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聚,無始以來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一個集聚處,是個染汙的境界,就是流轉生死的境界。這兩件事若沒有了,這就是過失,不可以這樣說。
「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
既然事實上是可以覺察到的:有衆生的流轉生死的雜染,就是有依他起;也有衆生證悟聖道,那就是有清淨的圓成實,事實上是有這件事。「是故不應一切皆無」,所以不應該否認這件事,不應該否認依他起的存在,不應該否認圓成實性的存在的。所以你應該承認有依他起,遍計執他是沒有,而依他起還是有。
印順老法師引這個《辨中邊論》來解釋這一段文的意思。《辨中邊論》的意思「非實有全無」,這個遍計執它是執著一切如幻如化的假法是真實有,這個執著的真實有是畢竟空寂的,是沒有的。但是依他起還是有,有可是有,「非實有全無」,就是不同于遍計執的實有,遍計執是執實有的,不同于那個;他是如幻有,如幻有還是有,只是不真實,不是完全沒有,還有,還是有,就是一個假有法,是這樣意思,這個假有法還是要存在的。從假有,在凡夫這方面就執成實有了。在聖人那方面,觀察這個假有沒有真實性,就覺悟了圓成實了。所以他是流轉生死、還滅涅槃的一個中心點,一個核心的地方,所以你不可以否認它的。
「此中有頌: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
若沒有依他起,圓成實也就沒有了。若有染汙,也就才有清淨。所以若沒有依他起,也就不能有圓成實了。「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恒時無染淨。」
就是依他起、圓成實都沒有了,那也就是「恒時」,長時間的也不應該有染淨的差別了,都不能成立了。所以一定要有依他起,有依他起才起遍計執,斷除去遍計執就證悟圓成實;這樣子呢,染淨的因果都可以成立了,所以不可以否認依他起的存在的。
第六節、通契經3
第一項、依叁性通大乘經4
甲、通方廣教2
一、正釋叁性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方廣教,」
這是另一科了。這是第六節「通契經」。前面第五節「釋妨難」解釋完了,現在是第六節「通契經」。這「所知相」這一章:第一節是「出體相」,第二節「釋名義」,第叁節「辨一異」,第四節「辨品類」,第五節「釋妨難」,現在第六節「通契經」。這表示前面所知依的阿賴耶識的成立,然後到了「所知相」這一章,就是廣說唯識無義的道理,這裏把這一段的意思結束了。結束了就是要用唯識無義的道理去通契經,去解釋。疏通,就是解釋,解釋一切的修多羅,是這樣意思。這第一科裏面分叁科,第一科「依叁性通大乘經」,用這個叁種自性來解釋一切的大乘佛法。這又是分了四科,第一科是「通方廣教」。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方廣教」,通這個方廣教,這個「方廣」就是十二部裏面的一部,十二分教裏面的一分。也可以說一切大乘修多羅的總名,總名爲「方廣教」。這個「方」也可以說就是法,佛法的法。或者說是法性,廣大的甚深的法性,開顯廣大甚深的法性的這樣的修多羅,就叫做「方廣教」。或者「方」指法性的真理說;這「廣」指文句,無量無邊的文句來顯示法性的真理。一個理,一個教;理證曰方,廣是廣大的文句,廣博的文句。就是裏邊說無量無邊的菩薩道,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法門,他能破除去煩惱障、所知障,在一切佛法裏面是最殊勝的佛法,所以叫做「方廣教」。這個「通方廣教」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正釋叁性」,解釋叁種自性。
「彼教中言: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所有。」
「彼教中」,彼方廣教裏面,彼大乘修多羅裏面說:「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雲何」,是怎麼樣。彼方廣教裏面是怎麼樣說的,我們才明白那是在說遍計所執自性呢?就是方廣教裏面是怎麼樣講說這個遍計所執自性,令我們容易明白呢?「應知異門說無所有」,就是前面那句等于是問,這一句話等于是回答。應知道這個方廣教裏面,他是不同的理由,由不同的理由說一切法無所有,也就是說無所有的異門,用這樣的態度來講遍計所執自性的。就是無所有,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這樣的法語在說什麼呢?就是說的遍計所執自性,是這樣意思。「彼教中言: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呢?「應知異門說無所有」。
「雲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
