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35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曾經說過,仁義道德的義,義者因也。由阿賴耶識的因識現起這個相識和見識,正好是這樣意思。

  「識爲自性」,這個「見」是識,「相」表面上看不是識,但是也都是以識爲自性的,爲體性的。他離開了識,他本身沒有體性;他是阿賴耶識的名言種子所變現,如幻如化的,像做夢中的境界,有而不真實,但是都是分別心的境界,離開了虛妄分別心,無一法可得,心即一切法。從唯識上,從這個阿賴耶識的義識和相識、見識上看,一切法即是心,看出來有這樣意思。「有相、有見」,識爲他的體性。這個識爲他的體性,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方面從轉識,從緣生法相上說,前面曾經解釋過,「以質爲緣遠見本質」那一段文的解釋看出來呢,所分別的境界就是能分別的心,那麼這就是以「識爲自性」,就是以轉識爲自性了。若是說一切法都是以阿賴耶識這個義識爲因而現起的,那麼就都是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爲自性,也可以這樣說,也是可以這樣說的。所以是「彼轉識相法」有兩類:一類是相,一類是見,但是全是以識爲自性的,就是一切法都是識。識若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識亦不可得了。這是先說這個緣生法相裏面有相、有見,以識爲自性。

  

  「又彼以依處爲相,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由此顯示叁自性相。」

  這底下說,這個依他起,這個相和見都是依他起,都是由阿賴耶識爲種子而現起的。此依他起相,也就是這個相識和見識,他是有叁種相的不同。哪叁種相呢?

  「彼以依處爲相」,第一個就是依他起,他有依他起的相貌。這個話就是這個緣生法相,像剛才說都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起的,所以叫做依他起。但是這上說「依處」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依處」這句話的意思,這個依他起是遍計所執、是圓成實的依止處,所以叫「依處」,這樣意思。這樣說這個緣生法相,他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起的,是有這個依他起的相貌。

  第二種相是「遍計所執爲相」,他還有這個相貌。這個遍計所執呢,就是這個依他起的似義顯現爲那個虛妄的執著心所執著,還有這麼一個相貌。在這個《顯揚聖教論》上說一句話,說這個遍計執是畢竟空的,畢竟空怎麼有了遍計執呢?又反過來有這麼一句話:畢竟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爲什麼又說有一個遍計執呢?就是因爲緣名,因爲有了名字,有了名字,心識去緣這個名的時候,所以就成了遍計執了。若沒有名字的時候,這個遍計執沒有辦法生起來。所以去看一看《顯揚聖教論》,對于依他起和遍計執的分別他們的關系也還明顯一點,更明顯一點。

  「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法性爲相」是什麼呢?就是你若通達了遍計執是畢竟空的時候,這個法性就現出來了,所以這個依他起還有一個法性的相貌,那麼這是聖人的境界了。「由此顯示叁自性相」,由這個依他起顯示叁種自性的相貌來。

  

  「如說: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

  這是引證,從佛說的法語,佛說的一個偈,就像佛說過:「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你有了相識,又有見識,在這裏面就具足叁種相貌。這個相、見都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起的,那麼就是依他起相。依他起裏面有個名,有了名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就活動起來,就是遍計所執相了;而執著心的境界是畢竟空寂的,那麼諸法空相就顯現出來,就是圓成實相了,所以「應知彼叁相」。

  

  「複次,雲何應釋彼相?」

  這上面說是「有相,有見」,從這個相、見上就會知道有叁相,怎麼知道呢?「雲何應釋彼相」,你說有叁相,怎麼樣來解釋解釋這個叁相呢?你解釋解釋我看看?是這樣意思。

  

  「謂遍計所執相,于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于中實有。」

  那麼這底下就解釋,解釋有相有見就有叁相。這個相、見裏面有依他起相、有遍計執相、有圓成實相,這底下解釋。「謂遍計所執相」,我們先解釋這個遍計所執相,遍計所執相在「依他起相」裏面「實無所有」。這個依他起相就是這個相識和見識從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現出來的時候,是似義顯現,是如幻如化的,他本身是無有少法可得,不真實。但是顯現的這個相貌又好象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就在這上面執著他是真實了,這就叫做遍計所執相。可是執著真實呢,在所執著的似義顯現上是一點兒也沒有的,所以「實無所有」,實在是沒有。「于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像夢中的境界是不真實的,我們執著是真實的呢,是沒有的。在那個不真實的夢境上執著真實是沒有的,沒有你所執著的那個真實,所以「實無所有」。

