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24

  ..续本文上一页聚,无始以来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一个集聚处,是个染污的境界,就是流转生死的境界。这两件事若没有了,这就是过失,不可以这样说。

  

  「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

  既然事实上是可以觉察到的:有众生的流转生死的杂染,就是有依他起;也有众生证悟圣道,那就是有清净的圆成实,事实上是有这件事。「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所以不应该否认这件事,不应该否认依他起的存在,不应该否认圆成实性的存在的。所以你应该承认有依他起,遍计执他是没有,而依他起还是有。

  印顺老法师引这个《辨中边论》来解释这一段文的意思。《辨中边论》的意思「非实有全无」,这个遍计执它是执着一切如幻如化的假法是真实有,这个执着的真实有是毕竟空寂的,是没有的。但是依他起还是有,有可是有,「非实有全无」,就是不同于遍计执的实有,遍计执是执实有的,不同于那个;他是如幻有,如幻有还是有,只是不真实,不是完全没有,还有,还是有,就是一个假有法,是这样意思,这个假有法还是要存在的。从假有,在凡夫这方面就执成实有了。在圣人那方面,观察这个假有没有真实性,就觉悟了圆成实了。所以他是流转生死、还灭涅槃的一个中心点,一个核心的地方,所以你不可以否认它的。

  

  「此中有颂: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

  若没有依他起,圆成实也就没有了。若有染污,也就才有清净。所以若没有依他起,也就不能有圆成实了。「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

  

  「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就是依他起、圆成实都没有了,那也就是「恒时」,长时间的也不应该有染净的差别了,都不能成立了。所以一定要有依他起,有依他起才起遍计执,断除去遍计执就证悟圆成实;这样子呢,染净的因果都可以成立了,所以不可以否认依他起的存在的。

  

  第六节、通契经3

  第一项、依三性通大乘经4

  甲、通方广教2

  一、正释三性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

  这是另一科了。这是第六节「通契经」。前面第五节「释妨难」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六节「通契经」。这「所知相」这一章:第一节是「出体相」,第二节「释名义」,第三节「辨一异」,第四节「辨品类」,第五节「释妨难」,现在第六节「通契经」。这表示前面所知依的阿赖耶识的成立,然后到了「所知相」这一章,就是广说唯识无义的道理,这里把这一段的意思结束了。结束了就是要用唯识无义的道理去通契经,去解释。疏通,就是解释,解释一切的修多罗,是这样意思。这第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依三性通大乘经」,用这个三种自性来解释一切的大乘佛法。这又是分了四科,第一科是「通方广教」。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通这个方广教,这个「方广」就是十二部里面的一部,十二分教里面的一分。也可以说一切大乘修多罗的总名,总名为「方广教」。这个「方」也可以说就是法,佛法的法。或者说是法性,广大的甚深的法性,开显广大甚深的法性的这样的修多罗,就叫做「方广教」。或者「方」指法性的真理说;这「广」指文句,无量无边的文句来显示法性的真理。一个理,一个教;理证曰方,广是广大的文句,广博的文句。就是里边说无量无边的菩萨道,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门,他能破除去烦恼障、所知障,在一切佛法里面是最殊胜的佛法,所以叫做「方广教」。这个「通方广教」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正释三性」,解释三种自性。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彼教中」,彼方广教里面,彼大乘修多罗里面说:「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云何」,是怎么样。彼方广教里面是怎么样说的,我们才明白那是在说遍计所执自性呢?就是方广教里面是怎么样讲说这个遍计所执自性,令我们容易明白呢?「应知异门说无所有」,就是前面那句等于是问,这一句话等于是回答。应知道这个方广教里面,他是不同的理由,由不同的理由说一切法无所有,也就是说无所有的异门,用这样的态度来讲遍计所执自性的。就是无所有,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这样的法语在说什么呢?就是说的遍计所执自性,是这样意思。「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呢?「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

  我们学习佛法,当然佛法是很广博的。可是从这个唯识的三自性来说,他就是把无量无边的佛法归纳为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说的我们凡夫境界,说的凡夫境界就是简要的这么一法句,就是「无所有」。这个「无所有」,若是我们修止观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修止观也好,我们不静坐在经行也好,你记住这句话,「无所有」,把这句话记住。我眼一看见一个境界的时候,你马上说「无所有」,心里面说「无所有」,然后你用这个遍计执的义去观察、思惟。先, 把这, 法句念出来,在心里面念出来,先把这法句念出来,然后就思惟这个法义,这就是在修行了。时时地用这个法句来调整自己的心心所法,调整它,不要叫他随顺向来的习惯,时时地把他纠正过来。

