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23

  ..续本文上一页相。若是有了名言的时候,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缘名取相,就种种的分别、烦恼都来了。所以「名前觉无」是清净的,心里面没有事。「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是不对的。

  其中,当然我们平常讲解的时候,我们会提到一件事,说是:依他起是如幻有,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一切识,变现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梦中境,如水中月,都是有而不真实的。遍计执是在那个不真实的一切法上执着有真实性,这就是遍计执和依他起不同的地方。又说到这个依他起的一切法,譬如说是有能分别、有所分别,有能取、所取的不同,那么所取的一切法和能取是一体的。前面举那个例子,像照镜子的时候,在镜子里看出影相来,就是「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这表示能取的分别心和所取的一切境界是不分离的,一切法皆以心为体性的,在依他起他上是这样子。若说遍计执就不是,我分别也好,我不分别也好,那个高山是独立的,不是我心所变现的,不承认这件事,那么这个地方也是依他起和遍计执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样子。

  但现在这地方说「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这个地方更深刻一点,使令我们知道这个遍计执是由名的势力,这依他起法变成了遍计执了,种种的分别、种种的烦恼,所以我们凡夫就在遍计执里面生活,但是没能离开依他起,在遍计执里面就是种种的名字、种种的分别、种种的烦恼。

  那么若是用《中观论》上的道理说:一切法是因缘有的,所以本性是毕竟空的;用这个道理去观察这件事,一切法都是毕竟空,这个烦恼是假的,所有的烦恼都是假的。因为要有了名字的时候,这烦恼才来嘛!你没有名字的时候,没有这件事。那么现在有了名字的时候,听闻了佛法,喔!这烦恼是假的,因缘有的,没有名字的时候烦恼不起嘛!都是毕竟空的了,他不真实,观察他本身的体性是无所有的。所以「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那么这是第一个理由,说是依他起和遍计执是不相称的,但是还不能分离;不可以离开依他起,另有一个遍计执的,还是不能分离的,这是第一个理由。

  印顺老法师在这个地方「附论」上发挥了一段,印顺老法师心非常细,非常的微细。他说「名前觉无」,有名以后才有觉,就是有种种分别心;那名和觉是一致的,名和觉就应该是一致的了。这个觉这个地方就是种种的义觉,仁义道德那个义,种种的义觉。义觉是遍计执,种种的义觉是遍计执,这个名是依他起,名是依他起,名和义是一致的,有名才有觉嘛!是一致的,那么这句话应该说,依他起和遍计执是相称的了,是不是?应该是这么解释了。为什么说是用这个「名前觉无」来证明依他起和遍计是不相称呢?怎么会出来这么一件事呢?我看这个问题请你们回答,你们问我,我回答,现在我问你们,请你们回答,明天回答,用纸条你写出来我看一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你们当然可以仔细地去读印顺老法师那一段文,「附论」那一段文,你仔细地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第二个理由:「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这个名字,譬如说一件事会有很多的名字,那么在我们的思想上的习惯,有了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所诠的体性,所诠的义,就有所诠的义的。那么名字若多了,他的体也就会多了,但事实上只是一件事,并不是很多的体性的,所以这样子与事实也是不符合的。那么「由名有众多」,种种分别就是遍计执了,但是依他起本身还是一件事,所以多体也和依他起不相合。所以证明这件事,多体是相违而不符合依他起的。

  「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由名字也是不决定,这一个名字它可以诠显很多的事情。这件事也叫这个名字,那件事也叫这个名字,很多很多的事都叫这个名字。譬如说有的人取名字,这个人名字就叫做虎,他的名字就是虎,或者起个龙,或者叫阿狗,这个人的名字。其实这个人是人,不是狗,也不是龙,也不是虎。但是你若取这名字呢,各有各的义,那么互相就杂乱了。这个人又是人、又是龙、又是虎、又是狗,所以就是「杂体相违故」。所以因名而取义,这件事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应该因名字而起烦恼。

  

  「此中有二颂: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由名前觉无」,所以称体是相违的。「多名」,所以多体相违故。名「不决定」,就是杂体相违了。由这三个理由,可以知道遍计所执这个虚妄分别的执着和依他起是不相称的。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应知如幻等,亦复似虚空。」

  第五节「释妨难」有三科,第一科是「异门无别难」,第二科是「名不称体难」。这个「名不称体难」这里面有两个颂,第一个颂昨天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二个颂。这第二个颂,世亲菩萨解释,是一位法师以幻等的譬喻开悟他的弟子。他的弟子是有两个疑惑:第一是「法无而可得」的疑惑,第二是「无染而有净」的疑惑。「应知如幻等」,就是解释「法无而可得」的疑惑;「亦复似虚空」,是解释「无染而有净」的疑惑。

