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若經》文,做這樣的解釋,也可以這樣說。
第五節、釋妨難3
第一項、異門無別難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這一大章,這個第叁章「所知相」,這個第四節叫「辨品類」。第一節「出體相」,第二節「釋名義」,第叁節「辨一異」,第四節「辨品類」。「辨品類」裏面第一項是「總辨叁性品類」,解釋過了。第二項「別辨遍計品類」,也解釋過了。第叁項「廣辨十種分別」,也是解釋過了。現在是第五節「釋妨難」,就是這裏面還有一些問難的事情,有一些疑問需要解釋。這一節裏面一共有叁科,第一項是「異門無別難」,第二項「名不稱體難」,第叁項「依他都無難」。
現在是第一項「異門無別難」,看他這一段正好是這句話的意思。「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若是由于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或者是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理由,在依他起自相說出來叁自性的差別,在一個依他起上來說叁自性的道理。「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那麼在一個依他起上去說叁自性,那麼叁自性都是依他起了,那麼不是混亂成爲一個無差別境界了嗎?怎麼樣叁自性不成無差別呢?這正好是「異門無別難」。這是提出難問,底下就回答這個問題。
「若由異門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雖然在同一個依他起上來說明叁自性的成立,但是不會混亂的,什麼理由呢?「若由異門」,假設由于這個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的異門成立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不是由這個依他起由種子生這個道理去成立遍計所執、成立圓成實,那麼就不同了嘛!這依他起是有別異的,和其余兩種自性有差別的,不混亂。
「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
「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在前面解釋裏說:遍計所執是由什麼樣的理由成立的呢?是由遍計所緣相和遍計所遍計的異門。遍計所緣相、遍計所遍計,由這樣的裏由,由這樣的異門成立遍計所執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所以也不混亂。
「若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前面說的,就是遍計所執畢竟不如實有,遍計所執畢竟空了,由這樣的異門成立圓成實的。「不即由此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立「遍計所執」,所以也不混亂。所以是,他們雖然在同一個依他起上說叁自性,而還是能成立而不混亂的。
這是第一項,是「異門無別難」,現在第二項「名不稱體難」,這個名字和體是不相稱的。名字和體是不相稱,就這句話都不大容易懂,名不稱體怎麼講?我們到後面去說。
第二項、名不稱體難
「複次,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
這又有一個難問;提出一個問題,使令你有困難,使令你不容易回答,這叫難。什麼問題呢?「雲何得知」,怎麼樣才能夠明白?明白什麼呢?「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如依他起自性」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依他起自性剛才說了,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現起的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個識在緣一切法的時候,就是隨他的分別就現出來種種境界,似義顯現。這些從種子生的一切法,不管是色法、是心法,這一切法都是似有而非實,好象是有但是又不真實。不真實,不是說沒有,還是有,就是這樣的境界,那麼這叫做依他起。「如依他起自性」這樣顯現的時候,「遍計所執自性」就從這裏開始也顯現出來了。或者這樣說,在依他起上現出來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在依他起自性上顯現出來的時候,「而非稱體」,而不稱合依他起的體性。或者這樣說,就是我們這個分別心在一切幻化不真實的一切法上去觀察的時候,就和依他起不相稱了,不合了。
譬如說,我們說這個高山,這高山出現在那裏,擺在那裏。或者這高山就是依他起,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這個高山,這是依他起。那我們的第六意識通過前五識一同他接觸的時候,這個高山就是遍計所執了,但還是高山嘛!但是這地方說了,「而非稱體」,這個遍計所執的高山和依他起的高山是不合的,是不一樣。我看沒什麼不一樣嘛!你怎麼說不一樣呢?就說「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我們這分別心一動的時候,就和依他起有相違反,就不合了。那麼這個地方怎麼能叫我明白呢?就是這個話,就是「雲何得知」?怎麼能叫我明白這個道理呢?我看我這第六意識不動的時候,那高山也那樣子嘛;我心去分別的時候那高山還是那樣子嘛!怎麼能說不合呢?這是提出這個問題。
