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3

  ..续本文上一页的意乐意趣而说法的,是这样意思。

  

  「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这个「先赞布施,后还毁訾」,这是佛对这个布施是这样子的态度,这样说话。「如是尸罗」,布施是这样子,那个「尸罗」就是持戒,这个戒的法门佛也是这样子。佛赞叹这个,你布施了以后就劝你持戒,来贬这个布施赞叹持戒。等到你持戒持的如法清净了,佛又毁訾,呵斥这个尸罗:说你只是持戒,你还是不能得解脱的,这个功德还不殊胜,你还要修学禅定才行的。「及一分修,当知亦尔」,「一分修」就是世间的禅,世间的禅他也能够令人离欲,令你心清净,这叫「一分修」。若出世间的禅,那里面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的,那就是特别殊胜的了,是可以解脱生死得涅槃的,所以「当知亦尔」。那么这表示佛说法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使令他辗转进步,到最后修学高深的法门,就成功了,得大解脱了,是这样意思。「如是名为四种意趣」,前面这就是佛在经里面各式各样的说法,是按照四种意趣说法的,是这样子。

  

  「四秘密者:」

  前面四种意趣,约这个四种意趣解释佛说法的各式各样的不同情况。这以下是「四秘密」,四种秘密,这四种秘密,哪四种呢?

  

  「一、令入秘密,」

  令你契入第一义谛,这里还有秘密。怎么样说法呢?

  

  「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

  这个佛法是说无我的,但是佛在经论,在声闻乘中,小乘佛法里,或者在大乘佛法里面,说有补特伽罗,有我。本来是无我,佛这个时候就说有我。这个「补特伽罗」翻个数取趣,刚才说过,就是在生死里流转的时候,这个果报的身体老病死结束了,又得一个身体,又是老病死结束了,又得一个身体,这个生命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样变化,但是这个我没有变化,这个补特伽罗这个我没有变化。佛说在生死流转里面有一个我,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是「依世俗谛理」说的,约这个世俗谛理,不是约胜义谛,约这个世俗谛,就是凡夫可以理解的,一个方便的说法。我们没有大智慧的凡夫,他可以理解,喔!是这样子,流转生死是这样的,那么容易相信有生死流转的这件事,容易理解。那么相信有生死,相信有六道轮回也就相信有善恶果报了,相信善恶果报就不敢作恶了,所以有我论者有一种好处:不敢作恶。我若作恶,我将来到三恶道受苦了,「哎呀!这个不可以,我不要受苦,我要享受快乐,我要到人间天上才可以」,那么这也是世俗谛也有这么多的好处,「说有补特伽罗」,那么这个说有我是一个方便。

  如果从这一段文上的解释,这和这个《楞伽经》上的意思有点相合,《楞伽经》这个大慧菩萨问佛,说是佛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这和外道说这个我是相同的嘛!外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有广大、常住、不变,为一切法的依止处的这个我,我是一切法的依止处,那么和佛说的如来藏有点相同了嘛!那么究竟佛法和外道有什么不同呢?佛说,这是接引断灭的外道。如果说无我,这个外道就害怕,所以就这样说,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来。如果说无我,说没有如来藏,众生就不容易相信佛法,有这样的众生,所以佛就是不得已就说有这个如来藏,这样子和这个补特伽罗有点相似,有点相似了,这在「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及有诸法自性差别」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阿含经》里面是说无我的,说无我,但是又顾虑到说无我又恐怕听法的众生认为是断灭了,所以说有诸法的自性差别,就是有色受想行识诸法的自性差别,只是没有我而已,色受想行识还是有的嘛!这样子他不断灭,所以这就是来接引众生的一个方便。