  如果我們若是修止觀的時候,你在奢摩他裏面修毗缽舍那的時候,你這個地方你要肯定地認清楚,不能有一點猶豫的。你認識清楚的時候,他才有作用,他才能夠降伏煩惱,才能夠把你這個心能調轉過來,不貪、不瞋、不愚癡。如果說你猶猶豫豫地,是嗎?是無所有嗎?那不行,那不可以。所以「于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

  「圓成實相于中實有」這個諸法空相在依他起中,這個遍計所執無所有。在依他起中,這個遍計所執相實無所有的時候,「圓成實相于中實有」,就顯現出來了。這是說到依他起,解釋依他起裏面有二相這個地方:一個是圓成實相是有,遍計所執相是無,一有一無,解釋這個。

  

  「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

  「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這底下顯出這麼多的差別相。「由此二種」,由于在依他起中有這兩種相,就是遍計所執是非有的,前面這一行,遍計所執是非有的,圓成實相是有的,是這樣子,「由此二種非有及有」。

  「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這個「未見已見」連下面念,「未見」真者,「已見真者同時」,這樣解釋。這個「未見真者」,就是我們沒有見到圓成實性的人,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的人,不是聖人,我們凡夫的時候,遍計執是有的,是能得到的,遍計執是現前一切境界,一直地是執著這種。是「非得」,是不得圓成實的,是「得」遍計執的。若「已見真者」呢,那就是圓成實是得到的,遍計執是不得到的。這兩者可以說是「同時」的,同時就這樣子。就是「見真」的人,這個時候是遍計執是不得,那麼圓成實是得的。那麼「未見真者」這個時候,是圓成實是不得的,遍計執是得到的。所以這個文就說:「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同時是這樣子,聖人同時是這樣子,凡夫同時是這樣子。就是凡夫見到有遍計執的同時,聖人是不見遍計執的。聖人同時是見圓成實性的,而凡夫這時候是不見圓成實性的,這個見不見是同時的,是這樣意思。

  

  「謂于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

  這底下再解釋前面的意思。「謂于依他起」自性裏面,遍計執是不可得的,是畢竟空的,是有圓成實性的,是有的。

  

  「于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

  「于此轉時」,就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在這個依他起中活動的時候,「于此」依他起活動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妄想執著活動的時候。「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彼遍計所執就不能得圓成實,就是這樣。「若得此即不得彼」,若是這個聖者,聖人。前面是「于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這指凡夫說,底下「若得此即不得彼」就指聖人說。聖人他得到無分別智了的時候,他在依他起中,他就得此圓成實,即不得彼遍計所執的。就是解釋前面「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解釋前面那個意思的。這個依他起也隨順染汙的執著,也隨順清淨的解脫,是這樣意思。

  

  「如說:依他所執無,成實于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這底下引佛說的偈頌來做證明。「如」,就像佛說這個偈頌:「依他所執無」,在依他起上這個似義顯現的相識和見識是一個如幻如化的境界,我們這個遍計所執的真實性是沒有的,在這上面是沒有。「成實于中有」,這個圓成實性,這個諸法空相在如幻如化相裏面是有的,是有。就是一無一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所以這個凡夫和聖人在這裏面,在依他起性上,凡夫是得遍計執,而不得圓成實;聖人在依他起性裏面,得圓成實而不得遍計執。所以在這裏面這兩個是平等的,都有得都有不得,是平等的。可是得與不得還是正相反的,是這樣的意思。「如說:依他所執無,成實于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

  第叁章的「所知相」,最後一大科是「通契經」,「通契經」分叁科,第一科是「依叁性通大乘經」,第二科是「依四意趣四秘密決了一切佛言」,第叁科是「由叁相造大乘法釋」。這個第叁科裏面又有叁節,第一節是「說緣起」,第二節「說緣生」,第叁節「說語義」。這個「說語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贊歎佛菩薩的功德。

  「謂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這個「說語義」的規則是先說第一句,第一句就是總說的,就是一個大綱,一個綱要。後以其他的多句來分別顯示這個第一句的大意。這裏面又分成兩類:是「或由德處,或由義處」,這個「說語義」,或者「由德處」來說語義,「或由義處」說語義。這個「德處」這個「德」就指圓滿無上菩提的佛陀的功德,果德。這個「處」字,印順老法師解釋,是個所依處的意思。但是這個「處」字也當一個分別的意思,就是一樣一樣地贊歎佛的功德,叫做「德處」。「或由義處」呢,就是贊歎菩薩的功德,菩薩的功德叫做「義」。在果上名之爲「德」,在因名之爲「義」。這個「義」也是一樣一樣地行菩薩道的度化衆生修學佛法的,也是一種功德。分這麼兩類「說語義」的,現在先說「德處」的語義。

  

  「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于佛住,」

  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