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若经》文,做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这样说。
第五节、释妨难3
第一项、异门无别难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
这一大章,这个第三章「所知相」,这个第四节叫「辨品类」。第一节「出体相」,第二节「释名义」,第三节「辨一异」,第四节「辨品类」。「辨品类」里面第一项是「总辨三性品类」,解释过了。第二项「别辨遍计品类」,也解释过了。第三项「广辨十种分别」,也是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五节「释妨难」,就是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难的事情,有一些疑问需要解释。这一节里面一共有三科,第一项是「异门无别难」,第二项「名不称体难」,第三项「依他都无难」。
现在是第一项「异门无别难」,看他这一段正好是这句话的意思。「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是由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理由,在依他起自相说出来三自性的差别,在一个依他起上来说三自性的道理。「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那么在一个依他起上去说三自性,那么三自性都是依他起了,那么不是混乱成为一个无差别境界了吗?怎么样三自性不成无差别呢?这正好是「异门无别难」。这是提出难问,底下就回答这个问题。
「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
虽然在同一个依他起上来说明三自性的成立,但是不会混乱的,什么理由呢?「若由异门」,假设由于这个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的异门成立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不是由这个依他起由种子生这个道理去成立遍计所执、成立圆成实,那么就不同了嘛!这依他起是有别异的,和其余两种自性有差别的,不混乱。
「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
「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在前面解释里说:遍计所执是由什么样的理由成立的呢?是由遍计所缘相和遍计所遍计的异门。遍计所缘相、遍计所遍计,由这样的里由,由这样的异门成立遍计所执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所以也不混乱。
「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前面说的,就是遍计所执毕竟不如实有,遍计所执毕竟空了,由这样的异门成立圆成实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立「遍计所执」,所以也不混乱。所以是,他们虽然在同一个依他起上说三自性,而还是能成立而不混乱的。
这是第一项,是「异门无别难」,现在第二项「名不称体难」,这个名字和体是不相称的。名字和体是不相称,就这句话都不大容易懂,名不称体怎么讲?我们到后面去说。
第二项、名不称体难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
这又有一个难问;提出一个问题,使令你有困难,使令你不容易回答,这叫难。什么问题呢?「云何得知」,怎么样才能够明白?明白什么呢?「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如依他起自性」这个话怎么讲呢?这个依他起自性刚才说了,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现起的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个识在缘一切法的时候,就是随他的分别就现出来种种境界,似义显现。这些从种子生的一切法,不管是色法、是心法,这一切法都是似有而非实,好象是有但是又不真实。不真实,不是说没有,还是有,就是这样的境界,那么这叫做依他起。「如依他起自性」这样显现的时候,「遍计所执自性」就从这里开始也显现出来了。或者这样说,在依他起上现出来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在依他起自性上显现出来的时候,「而非称体」,而不称合依他起的体性。或者这样说,就是我们这个分别心在一切幻化不真实的一切法上去观察的时候,就和依他起不相称了,不合了。
譬如说,我们说这个高山,这高山出现在那里,摆在那里。或者这高山就是依他起,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个高山,这是依他起。那我们的第六意识通过前五识一同他接触的时候,这个高山就是遍计所执了,但还是高山嘛!但是这地方说了,「而非称体」,这个遍计所执的高山和依他起的高山是不合的,是不一样。我看没什么不一样嘛!你怎么说不一样呢?就说「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我们这分别心一动的时候,就和依他起有相违反,就不合了。那么这个地方怎么能叫我明白呢?就是这个话,就是「云何得知」?怎么能叫我明白这个道理呢?我看我这第六意识不动的时候,那高山也那样子嘛;我心去分别的时候那高山还是那样子嘛!怎么能说不合呢?这是提出这个问题。
「名不称体难」,这个「名不称体难」这地方有什么问题呢?在前面最后一段解释遍计所执的时候,「缘何为境取何相貌」那一段,就是第一句「缘何为境」?后面回答就是「缘名为境」。这个遍计所执他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先有名,要有名字,遍计所执才能活动。如果没有名的时候,遍计所执不能动。这个「名」本来是依他起,但是遍计所执一定要凭借这个「名」它才能动起来,所以这个「名不称体难」换一句话说就是: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是不相称的,不相称。
本来我认为是没什么不同嘛!我看见一个人,我执着那个人也是那样子,我不执着那个人还是那样子,有什么不同呢?我不明白有什么不同,就是这么意思。这是提出来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也就会更明显的把凡夫这个分别心的丑陋显示出来,我看是有这个意思。把我们凡夫分别心的烦恼,就明白了和依他起的距离,就显示出来,底下回答。
「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
提出来三个理由,来证明这个名是不称体的。名不称体,这表示我们凡夫的心情认为是称体的,我说那个高山是怎么怎么样子,就认为是我说得一点也没有错;我心里想的也没有错,我说的也没有错,你怎么能说我错了呢?
