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34

  ..續本文上一頁善住于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這裏面就是正好是「轉變秘密」的意思。「覺不堅爲堅」,這個「覺」就是智慧。這個「不堅」是什麼?這個「堅」是什麼呢?「不堅」這個「堅」就是剛強,難調難伏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靜坐的時候,修學禅定的時候,他這個妄想就是很厲害,你想要叫他停下來很難,少少的停一會兒又來了,妄想又來了,就是感覺到他不容易謂伏,所以叫做「堅」。現在你能夠有耐心煩,你能夠有這個智慧把他調伏叫他不堅了,妄想不起,其心調柔了,得到禅定,得到甚深的叁昧了,所以叫做「不堅」。「爲堅」這個禅定非常地堅固,于禅定生尊貴想,生尊重想,尊重這個禅定。這叫做「覺不堅爲堅」,這樣解釋。

  「善住于顛倒」,前面說是「覺不堅爲堅」是修叁昧成功了。這個「善住于顛倒」怎麼講呢?這個「顛倒」就是錯誤的意思。這個錯誤是什麼呢?譬如說是這個,對于無常變化的這一切有爲法,我們不同意,認爲是常住不變的,這個身體最多活一百二十歲,或者活兩百歲,一定就要死掉的,但是我們總感覺他可以活一萬歲也可能,總覺得他會長,這是「顛倒」。樂,人生是苦但是感覺到樂,這就是「顛倒」。常,樂,無我而認爲是有我是「顛倒」,不清淨而認爲是清淨是「顛倒」;常、樂、我、淨是「顛倒」。而這裏說這個「顛倒」不是這樣意思,是把那個常、樂、我、淨的「顛倒」把他顛倒過來,叫做「顛倒」。用這個無常來破我們的常的顛倒;用這個苦的觀察,人生是苦,把我們這個樂的顛倒把他調整過來。用這個無常、無我,用這個四念處來破壞我們的顛倒,成功了,那叫做「顛倒」。那麼這個把我們凡夫的常、樂、我、淨的「顛倒」顛倒過來,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那麼安住在那個無生法忍的境界叫做「善住于顛倒」,這樣講,這樣解釋「善住于顛倒」。

  這樣說呢,那個「不堅爲堅」是得禅定,「善住于顛倒」是得般若智慧了;一個禅,一個般若,原來這兩句話是這樣意思。

  「極煩惱所惱」,「極煩惱所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發大悲心,在衆生的世界行菩薩道要廣度衆生,這個衆生是難調難伏的,這個特別煩惱的境界。而菩薩大悲心,就在這個煩惱的世界去,不怕煩惱,長時期的廣度衆生;就是爲衆生所煩惱,而菩薩沒有厭離心,生大悲心,生歡喜心廣度衆生,那叫「極煩惱所惱」。這樣說呢,這個人他「覺不堅爲堅」先是得了禅定,「善住于顛倒」就是得了般若,得無生法忍了,這時候在衆生的世界,這苦惱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苦惱的世界,「極煩惱所惱」,他也不厭煩,不停止的、不間斷地修學六波羅蜜,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得最上菩提」,得無上菩提了。

  看這個意思,原來是要修學禅定,得無生法忍,然後去度衆生,長時期地不怕煩惱。爲什麼他不怕煩惱呢?就是因爲得無生法忍了,還是有禅定的,這樣子是得無上菩提了。那麼這一個頌就是「轉變秘密」,「覺不堅爲堅,善住于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就是還是那個詞,但是裏面表達的意義可不同于習慣上的想法,不同于習慣的用法了,所以叫做「轉變秘密」。

  

  第叁項、由叁相造大乘法釋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叁相應造其釋:」

  這是第叁項,前面是第二項「依四意趣四秘密決了一切佛言」,這是第叁項「由叁相造大乘法釋」。這個「通契經」怎麼樣通法呢?就是這樣意思,由叁自性和依他的八喻來通契經,這樣解釋。依這個四意趣、四秘密來通一切佛言。現在第叁項是「由叁相造大乘法釋」,用這叁個相貌來解釋一切佛法,就是你想要有著作解釋佛的修多羅,或者是你自己單獨地有所著作,你應該用這叁種相貌去做這件事,這樣意思。

  「若有欲造大乘法釋」,假設有人發了無上菩提心,發了大悲心,他要造論來贊揚佛法的真義的話,應該怎麼做法呢?「略由叁相」,他應該,簡略地說呢,他應該由叁方面來解說佛法,來贊揚佛法的,從叁方面來做這件事。這叁方面「應造其釋」,來著作他對于佛法的釋,這個著作。哪叁方面呢?

