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4

  ..续本文上一页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这里面就是正好是「转变秘密」的意思。「觉不坚为坚」,这个「觉」就是智慧。这个「不坚」是什么?这个「坚」是什么呢?「不坚」这个「坚」就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静坐的时候,修学禅定的时候,他这个妄想就是很厉害,你想要叫他停下来很难,少少的停一会儿又来了,妄想又来了,就是感觉到他不容易谓伏,所以叫做「坚」。现在你能够有耐心烦,你能够有这个智慧把他调伏叫他不坚了,妄想不起,其心调柔了,得到禅定,得到甚深的三昧了,所以叫做「不坚」。「为坚」这个禅定非常地坚固,于禅定生尊贵想,生尊重想,尊重这个禅定。这叫做「觉不坚为坚」,这样解释。

  「善住于颠倒」,前面说是「觉不坚为坚」是修三昧成功了。这个「善住于颠倒」怎么讲呢?这个「颠倒」就是错误的意思。这个错误是什么呢?譬如说是这个,对于无常变化的这一切有为法,我们不同意,认为是常住不变的,这个身体最多活一百二十岁,或者活两百岁,一定就要死掉的,但是我们总感觉他可以活一万岁也可能,总觉得他会长,这是「颠倒」。乐,人生是苦但是感觉到乐,这就是「颠倒」。常,乐,无我而认为是有我是「颠倒」,不清净而认为是清净是「颠倒」;常、乐、我、净是「颠倒」。而这里说这个「颠倒」不是这样意思,是把那个常、乐、我、净的「颠倒」把他颠倒过来,叫做「颠倒」。用这个无常来破我们的常的颠倒;用这个苦的观察,人生是苦,把我们这个乐的颠倒把他调整过来。用这个无常、无我,用这个四念处来破坏我们的颠倒,成功了,那叫做「颠倒」。那么这个把我们凡夫的常、乐、我、净的「颠倒」颠倒过来,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那么安住在那个无生法忍的境界叫做「善住于颠倒」,这样讲,这样解释「善住于颠倒」。

  这样说呢,那个「不坚为坚」是得禅定,「善住于颠倒」是得般若智慧了;一个禅,一个般若,原来这两句话是这样意思。

  「极烦恼所恼」,「极烦恼所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菩萨发无上菩提心,发大悲心,在众生的世界行菩萨道要广度众生,这个众生是难调难伏的,这个特别烦恼的境界。而菩萨大悲心,就在这个烦恼的世界去,不怕烦恼,长时期的广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所烦恼,而菩萨没有厌离心,生大悲心,生欢喜心广度众生,那叫「极烦恼所恼」。这样说呢,这个人他「觉不坚为坚」先是得了禅定,「善住于颠倒」就是得了般若,得无生法忍了,这时候在众生的世界,这苦恼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苦恼的世界,「极烦恼所恼」,他也不厌烦,不停止的、不间断地修学六波罗蜜,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得最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了。

  看这个意思,原来是要修学禅定,得无生法忍,然后去度众生,长时期地不怕烦恼。为什么他不怕烦恼呢?就是因为得无生法忍了,还是有禅定的,这样子是得无上菩提了。那么这一个颂就是「转变秘密」,「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就是还是那个词,但是里面表达的意义可不同于习惯上的想法,不同于习惯的用法了,所以叫做「转变秘密」。

  

  第三项、由三相造大乘法释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

  这是第三项,前面是第二项「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这是第三项「由三相造大乘法释」。这个「通契经」怎么样通法呢?就是这样意思,由三自性和依他的八喻来通契经,这样解释。依这个四意趣、四秘密来通一切佛言。现在第三项是「由三相造大乘法释」,用这三个相貌来解释一切佛法,就是你想要有著作解释佛的修多罗,或者是你自己单独地有所著作,你应该用这三种相貌去做这件事,这样意思。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假设有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发了大悲心,他要造论来赞扬佛法的真义的话,应该怎么做法呢?「略由三相」,他应该,简略地说呢,他应该由三方面来解说佛法,来赞扬佛法的,从三方面来做这件事。这三方面「应造其释」,来著作他对于佛法的释,这个著作。哪三方面呢?

