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樂意趣而說法的,是這樣意思。
「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四種意趣。」
這個「先贊布施,後還毀訾」,這是佛對這個布施是這樣子的態度,這樣說話。「如是屍羅」,布施是這樣子,那個「屍羅」就是持戒,這個戒的法門佛也是這樣子。佛贊歎這個,你布施了以後就勸你持戒,來貶這個布施贊歎持戒。等到你持戒持的如法清淨了,佛又毀訾,呵斥這個屍羅:說你只是持戒,你還是不能得解脫的,這個功德還不殊勝,你還要修學禅定才行的。「及一分修,當知亦爾」,「一分修」就是世間的禅,世間的禅他也能夠令人離欲,令你心清淨,這叫「一分修」。若出世間的禅,那裏面有般若波羅蜜在裏面的,那就是特別殊勝的了,是可以解脫生死得涅槃的,所以「當知亦爾」。那麼這表示佛說法是隨順衆生的根性,使令他輾轉進步,到最後修學高深的法門,就成功了,得大解脫了,是這樣意思。「如是名爲四種意趣」,前面這就是佛在經裏面各式各樣的說法,是按照四種意趣說法的,是這樣子。
「四秘密者:」
前面四種意趣,約這個四種意趣解釋佛說法的各式各樣的不同情況。這以下是「四秘密」,四種秘密,這四種秘密,哪四種呢?
「一、令入秘密,」
令你契入第一義谛,這裏還有秘密。怎麼樣說法呢?
「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
這個佛法是說無我的,但是佛在經論,在聲聞乘中,小乘佛法裏,或者在大乘佛法裏面,說有補特伽羅,有我。本來是無我,佛這個時候就說有我。這個「補特伽羅」翻個數取趣,剛才說過,就是在生死裏流轉的時候,這個果報的身體老病死結束了,又得一個身體,又是老病死結束了,又得一個身體,這個生命體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樣變化,但是這個我沒有變化,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我沒有變化。佛說在生死流轉裏面有一個我,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佛是「依世俗谛理」說的,約這個世俗谛理,不是約勝義谛,約這個世俗谛,就是凡夫可以理解的,一個方便的說法。我們沒有大智慧的凡夫,他可以理解,喔!是這樣子,流轉生死是這樣的,那麼容易相信有生死流轉的這件事,容易理解。那麼相信有生死,相信有六道輪回也就相信有善惡果報了,相信善惡果報就不敢作惡了,所以有我論者有一種好處:不敢作惡。我若作惡,我將來到叁惡道受苦了,「哎呀!這個不可以,我不要受苦,我要享受快樂,我要到人間天上才可以」,那麼這也是世俗谛也有這麼多的好處,「說有補特伽羅」,那麼這個說有我是一個方便。
如果從這一段文上的解釋,這和這個《楞伽經》上的意思有點相合,《楞伽經》這個大慧菩薩問佛,說是佛說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這和外道說這個我是相同的嘛!外道說一切衆生都有一個我,有廣大、常住、不變,爲一切法的依止處的這個我,我是一切法的依止處,那麼和佛說的如來藏有點相同了嘛!那麼究竟佛法和外道有什麼不同呢?佛說,這是接引斷滅的外道。如果說無我,這個外道就害怕,所以就這樣說,引導他來到佛法裏面來。如果說無我,說沒有如來藏,衆生就不容易相信佛法,有這樣的衆生,所以佛就是不得已就說有這個如來藏,這樣子和這個補特伽羅有點相似,有點相似了,這在「世俗谛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及有諸法自性差別」是什麼意思呢?在這個《阿含經》裏面是說無我的,說無我,但是又顧慮到說無我又恐怕聽法的衆生認爲是斷滅了,所以說有諸法的自性差別,就是有色受想行識諸法的自性差別,只是沒有我而已,色受想行識還是有的嘛!這樣子他不斷滅,所以這就是來接引衆生的一個方便。
從這一段文的意思呢,就是佛法是無我的,是一切法諸法皆空的,但是爲了某一類的衆生,因此而不能夠來到佛法裏面來,所以方便地說有我、有諸法可得,這樣子衆生他才能信佛,不然他遠離了佛法了。這樣子說有我是個方便,說有諸法自性差別也是一個方便。若說無我,說一切法皆空呢,這是佛法的真實義了。從這個文上有這樣的意思,有這樣的意義的,而這個意義是隱藏在裏面的,所以叫做「秘密」。就是「令入秘密」,令他契入無我諸法皆空的時候,契入這個秘密,而不能直接地這樣講,反倒在相反的方面說有我,本來是無我而說有我,本來是諸法皆空而說諸法自性差別,就是那個深意隱藏在裏面,說一個淺意,這就叫做「令入秘密」,這樣意思。
「二、相秘密,謂于是處說諸法相顯叁自性。」
