差別的,所以這樣講就是沒有變易的就叫「如」。

  在《楞伽經》上有四句話,《楞伽經》說是:「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這四句話。「涅槃離心意」,就是佛所證悟的不生不滅的涅槃的道理,「離心意」,是離心意識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用心意識去分別思惟的,就是離名言相了,「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世間上的法,各式各樣很多很多,只有涅槃這個法是真實的,就是靠得住的,「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其他的一切法不真實嗎?其他的法不真實。「觀世悉虛妄」,觀察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一切有爲法都是靠不住的。如幻,像那幻術變化的境界似的。如幻、如夢、如芭蕉,「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這一切其他的一切有爲法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怎麼是虛妄的呢?像如幻夢芭蕉似的。芭蕉樹就是那個葉子一層一層地包裹起來,不像其他的樹那麼真實。如幻術變化的東西是虛妄的、不真實。做夢的境界也不真實,都是虛妄的,都是靠不住,是有變化的,到時候就沒有了,都是無常變化的。你認爲很好,沒有多久他垮臺了,所以是無常的,所以是不真實的。涅槃不是,你若得了涅槃以後,永久地常樂我淨,它是真實的。現在說真如這個「真」就是這樣意思,什麼叫做真實呢?就是靠得住,他是不可破壞的,所以是真實。這個不可破壞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如」,就是諸法空相這個「如」,如如不動、不變易的這個「如」義,就叫做真如。在一切有爲法上有這樣的真理,這個就是真如,自性清淨的真如。

  「空」,空是無障礙的意思,你若是成就了這個真如的時候是沒有障礙的,一切法都是大自在的境界,沒有障礙了。或者就是這個似義顯現,依他起性的似義顯現畢竟空寂了,畢竟不如實有,所以叫做「空」,這樣講也可以。

  「實際」,這個「實」和前面那個「真」是一樣,真實不虛假的。這個「際」,到最後的邊際了,到了邊際就是究竟了,究竟的邊際,那也就是一切法的真實性,就叫做實際。

  「無相」,這個「無相」也是諸法空相,也可以說無相,也就是我空、法空所顯出來的真實性,就叫做無相,這樣講也可以。

  「勝義」,這個「勝義」是什麼?這個「勝」,是指佛的殊勝的智慧說的;這個「義」,就是佛的殊勝的無分別智所證悟的境界叫做「義」,那麼還是那個真如。這樣說,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實在是一件事,並不是兩件事;就隨其種種義,立種種名,所以名字不同,是這樣意思。

  「法界」,這個「法」也就是前面這個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這個「界」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他是一切聖人得成聖道的一個因,這個聖道因此而有,以此爲因而有;以此而有,所以他稱之爲法界。就是像《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你不證悟第一義谛,你不是聖人。初果也是通達法界了,乃至十地菩薩都是通達這個真如,你才能夠得證聖道。沒能通達真如,還都是凡夫境界。所以這個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的境界,是一切聖道的因,得成聖道的因,從這裏你才能得聖道。那麼這是說自性清淨,什麼叫自性清淨,就指這個說的。

  

  「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

  就是指前面這個自性清淨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遠離了煩惱障、遠離了所知障的垢染,那麼就叫做離垢清淨,是這樣意思。

  

  「叁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前面兩種清淨實在就是一種,一種爲什麼稱爲兩種呢?就是在衆生的這個時候,這個時期叫做「自性清淨」;到成佛的時候,名之爲「離垢清淨」,就是在果的時候說。在凡夫的時候叫自性清淨,到聖人成佛的時候名爲離垢清淨。

  「叁者、得此道清淨」,第叁種清淨是什麼呢?就是得此離垢清淨的道,能得、能證悟離垢清淨的道,這也是清淨的,這個道也是清淨的。這個清淨這是指什麼說的呢?這個「道」就是道路,從這裏能達到那邊去,就是道路。什麼是這件事的道路呢?「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就是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這個菩提,這說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在《大智度論》上說,般若是在菩薩的時候的智慧,就是功德還沒有圓滿的時候,他的智慧叫做般若,但是也不是凡夫智慧了,般若是聖人的智慧。這個「菩提」是到果位的時候,就稱之爲菩提,就是成佛了的時候叫做「菩提」。到果位的時候的菩提分叁種菩提: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或者說緣覺菩提、還有佛菩提,現在這當然是指佛菩提說。這個「分」就是因,菩提的因;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或者說這是小乘佛法的修行的一個法門,但實在來說是通于大小乘,不能說只限于小乘。

  「波羅蜜多等」,就是六波羅蜜,或者說十波羅蜜多,後面有專解釋這個十波羅蜜的地方。就是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羅蜜多,是「得此道清淨」,得這個能證得、能證悟離垢清淨的法門,你這樣修行就由凡夫的地方達到無上菩提那裏了。

  

  「四者、生此境清淨,」

  這是第四個清淨法。「生此境清淨」是什麼呢?就是能引生清淨道的;前面這個得此道清淨,能引生清淨道的這一些境界,能引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你去學習這個所緣境,你就可以得到清淨道,可以修行這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的。這個指什麼說的呢?能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也是清淨的,這個是什麼呢?