「名不稱體難」,這個「名不稱體難」這地方有什麼問題呢?在前面最後一段解釋遍計所執的時候,「緣何爲境取何相貌」那一段,就是第一句「緣何爲境」?後面回答就是「緣名爲境」。這個遍計所執他若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先有名,要有名字,遍計所執才能活動。如果沒有名的時候,遍計所執不能動。這個「名」本來是依他起,但是遍計所執一定要憑借這個「名」它才能動起來,所以這個「名不稱體難」換一句話說就是:遍計所執和依他起是不相稱的,不相稱。
本來我認爲是沒什麼不同嘛!我看見一個人,我執著那個人也是那樣子,我不執著那個人還是那樣子,有什麼不同呢?我不明白有什麼不同,就是這麼意思。這是提出來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也就會更明顯的把凡夫這個分別心的醜陋顯示出來,我看是有這個意思。把我們凡夫分別心的煩惱,就明白了和依他起的距離,就顯示出來,底下回答。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提出來叁個理由,來證明這個名是不稱體的。名不稱體,這表示我們凡夫的心情認爲是稱體的,我說那個高山是怎麼怎麼樣子,就認爲是我說得一點也沒有錯;我心裏想的也沒有錯,我說的也沒有錯,你怎麼能說我錯了呢?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爲覺無」就是立名之前,就是有名字之前;有名字之前,就是沒有名字的時候,沒有名字的時候覺是沒有的,這個分別心是沒有的。這個世親菩薩的解釋上有一句話,我認爲很重要,那句話是很重要,他說是什麼呢?他說:這個依他起由名的勢力,才轉成了遍計所執的。我剛才也說過這個話,原來是依他起,但是有了名字以後,依他起就變成遍計所執了。那麼這上說「名前覺無」,沒有名字以前,那麼一切有爲法都是依他起,這話就是這樣意思。沒有名字的時候,一切法都是依他起;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的有爲法、因緣所生法,都是依他起。這「名前」,有名字以前,沒有名字的時候,我們這個分別心是沒有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事實來形容這件事。世親菩薩的世親釋上面說,他舉一個例子是舉一個瓶,或者插花的瓶,或者裝水的瓶,這個瓶子。這個瓶子,如果我們說「名是稱體的」,或者說「依他起和遍計執是相稱的、是一體的」,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我執著那個高山也是那樣子,我不執著那個高山也是那樣子,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依他起和遍計執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們凡夫說這種話,我是沒有錯誤的,也是這個意思。現在說這個依他起和遍計執是一致的,若這樣的話,在「名前覺無」,就是沒有立名字以前的時候,很多的分別心沒有。那麼現在舉個例子說這個瓶子,這個瓶,我們若是沒有名字的時候,沒有名字的時候,我們看見這個瓶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是怎麼樣呢?你心裏面說這是瓶子?沒有這個分別心的!這個分別心起不來,因爲它沒有名字,你心裏面是看見那個瓶,而不能說「這是瓶子」,這句話說不出來。
譬如說來了一個人,來個小孩,這小孩,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沒有經過誰介紹,你叫不出他的名字,他叫什麼名字,你叫不出來。他是有名字,但是你不知道,你就沒有辦法說出他的名字。若是他自個兒介紹,或者別人介紹,他叫瓊娃,或者叫蓮生,或者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你一看見,「喔!瓊娃你來了!」才能說出這句話來。立名之後,你才能有這個分別心,沒有立這個名字的時候,在你心裏面雖然同他接觸了,但是這種覺,這種分別心生不起來,沒有。生不起來,在這地方有什麼問題?就是:如果依他起就是遍計執的話,那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時候,我們見面的時候也應該知道他的名字,這個結論就是這樣子。
這地方,我們看文字上是這樣說,我們心裏面感覺怎麼樣?能明白這個意思嗎?就是:如果是這個依他起和遍計執是一致的,他的體相是一致的,不相違背的,那麼有遍計執的時候就是有了名字的,有了名字的時候就是有種種分別的、有種種煩惱的。有種種分別、有種種煩惱,這是遍計執。說他遍計執和依他起是相稱的,那麼若不立名字的時候,你接觸依他起的時候,是那樣的嗎?和立名字以後的那種分別心是一樣的嗎?是不一樣的。
譬如說,以前我也常說這件事,譬如說某甲說我很多的壞話,挖牆角,很多很多令我煩惱的事情,但是我一點也不知道。若是我看見某甲的時候,心裏什麼事也沒有,一點煩惱也沒有,還是原來樣。那麼如果若是知道的時候,知道就是知道種種名字,別人義務的宣傳,把他說什麼壞話一個字一個字地都說給我聽了;說給我聽,我心裏有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看見到他的時候,心裏就不得了。這就看出有名字和無名字的時候,這個境界不一樣。所以說「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有了遍計執的時候和依他起,你說他是相稱,這句話是不對的,是不相稱,「稱體相違故」。
不過現在若是,其中要認識一件事,從這裏面認識了一件事:唯識上說的依他起是沒有名字的,是離名言相的。我們通常說圓成實第一義谛是離名言相,但是在唯識上說依他起法也是離名言相的,離名言…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