  

  「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

  这三种。这个「说缘起」第一个相是「说缘起」,第二个相是说缘生,「缘所生」。「缘起」是在因上说的,因果的因;「由说从缘所生法相」是在果上说的,就是说因果。可是从前面来看呢,说因,一切法的因,「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还就是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是缘起,有这种意思。「由说从缘所生法相」,那么就是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所生的一切法相,那就是像前面说有相识、有见识,是这样意思了,就是七转识了。「三者、由说语义」,看后面的文的解释,「由说语义」是说什么呢?就是赞叹菩萨的伟大,他能修六波罗蜜多广度众生,这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第二个意思就是赞叹佛的功德,菩萨的大行和如来的果德,这叫做「说语义」,这样子。这样说是,第一「说缘起」,第二说缘生,第三赞叹菩萨和佛的功德。从这三方面来赞扬佛法,来造这个「大乘法释」,这样意思。

  

  「此中说缘起者,如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前面是把这个三相标列出来,把它列出来,下面就解释这三相。那么第一段先解释这个缘起,「一者、由说缘起」,什么叫做「缘起」呢?「此中说缘起者,如说」,就像有这么一个颂,「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这个「言」就是名言,也就是个字,每一法都有能诠的名字,能诠之字,也就有所诠义,有能诠就有所诠。这个能诠、所诠就是名义,名义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名的时候心才会分别,有能分别就有所分别。所以这就是有三件事:一个是名,一个是义,一个是觉,这三件事,三件事是不相离的。你心一动,也就是有名、有义、有觉;你心这样一动呢,就熏习阿赖耶识了,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把你所熏习的情况摄持下来了,就是储藏起来了。

  「言熏习所生诸法」,可以这么说,就是由于有名言你就熏习了种子,有了名言种子了就会生出来一切法,诸法就是名言种子所生,名言种子是能生。「此从彼」,此名言熏习能生诸法,那么名言熏习他是怎么有的呢?「此从彼」,此名言种子由诸法而生。因为诸法也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心一动就熏成了名言种子,名言种子一动就现出来一切法,佛教说缘起是这样说的。这很简要地,「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就是很简要地就是这样子,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再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一动,这就是缘起。这一念心一动,他一定是由名言种子才能动,可是你心一动又熏成了名言种子,这就叫做缘起。一切法都是这样子,世间法是这样子,出世间法亦复如是,不过世间法是杂染,出世间法是清净的。现在佛法就是转染成净,是名为佛法,是这样意思。

  「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这一句话也就把前面的话重说一遍。这个「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异熟」也就是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也就是那一切种子识。这个「异熟与转识」,「转识」就是前七识;一本七转,根本识就是阿赖耶识,末那识加前六识就是七识,这七识是转识。转者,起也;就是由阿赖耶识生起的,阿赖耶识为因缘而生起前七转识。现在说这个异熟识和这个转识「更互为缘生」,「更互」就是辗转,辗转为因缘而生起。就是这个转识的因缘生起异熟识,这一切种子的异熟识,异熟一切种子为因缘又生起转识,他们是互相为因缘而现起的,这就叫做缘起,缘起是这样意思。

  佛法这样说缘起呢,在我们现实上,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这件事呢?这个佛法的微妙就是在这里,因为那个,刚才说了,「言熏习所生」就是你现在知道青黄赤白、能分别是非的这一念心,你要怎么熏习就怎么熏习,这是你的自由,我要做善就做善,我要做恶就做恶,我愿意学世间法就是世间法,我愿意修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这是你的自由。在做因的时候你是自由的,得果报的时候你不能自由,果报来了就是这样子,你是拒绝不来的,你不能拒绝的,就是这样子。当然我们人得到如意的事情我们是不拒绝,愈多愈好,等到苦恼的事情当然是拒绝,拒绝也拒绝不来,不能拒绝的。可是你若修学圣道成功了,是可以。圣道成功之后,苦恼的果报来了你能拒绝,但是果报还是在的,不过在你心里面等于是没有那件事,我们有的时候说话等于零,那件事是有,但是等于零了,等于好象没有似的。

  所以从这个「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就是你自作自受的意思。如果说这个缘起不是自己做的,是另外一个力量,一个大力者他给你安排的,那不行,你自己没有办法转变的,你不能转变,你只好去接受,你不能转变。现在说是你自己安排,那我重新安排就可以转变了嘛。所以佛法说缘起,那个意思是在这里,有这样意思。

  

  「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

  前面是说缘起,这底下说缘生,解释这个缘生法相,缘生的意思,这就是第二相「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从缘所生法相」是什么呢?这底下解释:「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

  「彼转识相法」,「转识」刚才说就是七转识,七转识也就是从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所生起的。这个转识的相法是「有相,有见」有两类:一个是相,一个是见。这个「相」就是根身器界。前五根,眼耳鼻舌身,那么这是色识;还有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境。这是这个眼耳鼻舌身也都是识,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识,但是这是属于相,是所见的相,是相识。「有见」,这个「见」就是眼识识、耳识识,乃至意识识,也加上末那识识,那么这是「见」前面说的那个阿赖耶识,那就应该指义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