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有、一個非有的相貌。這底下說這個通二分的道理。此地界裏面,這個金礦裏面,「土顯現時」,我們只看見土很清楚地顯現出來,那個顯現是「虛妄顯現」,是不真實的顯現,不是真實的,就是經不住考驗,你一考驗的時候,他就沒有了,所以那個顯現是虛妄顯現。「金顯現」的時候是真實的顯現,顯現出來以後,再不與土相合、相混雜,而也不變易的,所以這個金顯現的時候是真實的,它不怕火。「是故地界是彼二分」,這樣說地界裏面有虛妄顯現的土、真實顯現的金,所以就知道這個地界是通于「彼二分」的,彼土的一分和金的一分的,是這樣子的。這前面這一大段是說譬喻。
「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這底下用叁自性來會合,和這個譬喻相會合。這第一節先解釋虛妄的顯現。「識亦如是」,前面說那個地界通彼二分,有土有金。我們這一念虛妄分別的識,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亦如是」,也和這個譬喻是一樣的。怎麼知道呢?「無分別智火未燒時」,無分別智是聖人的智慧,用他來譬喻火,這個無分別智的火若是沒有燒我們這一念分別心的時候,沒有修止觀用止觀鍛煉這一念的分別心,沒有修止觀的時候,那麼就是說凡夫的時候,我們凡夫種種妄想執著的這個階段。
「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虛妄分別心裏面完全是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的境界,是虛妄的,他不能夠與第一義谛相應,所有的分別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是「遍計所執」,在一切時一切處,就是普遍地去執著,虛妄地去分別,這樣子。這樣的情形時時在顯現、在活動。「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那個離一切相的真如的境界,清淨離垢的圓成實自性,那是真實的圓成實自性是不顯現的。凡夫的分別心裏面,不顯現有聖人的境界,是不顯現的。那麼這就是前面說的這種境界:「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是這個意思。
「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此識」,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這個識,若爲無分別智的火所燒煉的時候,情形就改變了。這就是遇見了佛法,修學戒定慧的這件事,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就出現這樣的境界了。說是我們這一念分別心,雖然是周遍地執著、虛妄分別,很頑固地。但是若爲無分別智去觀察,修這奢摩他的止、修毗缽舍那的觀,有戒爲基礎。這個時候,「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在這一念虛妄分別心裏面,就現出來真實的圓成實自性。
我們常用修這個唯識觀,觀一切法唯識無義;先觀察所緣境是空無所有的,然後能觀察的這個虛妄分別心也是不可得的。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是空無所有的,是第一次的修行方法。第一個階段的修行方法,先觀察所緣境是唯識無義,他是畢竟空的。然後再觀察能分別的心也不可得了,這是第二個階段。第叁個階段,觀察能取所取的一個心一個境界不可得,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這是第叁個階段,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那麼你看一直的是不可得,境不可得、心不可得、智不可得,這個不可得的境界出現的時候是離一切相的,那麼就是圓成實自性了,所以「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就顯現出來了,你常常這樣觀察才能顯現出來。我們拜大悲忏的時候,「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爲舍」,這個無爲就是這個嘛!就是這個圓成實自性,就是境不可得、心不可得、智不可得。
在《寶積經》上說:十地菩薩,初地乃至最後法雲地,等于十個大寶樓閣。初地是一個大寶樓閣,二地是一個,乃至到第十地也是一個大寶樓閣,就是無爲舍,以無爲爲房舍。你登到初地的時候,就是入到這個無爲舍了;那麼由初地再繼續進步,就到第二地乃至到第十地,所以修行這件事也等于是在造房子。我們的虛妄分別心時時地在這麼樣妄想執著,這個時候的境界等于是在露天裏面生活,沒有房子住。譬如修禅定也有這種意思,修禅定,在《維摩诘經》上叫:「四禅爲床座」。沒得禅定的人一直在那兒跑,或者站在那裏,或者在那地方跑,沒有座,始終你沒有一個座位坐下來;若得到禅定了,就有一個床,有個座位可以坐在那裏舒服了一點,「四禅爲床座」。
現在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經》上,和《維摩經》上也有這種話:「畢竟空寂舍」,以畢竟空爲房舍。這一切的愛、見的煩惱賊不能夠侵犯你了,你到無爲舍裏住下來非常地安全,這些毒蛇,或者老虎都不能侵犯你了,你是安全了,可以避風雨了。所以「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就是這個畢竟空寂舍成就了,當然最圓滿的是佛的境界。「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了,這個虛妄遍計所執的這種妄想執著的境界,完全沒有了,都停下來了,這個虛妄分別的境界沒有了。這時候就是得大自在、大解脫、大安樂的境界出現了。