  

  「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叁者、由說語義。」

  這叁種。這個「說緣起」第一個相是「說緣起」,第二個相是說緣生,「緣所生」。「緣起」是在因上說的,因果的因;「由說從緣所生法相」是在果上說的,就是說因果。可是從前面來看呢,說因,一切法的因,「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還就是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是緣起,有這種意思。「由說從緣所生法相」,那麼就是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所生的一切法相,那就是像前面說有相識、有見識,是這樣意思了,就是七轉識了。「叁者、由說語義」,看後面的文的解釋,「由說語義」是說什麼呢?就是贊歎菩薩的偉大,他能修六波羅蜜多廣度衆生,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第二個意思就是贊歎佛的功德,菩薩的大行和如來的果德,這叫做「說語義」,這樣子。這樣說是,第一「說緣起」,第二說緣生,第叁贊歎菩薩和佛的功德。從這叁方面來贊揚佛法,來造這個「大乘法釋」,這樣意思。

  

  「此中說緣起者,如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

  前面是把這個叁相標列出來,把它列出來,下面就解釋這叁相。那麼第一段先解釋這個緣起,「一者、由說緣起」,什麼叫做「緣起」呢?「此中說緣起者,如說」,就像有這麼一個頌,「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這個「言」就是名言,也就是個字,每一法都有能诠的名字,能诠之字,也就有所诠義,有能诠就有所诠。這個能诠、所诠就是名義,名義也就是我們內心的分別,有名的時候心才會分別,有能分別就有所分別。所以這就是有叁件事:一個是名,一個是義,一個是覺,這叁件事,叁件事是不相離的。你心一動,也就是有名、有義、有覺;你心這樣一動呢,就熏習阿賴耶識了,在阿賴耶識裏面就把你所熏習的情況攝持下來了,就是儲藏起來了。

  「言熏習所生諸法」,可以這麼說,就是由于有名言你就熏習了種子,有了名言種子了就會生出來一切法,諸法就是名言種子所生,名言種子是能生。「此從彼」,此名言熏習能生諸法,那麼名言熏習他是怎麼有的呢?「此從彼」,此名言種子由諸法而生。因爲諸法也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心一動就熏成了名言種子,名言種子一動就現出來一切法,佛教說緣起是這樣說的。這很簡要地,「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就是很簡要地就是這樣子,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再明白一點說,就是我們這一念心一動,這就是緣起。這一念心一動,他一定是由名言種子才能動,可是你心一動又熏成了名言種子,這就叫做緣起。一切法都是這樣子,世間法是這樣子,出世間法亦複如是,不過世間法是雜染,出世間法是清淨的。現在佛法就是轉染成淨,是名爲佛法,是這樣意思。

  「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這一句話也就把前面的話重說一遍。這個「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異熟」也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也就是那一切種子識。這個「異熟與轉識」,「轉識」就是前七識;一本七轉,根本識就是阿賴耶識,末那識加前六識就是七識,這七識是轉識。轉者,起也;就是由阿賴耶識生起的,阿賴耶識爲因緣而生起前七轉識。現在說這個異熟識和這個轉識「更互爲緣生」,「更互」就是輾轉,輾轉爲因緣而生起。就是這個轉識的因緣生起異熟識,這一切種子的異熟識,異熟一切種子爲因緣又生起轉識,他們是互相爲因緣而現起的,這就叫做緣起,緣起是這樣意思。

  佛法這樣說緣起呢,在我們現實上,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對待這件事呢?這個佛法的微妙就是在這裏,因爲那個,剛才說了,「言熏習所生」就是你現在知道青黃赤白、能分別是非的這一念心,你要怎麼熏習就怎麼熏習,這是你的自由,我要做善就做善,我要做惡就做惡,我願意學世間法就是世間法,我願意修出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這是你的自由。在做因的時候你是自由的,得果報的時候你不能自由,果報來了就是這樣子,你是拒絕不來的,你不能拒絕的,就是這樣子。當然我們人得到如意的事情我們是不拒絕,愈多愈好,等到苦惱的事情當然是拒絕,拒絕也拒絕不來,不能拒絕的。可是你若修學聖道成功了,是可以。聖道成功之後,苦惱的果報來了你能拒絕,但是果報還是在的,不過在你心裏面等于是沒有那件事,我們有的時候說話等于零,那件事是有,但是等于零了,等于好象沒有似的。

  所以從這個「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就是你自作自受的意思。如果說這個緣起不是自己做的,是另外一個力量,一個大力者他給你安排的,那不行,你自己沒有辦法轉變的,你不能轉變,你只好去接受,你不能轉變。現在說是你自己安排,那我重新安排就可以轉變了嘛。所以佛法說緣起,那個意思是在這裏,有這樣意思。

  

  「複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

  前面是說緣起,這底下說緣生,解釋這個緣生法相,緣生的意思,這就是第二相「由說從緣所生法相」。「從緣所生法相」是什麼呢?這底下解釋:「複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

  「彼轉識相法」,「轉識」剛才說就是七轉識,七轉識也就是從阿賴耶識的名言種子所生起的。這個轉識的相法是「有相,有見」有兩類:一個是相,一個是見。這個「相」就是根身器界。前五根,眼耳鼻舌身,那麼這是色識;還有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境。這是這個眼耳鼻舌身也都是識,色聲香味觸法也都是識,但是這是屬于相,是所見的相,是相識。「有見」,這個「見」就是眼識識、耳識識,乃至意識識,也加上末那識識,那麼這是「見」前面說的那個阿賴耶識,那就應該指義識,…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