「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为觉无」就是立名之前,就是有名字之前;有名字之前,就是没有名字的时候,没有名字的时候觉是没有的,这个分别心是没有的。这个世亲菩萨的解释上有一句话,我认为很重要,那句话是很重要,他说是什么呢?他说:这个依他起由名的势力,才转成了遍计所执的。我刚才也说过这个话,原来是依他起,但是有了名字以后,依他起就变成遍计所执了。那么这上说「名前觉无」,没有名字以前,那么一切有为法都是依他起,这话就是这样意思。没有名字的时候,一切法都是依他起;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的有为法、因缘所生法,都是依他起。这「名前」,有名字以前,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这个分别心是没有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事实来形容这件事。世亲菩萨的世亲释上面说,他举一个例子是举一个瓶,或者插花的瓶,或者装水的瓶,这个瓶子。这个瓶子,如果我们说「名是称体的」,或者说「依他起和遍计执是相称的、是一体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执着那个高山也是那样子,我不执着那个高山也是那样子,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依他起和遍计执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凡夫说这种话,我是没有错误的,也是这个意思。现在说这个依他起和遍计执是一致的,若这样的话,在「名前觉无」,就是没有立名字以前的时候,很多的分别心没有。那么现在举个例子说这个瓶子,这个瓶,我们若是没有名字的时候,没有名字的时候,我们看见这个瓶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是怎么样呢?你心里面说这是瓶子?没有这个分别心的!这个分别心起不来,因为它没有名字,你心里面是看见那个瓶,而不能说「这是瓶子」,这句话说不出来。
譬如说来了一个人,来个小孩,这小孩,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没有经过谁介绍,你叫不出他的名字,他叫什么名字,你叫不出来。他是有名字,但是你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说出他的名字。若是他自个儿介绍,或者别人介绍,他叫琼娃,或者叫莲生,或者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你一看见,「喔!琼娃你来了!」才能说出这句话来。立名之后,你才能有这个分别心,没有立这个名字的时候,在你心里面虽然同他接触了,但是这种觉,这种分别心生不起来,没有。生不起来,在这地方有什么问题?就是:如果依他起就是遍计执的话,那我们不知道名字的时候,我们见面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他的名字,这个结论就是这样子。
这地方,我们看文字上是这样说,我们心里面感觉怎么样?能明白这个意思吗?就是:如果是这个依他起和遍计执是一致的,他的体相是一致的,不相违背的,那么有遍计执的时候就是有了名字的,有了名字的时候就是有种种分别的、有种种烦恼的。有种种分别、有种种烦恼,这是遍计执。说他遍计执和依他起是相称的,那么若不立名字的时候,你接触依他起的时候,是那样的吗?和立名字以后的那种分别心是一样的吗?是不一样的。
譬如说,以前我也常说这件事,譬如说某甲说我很多的坏话,挖墙角,很多很多令我烦恼的事情,但是我一点也不知道。若是我看见某甲的时候,心里什么事也没有,一点烦恼也没有,还是原来样。那么如果若是知道的时候,知道就是知道种种名字,别人义务的宣传,把他说什么坏话一个字一个字地都说给我听了;说给我听,我心里有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看见到他的时候,心里就不得了。这就看出有名字和无名字的时候,这个境界不一样。所以说「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有了遍计执的时候和依他起,你说他是相称,这句话是不对的,是不相称,「称体相违故」。
不过现在若是,其中要认识一件事,从这里面认识了一件事:唯识上说的依他起是没有名字的,是离名言相的。我们通常说圆成实第一义谛是离名言相,但是在唯识上说依他起法也是离名言相的,离名言…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