所以這個修行的事情,經上說:「願我速會無爲舍」,趕快地能夠契會第一義谛。你看經上都是一致的,《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又是個「無爲」,就是這樣意思。但是這件事也要經過一個長時期的修行才可以。這上面說是:「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用這個般若的智火,初開始是文字般若,你要從文字般若上學習,學習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才有觀照的般若。觀照般若這個時候的程度就不錯了,在文字般若的時候是在外凡位,觀照般若就是內凡住,到實相般若就是入聖位了,就是見道位以上,那個時候這個真實的圓成實自性就顯現了,那就是登了初地的境界。那麼這樣意思就和前面「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和這個意思是相合的。
「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前面這一段的合法就得到這樣的結論。所以,此虛妄分別的識就是依他起性,這個依他起自性裏面有彼二分:有遍計所執自性的一分,雜染分;有圓成實自性的清淨分,有這兩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像那個譬喻裏面的地界,地界裏面有土也有金。我們虛妄分別識裏面,有遍計所執自性,也有圓成實自性。不過,若從這一段文的解釋,那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道理應該是成立了。而這上面說這個圓成實自性,就是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性,名之爲圓成實自性。那麼這就可以顯示出來一切衆生都有圓成實自性,這個道理在這裏應該是具足,應該是可以安立的了。
丁、通余經2
一、長行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甲、乙、丙、丁,這是第四個「通余經」。前面是通《阿毗達磨大乘經》,這底下又去解釋其他的經所說的道理。「世尊有處」,就是佛陀在其余的經裏面,說一切法都是常住的,有處又說一切法是無常的,是不常住的,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又說常,又說無常,常和無常是相反的,不是矛盾了嗎?「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又說常又說無常,又說非常非無常,又是個矛盾。佛說法是這樣的,但是佛說話,佛的法語一定是非常地合道理的,並不矛盾,他一定是有深義的。「依何密意作如是說」呢?提出這個問題。這個不同的說法,它還是有深義的,這需要加以解釋。
「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
這樣子解釋,這麼回答。「謂依他起自性」,這虛妄分別的識,由圓成實自性的這一部分,那就是常;因爲這個畢竟空寂,諸法空相是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說這一分,我們的這個遍計執是依他起,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那都是畢竟空寂的,這個畢竟空上面無有少法可得,當然是沒有生滅。這個無生無滅的境界是常住的,是不可破壞的,所以是「常」。
「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依他起自性裏面的遍計所執自性,我們的妄想執著,這一部分是無常。這一部分,說遍計所執這種變動的境界,當然是無常。這個「常」有個不變的意思,遍計所執是個變化性很大,所以是無常,這是一個解釋。其次呢,遍計所執本身是畢竟空的,遍計所執和依他起對照起來,依他起是如幻有,有是有但是是假的;那遍計所執就是在如幻有上執著真實,這個真實無有少法可得,是畢竟空的。畢竟空,那麼這個無常怎麼講呢?就是常無的意思,畢竟空是常無的意思,他常是無的,但是我們自己感覺到是有。所以這個無常有兩個意思:就是常常的變動,變動叫做無常。一個是常是沒有的,這個遍計執是個空的境界,那叫做「無常」。
「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這個依他起裏面有圓成實自性所以是常,有遍計所執自性所以是無常,那麼依他起他本身呢,是通于這兩分,也是具足這兩分的,所以在依他起上看,又是非常,又是非無常。那麼他是具足遍計執自性,所以是非常;他又具足了圓成實自性,是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就是根據這樣的深意而說一切法常,一切法無常,一切法非常非無常的,是這樣意思。
「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
這底下有一大段,就是前面這個常、無常、非常非無常這樣解釋,這以下再用「常無常無二」來比例,可以推知其余的一切也都是這樣子,也可以這樣抉擇,可以這樣觀察,可以這樣理解的,是這樣意思。
「如常無常無二」,如前面說的,一切法常,一切法無常,和依他起性的無二。「如是苦,樂,無二」,像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也是無二,淨不淨也是無二,以下都是這樣子解說。這個「苦,樂,無二」怎麼解釋呢?「苦」,就是遍計所執的流轉生死的境界,這是苦惱的;這個苦是遍計所…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