  这「法无而可得」是在遍计执上面生起的疑惑。「法无而可得」,这个遍计执性是在似义显现上,也就是在依他起的如幻如化的法上面生起种种的执着,执着他是真实的。那么就像在绳上面执着有一条蛇,认为是蛇,那么这样子就有了疑惑。所执着的是无所有的,没有这件事,就是绳子上面没有蛇,但是呢,他很分明地看见蛇了,是「而可得」,就是得到所执着的境界。没有就应该不可得,怎么没有而又能可得呢?有这样的疑惑。

  底下说「应知如幻等」,这就解释这个疑惑。像这个幻术所变出来的象马牛羊,象马牛羊也是没有真实的象马牛羊的;没有真实,可是也看见了象马牛羊的。就像那个法无而又可得,事实就是这样子,所以无而还是可得的,所以能够使令你生出颠倒想,能够生起种种的执着的。执着的境界是没有的,但是执着的人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一点也不虚妄,所以就像幻术所变化的境界似的。这个如幻的譬喻,在经论上各地方用这个譬喻也是譬喻空,也譬喻有的;在这里就譬喻遍计所执是空,是这样意思。

  「无染而有净」,这个遍计所执是污染,因为遍计所执而引起种种烦恼的污染,如果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也就没有染污了。没有染污了,那么也就没有离染而得清净的事情。远离了染污,除灭了染污就得到清净了;这是有染污,然后断灭了染污,而后有清净。现在说遍计执是空无所有的,就等于说没有染污,没有染污也就没有断染污的事情,没有灭除染污的事情也就没有清净可说了。但是现在而又说有清净,灭除了染污而得清净,这是怎么回事情呢?

  说:「亦复似虚空」,也就像虚空似的。虚空有烟云尘雾的覆障;烟云尘雾的覆障,当然虚空并没有被它染污,可是这个云雾的烟尘被风吹走以后才显现出来本来清净的虚空,还是可以说它是清净的。所以这个圆成实性没有遍计所执的染污,没有被他染污,但是他本来的清净还是要断除惑障之后才显示出来他的清净,所以还是可以说有清净的。这样子来解释这两种疑惑,用两个譬喻来解释。

  

  第三项、依他都无难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

  前面是「名不称体难」的文,现在是第三项「依他都无难」,就是依他起完全没有。应该没有依他起,你为什么说有依他起呢?这么一个难问。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这是从遍计执上,引起来的依他起应该是无所有的难问,应该这么说。「何故」,什么原因「如所显现」的遍计执是「实无所有」的?遍计执是实无所有,就是似义显现上面实在是没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这个遍计执是没有,但是依他起自性,这一切阿赖耶识为种子显现出来的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法,他显现可得;遍计所执是空无所有,而依他起是有。为什么它不能够,这一切所现的依他起在一切时处都无所有呢?为什么不像遍计执那样子都无所有呢?引起这样的疑惑。

  印顺着法师他说,这个「一切」就指依他起说,一切所现的依他起。第二个「一切」就指时间,一切时间里头应该是都无所有,这么解释。但是这个无性菩萨释,这个《摄大乘论》无性释上说:这个「一切一切」指所依所缘说的,所依所缘。若是所依,那应该说是识,识是所依。或者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他是一切法的依止处,所依。所缘,就是阿赖耶识所现出来的一切境界。有所缘,也应该有能缘,这应该像前面说:阿赖耶识是意识,由意识为因,现出来相识和见识,那么相识就是所缘了。应该指这三方面用两个「一切」来表示,这无性菩萨这样解释。就是:遍计所执是无所有的,为什么依他起不也是无所有呢?是这么一句话。

  

  「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此若无者」,此依他起若是他也像遍计执那样子完全是没有的,这是不可以。若这样的话,圆成实性也不能有了。因为圆成实性是我们修行人在依他起上观察似义显现无所有,毕竟不如实有,就显出来圆成实性的。若是没有依他起,我们不能作如是观了;不能作如是观,这个圆成实性怎么能显现呢?所以这是不可以,不可以没有依他起的。

  

  「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

  这是说这个依他起若是没有的话,「则一切皆无」,则一切法都没有了,就是都不能成立了。一定要在依他起上成立遍计执、成立圆成实的。

  

  「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

  若是这个依他起没有了,不承认有依他起,那么因此也就没有圆成实自性。这两件事没有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呢?「应成无有染净过失」,因为圆成实自性是清净的圣人境界,圣人所证悟的境界是清净的。这个依他起就是阿赖耶识是个过患…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