  从这一段文的意思呢,就是佛法是无我的,是一切法诸法皆空的,但是为了某一类的众生,因此而不能够来到佛法里面来,所以方便地说有我、有诸法可得,这样子众生他才能信佛,不然他远离了佛法了。这样子说有我是个方便,说有诸法自性差别也是一个方便。若说无我,说一切法皆空呢,这是佛法的真实义了。从这个文上有这样的意思,有这样的意义的,而这个意义是隐藏在里面的,所以叫做「秘密」。就是「令入秘密」,令他契入无我诸法皆空的时候,契入这个秘密,而不能直接地这样讲,反倒在相反的方面说有我,本来是无我而说有我,本来是诸法皆空而说诸法自性差别,就是那个深意隐藏在里面,说一个浅意,这就叫做「令入秘密」,这样意思。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这个「相秘密」在文字上来说,「谓于是处」,就是佛在这个地方对这一类的众生,说一切法的相貌有三类的不同,「谓」就是有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说三自性。那么这怎么是秘密呢?这看不出来,看不出来这个秘密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个印顺法师他对这个《大乘庄严经论》很熟,我也是读过《大乘庄严经论》,但是我记不住,可是我昨天也用一点时间把它找到了,是《大正藏》第31册,在620那一页的中间那一格里面,就是《大乘庄严经论》第六卷〈弘法品〉,在那一品里面说,那一品也有这个四秘密,他那个翻译者不是翻作秘密,翻个「节」,竹节,竹有节,竹字头儿那个节。那个〈弘法品〉说到这个相秘密的时候怎么说的呢?这里的文说「说诸法相显三自性」,是以三无性为秘密;说三自性,佛的那个意趣是在三无性那里,就是隐藏那个三无性。这样说呢,说在遍计所执自性意思是相无性,遍计所执自性他的相是不可得、是无所有的。遍计所执就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妄想执着这一切境界都是空无所有的,像昨天讲的「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那么这个「如执取不有」就是相无自性。那么这是相无性,遍计所执自性是相无性。依他起自性是生无性,一定是要诸多的因缘,法才能够生起的,因缘所生法;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法不能自然的生起来,所以叫生无性。所以从依他起去观察的时候,诸法本身不能自然的生起,所以也是有空的意思。这个胜义无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怎么叫做胜义无性呢?就是这个遍计所执执着有我,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执着一切法有真实性。一个我执,一个法执,这两种执着都是戏论;没有这种戏论性,就叫做胜义无性。

  我们看这个《起信论》,《起信论》说众生这个分别心里面有个真如,这个真如我们说他是常住不变的、不可思议的,但是你不可以说他是有也不可以,说他是无也不可以,亦有亦无也不可以,非有非无也不可以,就是不可思议。如果你这样修行的时候,不可思议的时候,就是不能执着是有是无都不可以执着,就是无分别境界。本来是用有的姿态来说的,结果那件事还是不可思议,离一切名言相的。那么这个看出来,在我们的众生呢,你若不说有,就是有困难。我们众生向来的习惯是执着有,才感觉到心才安一点,就是要有一个依靠心才安;如果没有依靠的时候,心里不安。那么所以这个众生有这样的习惯性,有这样的执着,所以佛说「有」,做我们的依靠。但是那个「有」又不可以用种种的名句去形容的,结果还是不可思议,和无是一样的。

  这里面说这个胜义无性,遍计所执自性也是空无所有的,依他起自性在生无性上看也是空无所有的。胜义呢,就是离一切戏论,不可以执着有我,也不可以执法;我空,法也空。这个空是有真实性的,但是又是离名言相的,那叫做胜义无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佛这样说法呢,佛的那个意趣是在三无性那里,所以三无性是秘密了,隐藏在三自性里面,是秘密了。这也有一个为实施权的意思,也有这种意思。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这个「令入秘密」似乎在本文上容易看得懂,容易看得明白。这个「相秘密」在本文上看不明白,不知道梵本就是这样子大概是,就是看不出来那个秘密在什么地方,就是要引其他的经文来解释。这个「对治秘密」在这里也是,不十分明白。「谓于是处」,就是在这个地方的众生,佛为他说法的时候,「说行对治八万四千」。这个「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烦恼,烦恼就是心,所有的烦恼就是心里动的时候,就是烦恼起来了,所以叫做「行」。这个「行」的对治,对治这个烦恼行的时候,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这个秘密在那里呢?「对治秘密」在什么地方?也是看不懂,不知道在那里。这个王恩洋的解释:若说诸法实相,一法也不可得,那就是秘密。那也可以,这么讲也可以。在对治的时候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但对治完了的时候,原来无一法可得,那么这样就是秘密,也是可以。

  

  「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

  这个转变的秘密。这个「转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向来的习惯性,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大家都是这样解释的。譬如穿的鞋,你也认识也是这个字,大家都是这样解释,这叫做鞋。但是忽然间他用一个特别的意思,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这个鞋,就是叫做「转变」,就是「转变」的意思。就是不用习惯性上的意义来解释他,用一个特别的意思,所以叫做「转变」。这个「转变」如果不解释就不容易明白,所以也是秘密。

  「谓于是处以其别义」,就是说佛说法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对于这一类的众生,用一个特别的意义来说诸言诸字的,说种种的佛法的。这样表面上人就不容易懂的,那么用所说的诸言诸字,这个字,一个字一个字连起来就变成言,就变成语言了,所以他们两个等于是一回事。「即显别义」,就是虽然大家习惯上都会用这个字,但是那个时候那个字,那个言句是显的另外一种意义的,所以这叫做「转变秘密」。这底下举一个例子。

  

  「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