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分,說成叁種,就是叁自性。「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就是依這個依他起中的一分,假設是依圓成實自性這一分來開顯、來解說的話。「開顯」這裏面就是解釋的意思,把這個道理把它顯示出來,所以叫做開顯。若是依圓成實自性這一方面來說,或者可以說他是有,真實有的,「或有」。「依一分」,依他起性裏面的遍計所執性一分來說呢,「或非有」,那就是可以說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空無所有的。「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若通于二分依他起性,那就可以說是非有非非有。或者「依二分」就指前面這二分說,「或有或非有」,這就是二分,也是可以。
「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爲無。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
這底下說無和有。「如顯現非有」,像我們的虛妄分別心的遍計所執所顯現的一切法,用正智來觀察的時候是沒有的。「如顯現非有」就是指遍計所執是非有。「是故說爲無」,這個無指遍計所執說。「由如是顯現」,由于我們從無始劫來的虛妄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有很多的虛妄種子,這些種子生現行的時候,就很分明地顯現一切法了,「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這樣說呢,非有指遍計執,「由如是顯現」就指依他起了。若說是由經過無分別智火的燒煉,最後成佛了的顯現,那當然指圓成實爲有,也可以這樣說。這一個頌是說無及有,底下這第四個頌說無自性,怎麼叫做無自性?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這個「自然,自體無」,這個句子應該說:自然無,自體無,自性不堅住,這是叁個;「如執取不有」,這是第四個。「故許無自性」,因爲自然無,所以是無自性;自體無,所以是無自性;自性不堅住,所以無自性;如執取不有,所以無自性,這樣子四個無自性,是這樣意思。
「自然無」,這個自然無怎麼講呢?世親菩薩的解釋分叁世。自然無是屬于未來,未來的一切法,就是沒有生起的一切法,這一切法若生起的時候一定要待衆緣,一定要有衆多的因緣他才能現起,他不可能不待衆緣自然地就現出來,所以沒有自然地生一切法的道理,所以叫做無自性;約這個自然無來建立無自性,未來的法不能自然地生起,所以叫做「無自性」。這個解釋法有一點接近《中觀論》說的無自性;沒有因緣的時候,所生法體性是不可得的,有因緣的時候還是屬于因緣,還是無自性的,所以這個意義有點接近。
「自體無」,自體無有兩個解釋:一個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他的體性已經滅了,不能再生了,所以叫自體無。他的自體已經滅掉了,沒有他的體性了,所以叫自體無。另外一個解釋,這個因緣生法,因若不同,所生法就不同,因異體異,緣異體異;緣若不同,這個體也是不同。因若不同,體也不同;緣若不同,體也不同,這就看出來這個自體是沒有的。這個自體隨順因緣轉變,他不能離開因緣有個不變的體性,那就是有自體了。因若變化,這個所生法的體也要變化;緣若是變化,所生法也是變化。譬如敲那個磬,你用木棒去敲是一個樣,用鐵錘去敲是又一樣,這聲音就不同,可見聲音是無自性,其他一切因緣生法都是這樣子,所以叫做「自體無」。這個自體無就是分兩個解釋:就是約過去的法已經滅掉了,他的體性沒有了,這就叫做自體無,也就叫做無自性。一個是因緣生法,他不能夠離開了因緣自己決定不變,不能!他受因緣的轉變,因緣若變了,這個體就要變,他不能不變。那就看出來,這個法離開了因緣的時候沒有自性,叫自體無。
「自性不堅住」,這是在時間上說,若自然無是指未來的法,自體無指過去的,自性不堅住就是指現在了。現在的一切法即生即滅,他沒有一剎那間的安住,不能。所以這是無常的道理,他的自性是不能堅定地安住的,所以這也叫無自性。這個「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接近中觀的無自性的意思,那麼這是《阿含經》小乘佛教學者和大乘佛教學者共同意見,共同同意這件事,同意這樣解法。
「如執取不有」,這是唯識上特別地不共于小乘的說法。「如執取不有」,就是你現在這一念分別心在一切法上的執著,那個所執著的境界是沒有的,這樣的解釋就是不共于小乘了,就是遍計所執自性的不可得、無自性,叫做「如執取不有」,如我們這個分別心所執著的、所取著的境界,是沒有的。那個所取著的境界,沒有我們所取著的那種事情,就像在繩子上面執著有蛇,這蛇是沒有的。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們執著他是真實的,是沒有,在那如幻化上沒有這個真實性的,是「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所以同意也是無自性的。
那麼這就是四種無自性。「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你把這四句話記住它,記住的時候,你靜坐的時候先修奢摩他,修兩個鍾頭奢摩他,然後你就念這句話:「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念完了的時候就思惟,思惟「自然無,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觀察這一念心是無所有的,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不可得的,這樣思惟,就很好。
有的時候在經論上也說一切法空,怎麼解釋呢?你就用這四句話解釋,「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就很好,就可以解釋。如果你念不上來,你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行,我學過,學過到那時候不能用,你不能用。所以你一方面可以爲人解釋一切法空,一方面自己在修止觀的時候也可以用,自他兩利,不是很好嗎?但是你若不記住不用,不用就不行。自己也不用,不能用它來降伏煩惱,不能清淨這一念心,用空來清淨這一念心,你記不住就不行。記不住你也不能爲他人解釋,說我出家很多年了,我學了很多經論,但你記不住,什麼叫一切法空?解釋不上來,你不會解釋。所以這一定要你記住它,要專精思惟,思惟你就容易記住;你靜坐的時候常常思惟,也容易記住,你若不思惟,不思惟就忘了。所以「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要記住它!