我們學習佛法,當然佛法是很廣博的。可是從這個唯識的叁自性來說,他就是把無量無邊的佛法歸納爲叁自性。這個遍計所執自性是說的我們凡夫境界,說的凡夫境界就是簡要的這麼一法句,就是「無所有」。這個「無所有」,若是我們修止觀的時候,靜坐的時候,修止觀也好,我們不靜坐在經行也好,你記住這句話,「無所有」,把這句話記住。我眼一看見一個境界的時候,你馬上說「無所有」,心裏面說「無所有」,然後你用這個遍計執的義去觀察、思惟。先, 把這, 法句念出來,在心裏面念出來,先把這法句念出來,然後就思惟這個法義,這就是在修行了。時時地用這個法句來調整自己的心心所法,調整它,不要叫他隨順向來的習慣,時時地把他糾正過來。
怎麼叫遍計所執呢?「應知異門說無所有」,我心裏面,眼睛看見一個形像,你心裏面說「無所有」。耳聽聲音,或者人家贊歎我的聲音也好,罵我的聲音也好,你心裏面想「無所有」,聲不可得。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說是經上說的,我打開本子念一念,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本子一關起來,把本子合起來了,不要管它,還是原來的貪瞋癡這樣子,不行啊!你不能進步的,沒辦法進步;要改造自己,要改造自己。說我願意行菩薩道,很好,很偉大,但是要把這件事做好一點,做出來一點成績以後再行菩薩道,我認爲那樣好一點。
所以是「應知異門說無所有」,你時時地用這個方法保護這個正念,保護現前一念的正念叫他不失掉。你沒有法句,沒有經論上佛說的這個法語,你的正念你很難把持得住,就是忘掉了正念了。有人說是,是一個南傳佛教,是一個華人比丘,聽他說那話的意思,他就是南傳佛教的信徒。大乘說怎麼怎麼好,一點兒也沒有說修行的方法,沒有說修行的方法。我說,沒有修行的方法?我們常常讀《金剛經》,《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修行方法嘛!你眼所見,耳所聞,乃至心所想的,你不要忘記這句話,這就是修行嘛!怎麼能說沒有修行方法呢?那一部經不是修行方法呢?所以這可見,現在佛法是這樣衰微,不能不承認這一點。
「雲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這個「彼教中言」,彼這個大乘方廣教裏面,「雲何應知依他起自性」?這個彼教中,方廣教裏面開示我們的叁自性,他怎麼樣開示我們的依他起自性呢?「雲何應如依他起自性」?
「應知譬如幻、焰」,這底下回答這句話。就是譬如幻術,「幻」、陽「焰」,和這個「夢」,和這個「像」,或者鏡中相,或者水中月都是影像,或者夢中境也是個像。或者是「光」所現的「影」,你背著光就現個影,光影。或者是「谷響」,空谷裏傳出這個反響。或者「水」中「月」,這樣說這個像不包括水中月。或者「變化」,神通的變化。這一共是八種譬喻,就是方廣教裏面是說這樣的譬喻,這八種譬喻就是在說依他起性了。說依他起性,我們從這八種譬喻上就可以明白什麼是依他起性,就可以明白了。
這個依他起性,這些譬喻也應該記住他,在心裏面把他記得熟熟的、清清楚楚地,那麼你修這個遍計執的畢竟空觀的時候,也一定要用這個依他起的。用它的時候,那麼你那個遍計執觀那個空也不會有錯,也不會弄得太過頭了。那麼有這個遍計執的時候,一切法如幻如化這個假有不實,不是實有。這樣子,你常常這樣思惟,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
前面解釋了遍計執和依他起,那麼這個方廣教裏面怎麼樣說的圓成實自性呢?「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宣說四種清淨法,那就是在說圓成實自性的,是這樣子。
「何等名爲四清淨法?」
怎麼叫做四種清淨法?這裏說這四種清淨法來解釋圓成實性的道理,比其他的經論說的是廣,說的很廣的,其他的經論沒有這裏說的那麼樣圓滿。
「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這是第一個清淨法。這個「自性清淨」,就是他本來就是清淨的。這意思,成佛以後的清淨,實在那個清淨是本來就是清淨的,就是這個意思,他本身就是清淨的。這當然就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凡夫有很多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些不清淨的事情,在這裏邊有個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他不被這些煩惱的汙染,所以叫自性清淨。這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這一種,當然這個是指理性佛性說的。
「謂真如」,就是這個自性清淨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我們的五蘊裏面有個真如,那麼這個真如是什麼呢?這個「真」,是真實的;這個「如」,就是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相,可以從兩方面說:就是同時的一切法,這一切因緣生法都是差別的,但是這一切法的本性彼此是無差別的。色和受想行識,各有各的相貌是差別的,但是他們的本性是無差別;色的本性乃至到識的本性是無差別相的,這是一個解釋法。第二是前後,過去的時候,或者你在天上,現在來到人間,乃至到六道輪回,是有變易的,但是在那個「如」的道理上看是無差別的。你在天上,那個「如」也是那樣子;到地獄去的時候,那個「如」還是那樣子,…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