  怎么叫遍计所执呢?「应知异门说无所有」,我心里面,眼睛看见一个形像,你心里面说「无所有」。耳听声音,或者人家赞叹我的声音也好,骂我的声音也好,你心里面想「无所有」,声不可得。这是一个修行的方法。说是经上说的,我打开本子念一念,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本子一关起来,把本子合起来了,不要管它,还是原来的贪瞋痴这样子,不行啊!你不能进步的,没办法进步;要改造自己,要改造自己。说我愿意行菩萨道,很好,很伟大,但是要把这件事做好一点,做出来一点成绩以后再行菩萨道,我认为那样好一点。

  所以是「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你时时地用这个方法保护这个正念,保护现前一念的正念叫他不失掉。你没有法句,没有经论上佛说的这个法语,你的正念你很难把持得住,就是忘掉了正念了。有人说是,是一个南传佛教,是一个华人比丘,听他说那话的意思,他就是南传佛教的信徒。大乘说怎么怎么好,一点儿也没有说修行的方法,没有说修行的方法。我说,没有修行的方法?我们常常读《金刚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修行方法嘛!你眼所见,耳所闻,乃至心所想的,你不要忘记这句话,这就是修行嘛!怎么能说没有修行方法呢?那一部经不是修行方法呢?所以这可见,现在佛法是这样衰微,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这个「彼教中言」,彼这个大乘方广教里面,「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这个彼教中,方广教里面开示我们的三自性,他怎么样开示我们的依他起自性呢?「云何应如依他起自性」?

  「应知譬如幻、焰」,这底下回答这句话。就是譬如幻术,「幻」、阳「焰」,和这个「梦」,和这个「像」,或者镜中相,或者水中月都是影像,或者梦中境也是个像。或者是「光」所现的「影」,你背着光就现个影,光影。或者是「谷响」,空谷里传出这个反响。或者「水」中「月」,这样说这个像不包括水中月。或者「变化」,神通的变化。这一共是八种譬喻,就是方广教里面是说这样的譬喻,这八种譬喻就是在说依他起性了。说依他起性,我们从这八种譬喻上就可以明白什么是依他起性,就可以明白了。

  这个依他起性,这些譬喻也应该记住他,在心里面把他记得熟熟的、清清楚楚地,那么你修这个遍计执的毕竟空观的时候,也一定要用这个依他起的。用它的时候,那么你那个遍计执观那个空也不会有错,也不会弄得太过头了。那么有这个遍计执的时候,一切法如幻如化这个假有不实,不是实有。这样子,你常常这样思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

  前面解释了遍计执和依他起,那么这个方广教里面怎么样说的圆成实自性呢?「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宣说四种清净法,那就是在说圆成实自性的,是这样子。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

  怎么叫做四种清净法?这里说这四种清净法来解释圆成实性的道理,比其他的经论说的是广,说的很广的,其他的经论没有这里说的那么样圆满。

  

  「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这是第一个清净法。这个「自性清净」,就是他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意思,成佛以后的清净,实在那个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就是这个意思,他本身就是清净的。这当然就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凡夫有很多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些不清净的事情,在这里边有个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他不被这些烦恼的污染,所以叫自性清净。这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这一种,当然这个是指理性佛性说的。

  「谓真如」,就是这个自性清净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我们的五蕴里面有个真如,那么这个真如是什么呢?这个「真」,是真实的;这个「如」,就是没有差别相。没有差别相,可以从两方面说:就是同时的一切法,这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差别的,但是这一切法的本性彼此是无差别的。色和受想行识,各有各的相貌是差别的,但是他们的本性是无差别;色的本性乃至到识的本性是无差别相的,这是一个解释法。第二是前后,过去的时候,或者你在天上,现在来到人间,乃至到六道轮回,是有变易的,但是在那个「如」的道理上看是无差别的。你在天上,那个「如」也是那样子;到地狱去的时候,那个「如」还是那样子,…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