這個「相秘密」在文字上來說,「謂于是處」,就是佛在這個地方對這一類的衆生,說一切法的相貌有叁類的不同,「謂」就是有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說叁自性。那麼這怎麼是秘密呢?這看不出來,看不出來這個秘密在什麼地方。但是這個印順法師他對這個《大乘莊嚴經論》很熟,我也是讀過《大乘莊嚴經論》,但是我記不住,可是我昨天也用一點時間把它找到了,是《大正藏》第31冊,在620那一頁的中間那一格裏面,就是《大乘莊嚴經論》第六卷〈弘法品〉,在那一品裏面說,那一品也有這個四秘密,他那個翻譯者不是翻作秘密,翻個「節」,竹節,竹有節,竹字頭兒那個節。那個〈弘法品〉說到這個相秘密的時候怎麼說的呢?這裏的文說「說諸法相顯叁自性」,是以叁無性爲秘密;說叁自性,佛的那個意趣是在叁無性那裏,就是隱藏那個叁無性。這樣說呢,說在遍計所執自性意思是相無性,遍計所執自性他的相是不可得、是無所有的。遍計所執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這一切境界都是空無所有的,像昨天講的「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那麼這個「如執取不有」就是相無自性。那麼這是相無性,遍計所執自性是相無性。依他起自性是生無性,一定是要諸多的因緣,法才能夠生起的,因緣所生法;沒有因緣的時候,這個法不能自然的生起來,所以叫生無性。所以從依他起去觀察的時候,諸法本身不能自然的生起,所以也是有空的意思。這個勝義無性就是圓成實自性,圓成實自性怎麼叫做勝義無性呢?就是這個遍計所執執著有我,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一個我,執著一切法有真實性。一個我執,一個法執,這兩種執著都是戲論;沒有這種戲論性,就叫做勝義無性。
我們看這個《起信論》,《起信論》說衆生這個分別心裏面有個真如,這個真如我們說他是常住不變的、不可思議的,但是你不可以說他是有也不可以,說他是無也不可以,亦有亦無也不可以,非有非無也不可以,就是不可思議。如果你這樣修行的時候,不可思議的時候,就是不能執著是有是無都不可以執著,就是無分別境界。本來是用有的姿態來說的,結果那件事還是不可思議,離一切名言相的。那麼這個看出來,在我們的衆生呢,你若不說有,就是有困難。我們衆生向來的習慣是執著有,才感覺到心才安一點,就是要有一個依靠心才安;如果沒有依靠的時候,心裏不安。那麼所以這個衆生有這樣的習慣性,有這樣的執著,所以佛說「有」,做我們的依靠。但是那個「有」又不可以用種種的名句去形容的,結果還是不可思議,和無是一樣的。
這裏面說這個勝義無性,遍計所執自性也是空無所有的,依他起自性在生無性上看也是空無所有的。勝義呢,就是離一切戲論,不可以執著有我,也不可以執法;我空,法也空。這個空是有真實性的,但是又是離名言相的,那叫做勝義無性。這個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佛這樣說法呢,佛的那個意趣是在叁無性那裏,所以叁無性是秘密了,隱藏在叁自性裏面,是秘密了。這也有一個爲實施權的意思,也有這種意思。
「叁、對治秘密,謂于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
這個「令入秘密」似乎在本文上容易看得懂,容易看得明白。這個「相秘密」在本文上看不明白,不知道梵本就是這樣子大概是,就是看不出來那個秘密在什麼地方,就是要引其他的經文來解釋。這個「對治秘密」在這裏也是,不十分明白。「謂于是處」,就是在這個地方的衆生,佛爲他說法的時候,「說行對治八萬四千」。這個「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就是心,所有的煩惱就是心裏動的時候,就是煩惱起來了,所以叫做「行」。這個「行」的對治,對治這個煩惱行的時候,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麼這個秘密在那裏呢?「對治秘密」在什麼地方?也是看不懂,不知道在那裏。這個王恩洋的解釋:若說諸法實相,一法也不可得,那就是秘密。那也可以,這麼講也可以。在對治的時候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但對治完了的時候,原來無一法可得,那麼這樣就是秘密,也是可以。
「四、轉變秘密,謂于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
這個轉變的秘密。這個「轉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向來的習慣性,這句話是這樣解釋的,大家都是這樣解釋的。譬如穿的鞋,你也認識也是這個字,大家都是這樣解釋,這叫做鞋。但是忽然間他用一個特別的意思,另外一個字來解釋這個鞋,就是叫做「轉變」,就是「轉變」的意思。就是不用習慣性上的意義來解釋他,用一個特別的意思,所以叫做「轉變」。這個「轉變」如果不解釋就不容易明白,所以也是秘密。
「謂于是處以其別義」,就是說佛說法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對于這一類的衆生,用一個特別的意義來說諸言諸字的,說種種的佛法的。這樣表面上人就不容易懂的,那麼用所說的諸言諸字,這個字,一個字一個字連起來就變成言,就變成語言了,所以他們兩個等于是一回事。「即顯別義」,就是雖然大家習慣上都會用這個字,但是那個時候那個字,那個言句是顯的另外一種意義的,所以這叫做「轉變秘密」。這底下舉一個例子。
「如有頌言:覺不堅爲堅,…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