  

  「謂諸大乘妙正法教。」

  這一切的大乘修多羅,這是微妙的正法,是佛說的法語,教導我們一切衆生的正法,所以叫做「妙正法教」。你學習這個妙正法教,你就知道怎麼樣修行學習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羅蜜多了;你修行這個波羅蜜多、叁十七菩提分法,你就可以離垢清淨,就會證悟了自性清淨了。

  前面的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或者說是不變易清淨;這個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是無顛倒清淨,沒有顛倒,能遠離一切顛倒,你這樣學習遠離顛倒,那麼就證悟前面的兩種清淨了,是這樣意思。

  

  「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這一段文是解釋前面這個第四個清淨。說是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我們還可以同意這個說法;說是這個諸大乘的妙正法教他也是清淨的,有什麼理由呢?底下說「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這個妙正法教,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他是能夠引生清淨無漏道果的因緣,他是引生無漏道果的因緣,所以他是清淨的,「由此法教,清淨緣故」。

  「非遍計所執自性」,這個遍計所執是似義顯現的境界,經過我們的亂識去執著這個似義顯現,就變成雜染的因緣了。現在這個妙正法教不是這樣子,你若去觀察這個妙正法教的時候,能令你得成聖道,能令你成就菩提分法、波羅蜜多,所以他不是遍計所執。我們一般的這個名言,一般的緣名取相就是遍計所執了。這個經論上也是名言,但是這樣的名言你若去學習他,他能夠破除一切染汙雜染,能夠使令你得戒定慧的清淨,所以他不是遍計所執。他也是名言,但是是清淨的,他發出來的作用不同,所以你不能說一切名言都是遍計所執活動的地方,它應該是遍計所執了?不是!這個經論上這個妙正法教不是遍計所執,不是的。「非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它是清淨的,這是一個理由。

  還一個理由,「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這前面解釋過。這個「最清淨法界」就是指佛說的,佛所證悟的真如是最清淨法界,由大悲心等流出來這樣的妙正法教,他和那個最淨法界是相似,這樣說當然是清淨的。

  「非依他起自性」,這個依他起自性是怎麼回事情呢?依他起自性,就是由遍計執自性這個虛妄分別的執著熏成了雜染的種子,現出來一切法,那叫做依他起性。現在不是!現在這個妙正法教,是如來的最淨法界等流性,不是雜染種子所現,所以他不是依他起性。那麼,又不是遍計所執自性,又不是依他起自性,那是什麼?當然是圓成實自性了,是這樣意思。

  這一節文,就解釋這個妙正法教是圓成實的原因,不是遍計執,也不是依他起。因爲前面的文已經說過,這個名言是遍計所執活動的地方,那麼這個經教也都是名言,也都是名言應該是遍計所執了,或者是依他起了?不是!他不是遍計執,也不是依他起,他是圓成實自性,所以也是清淨的。

  通常說自性清淨、離垢清淨,說到圓成實就是指這個說;現在這裏就是把這個得此道清淨,把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乃至大乘妙正法教也都包括在裏面,所以這是比其他的地方說這個圓成實自性說的廣一點。印順老法師也把這個文配合那個叁種般若,也是很好:大乘妙正法教就是文字般若,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就是觀照般若,那麼離垢清淨和自性清淨加起來就是實相般若,這樣子也很好。

  

  「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前面這四種清淨,能總攝一切清淨法都盡了,沒有還余的了,沒有余剩的了,都包括在內了。

  

  「此中有二頌:幻等說于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

  有這麼兩個頌。這第一個頌:「幻等說于生」,這個怎麼叫做依他起呢?就是幻焰這些譬喻,這就是說的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依他起了。「說無計所執」,若說是畢竟空呢,那就是遍計所執,指遍計所執說的,遍計所執都是沒有的,在所執的境界上沒有你所執的那些事情。你執著那個繩子是蛇,實在沒有蛇,是無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你執著是真實的,是沒有的,在如幻如化法上面沒有真實性,所以叫做「無」。說「無」,那就是說的遍計所執自性。「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這四種清淨法就是圓成實自性。

  

  「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還有…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