「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前面這個自然無是無自性,自體無也是無自性,自性不堅住也是無自性,如執取不有也是無自性。我們的習慣性就不願意重複,我聽過了以後就不願意再聽,那個《法華經》的序品上說:「聞諸法空,生大歡喜」,那序品上說菩薩聽佛說法,「聞諸法空,生大歡喜」,他不厭煩。我們不是,我聽過了我不想聽了。你聽的時候你就作如是觀,就會生歡喜心。你只是心裏面分別:「你講的我都知道」,就這個話是不對的。你作如是觀,他就有特別的意味。像舍利弗尊者有病了,佛說法了,他要來聽法,如果不現神通就不能去,不能去,他下命令叫他徒弟擡他到佛面前去聽法,這是阿羅漢的境界。這個聖人愛樂佛法的心是不同的,和我們不同。
那麼這四種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這個「後後所依止」怎麼講呢?就是下面那個「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由無性所以是無生,你用這四種方法,觀察一切法、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無所有的,在空無所有裏面「無生」,沒有法生。這個「生」就是不生了,就是不可得了。在無生的時候也就沒有滅。在那個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畢竟空,畢竟空裏面沒有法生起來,沒有法生所以也沒有法滅,因爲有生才有滅,無生也就沒有滅。因爲無生滅的關系,所以是「本寂」。用這個道理觀察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的,本來就是不可得的,不是說是你成佛了,把一切染汙法滅了才寂滅,不是,本來就是寂滅不可得的。
「自性般涅槃」,若是本來寂滅呢,那一切法本性就是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色是無生滅本寂,受想行識無生滅本寂,所以色受想行識本性就是寂滅涅槃。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是本性般涅槃。這個「般」,中國話是個「入」的意思,出入的入。本性上就入涅槃了,就是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了,不是說「我叫他入涅槃」,不是。不過我們若仔細觀察的時候,譬如說敲磬,一敲出個聲音,你用這個「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這麼觀察,「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那一個聲音,發出的聲音入涅槃了,他就入于不生不滅了,就是入涅槃了。你聽見鳥的聲音,後來他沒有聲音了,沒有聲音,那聲音入涅槃了,入于不生不滅了。一切法都是這樣子,令你心無所住,達到無住的時候,就沒有煩惱了。
但是,如果我們一念這個分別心接觸一切法的時候,回來「反聞聞自性」,反過來,不要觀外面的事情,要觀裏面,「哦!這一念心,聲音生起的時候也是生,聲音滅了的時候也是生」,發覺到這一念分別心是常住不壞的,這樣解釋。這樣解釋當然也是好,《楞嚴經》也有這個意思,發覺我這個老病死的身體裏面有個常住不壞的心,也是好。但是你若觀心不可得呢,那又不同了。《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若這樣觀察呢,他就一切法不受,有這麼一個結論。一切法不受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是自性般涅槃。你常常思惟,你就發覺到,這個法,說出這種法,會怎麼樣?向那一方面轉?向那一方面轉是那樣子,向這方面轉是又一樣。你常常思惟,不思惟不知道。
現在這裏是說一切法空,「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就是由前面的無自性,所以是無生,這個無生即以無性爲依止,這個無滅以無生爲依止。那麼本寂呢?就是以無生滅故本寂,本寂故自性般涅槃,就是後後依止前前。「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你可以把這幾個頌統統都背下來都好,都背下來。
第二項、依四意趣四秘密決了一切佛言
「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