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36

  ..續本文上一頁裏面先說「德處」,也是有長行、有偈頌的。這個「最清淨覺」這是第一句,「不二現行」以下一共有二十一句,用這二十一句來解釋這個第一句的「最清淨覺」。怎麼叫做「最清淨覺」呢?謂有「不二現行」的功德,有「趣無相法」的功德,就是這樣意思。

  

  「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于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這就是「最清淨覺」是總句,是第一句,其余的二十一句來解釋「最清淨覺」的,這一共就是二十二句。這前面是標出來,下面就解釋這二十二句的義。

  

  「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說法性。」

  這是論上本身來解釋這一段文的。這個「最清淨覺」這一句呢,應該明白此一句「最清淨覺」,由所剩余的那麼多的二十一句來分別顯示「最清淨覺」的義,開顯其義。「如是乃成善說法性」,這樣子才能夠成立善于說法的這種事情,先把自己要表達的大意標出來,然後自己再解釋,這是「善說法性」。這等于是先分科,這底下解釋。

  

  「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

  前面是分科,這底下解釋這一句話的義。「最清淨覺」這句話是說的什麼呢?「謂佛世尊」,這是說究竟圓滿的佛陀的事情,說佛的「最清淨覺」。因爲其余的大都不能最清淨,唯有佛他的身口意是究竟清淨了,所以叫做「最」,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所不能及。「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這個「最清淨覺」的內容是什麼呢?是佛的二十一種功德所攝的。就是「最清淨覺」以後的那二十一句,就是二十一種功德,所包攝、所含攝的功德就是「最清淨覺」。或者說是二十一種功德也就是「最清淨覺」所含攝的。就是一總一別。

  

  「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這以下就解釋那個「不二現行」以下那個一句一句的解釋。這個「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這一句就解釋那個第一句的「不二現行」。「不二現行」是什麼意思呢?「謂于所知」,就是說佛對于所知的一切品類差別,是「一向無障」礙「轉」的功德,叫「不二現行」。這個「二現行」,就是表現于外的有兩個相貌,叫做「二現行」。以聲聞緣覺來做例,就是有的地方他是無障礙的,但是有的地方有障礙,這就是兩種現行。而佛不是,佛不是兩種現行,所以叫「不二現行」。那麼他是什麼現行呢?「一向無障轉功德」,就是全是無障礙的,沒有障礙,什麼事情都是清清楚楚的,都是大自在的境界,叫做「無障轉功德」,這就叫做「不二現行」。因爲「不二現行」,所以叫做「最清淨覺」所以名之爲「最清淨覺」。因爲佛的大智慧圓滿了,一切煩惱都清淨了,智斷圓滿,所以才能有這種境界。

  

  「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這一句就是解釋前面那個第二句「趣無相法」這一句。「趣無相法」這個「趣」,趣者進趣,趣者入也。就是這個初得無生法忍的人,他是證入了無相法了,但是沒有圓滿,要繼續前進,繼續努力的修行,乃至到佛是圓滿的證入無相法了,叫做「趣無相法」。這一句「于有無無二相真如」,這個真如是無二相的,「無二相」是無哪二相?沒有「有、無」二相,這叫做「有無無二相」。這個真如就是圓成實性,所以他不是「無」。譬如說這個遍計所執是畢竟無的,依他起是非實有全無,但是遍計所執沒有的時候,依他起也沒有了,唯有圓成實他不可以滅壞的,不可破壞的。所以圓成實是非無相,遍計所執是非有相,這樣這個真如就是超越了有無的二相。「于有無無二相」的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這, 個「趣無, 相法」這一句話就是能入無相的真如的功德。

  這上面說「最勝」呢,就是超過一切二乘、一切菩薩,所以叫做「最勝」。「清淨」呢,他遠離了一切的塵垢,所以叫做「清淨」。「能入功德」,「能入」就是能證入這個無相的真如。這個聲聞緣覺和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都能夠證悟這個真如理的。《華嚴經》上說「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法性這是真常的,這個真常也就是「有無無二相」的真如,二乘也能證入的,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能入,但是他們不是最勝,他們不是最殊勝,因爲佛是最圓滿的,所以稱佛爲最勝。這個「清淨」就像剛才解釋,「能入功德」,這個「趣無相法」就是這樣意思。

  

  「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這一句話是解釋這個「住于佛住」這一句的。「住于佛住」怎麼講法呢?這個「住」有叁種住:一個是天住,一個是梵住,一個是聖住,這叁種住。「天住」,什麼叫做天住呢?這個「住」是指內心裏面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就叫做住。我們欲界的人散散亂亂的,那麼就是散亂住。現在說天住,超過了欲界,就指梵天,色界、無色界這些天,但是這裏面指四靜慮說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叫做天住。這天住裏面,佛住在那裏呢?住在第四禅,佛住在第四禅,那麼這就叫佛住。佛得無上菩提的時候,是在第四禅得無上菩提。得阿羅漢的人,有的人在未到地定裏面得阿羅漢,有的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個辟支佛也可能是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而佛決定是在第四禅得無上菩提的。因爲得神通的人,修習神通的人,他在初禅裏面可以修神通就能得神通,但是若在二禅裏面得神通的人就高過初禅得神通的,那個神通的力量。第四禅是最圓滿了,其他的也是可以,但是不是那麼太好,這是天住。其次就是「梵住」,梵住是什麼呢?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叫做梵住。這個大梵天王也是初禅天的天人,但是他爲什麼稱爲大梵呢?就是得四無量心了,就是高過其他的初禅天的人。而這個慈悲喜舍,這個大悲心是佛所具足的不共的功德,所以在慈悲喜舍裏面呢,佛是住在這個悲無量心裏面,這就是佛住。這是天住,梵住。第叁個是「聖住」,這個天住和梵住是通于凡夫的,凡夫也能住在這裏,那麼這個聖住是不共于凡夫的了。聖住是什麼呢?空、無相、無願這叁種。那麼佛是住在空這個地方,住在空這裏,住在空這裏這就是佛住。

  所以現在這裏說「位于佛住」這句話呢,就是佛住在第四禅,住在悲無量心裏面,住在空住這裏,這叫「住于佛住」。「住于佛住」是表達什麼樣的意義呢?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這個佛是廣度一切衆生的,度化衆生的時候是無功用的,不是那麼辛苦地做事情,不需要特別用力。這個「佛事」這句話,就是度化衆生齊成佛道,這樣的事情名之爲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佛度化衆生的時候是不停止的,不休息的,一直地度化衆生。這個「不休息」也等于就是休息,佛是無功用地去度化衆生,也等于是休息,但是這件事是不停止地,所以名之爲「不休息住功德」。這個「住于佛住」是這樣意思的。

  

  「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

  這是第四句「逮得一切佛平等性」,「逮得」就是獲得,獲得一切佛的平等性;你得到這樣的功德,是和一切佛是平等的。那麼前面這句話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這裏面怎麼解釋呢?就是「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是這樣意思。

  「于法身中」,就是佛的無量功德法所組成的身。「所依意樂作業」,這叁樣:「所依」是一樣,「意樂」是一樣,「作業」是一樣。這個「所依」是什麼呢?就是他度化衆生這無邊的作用,無邊的妙用,他所憑借的是什麼呢?就是佛的清淨的智慧,這個無分別的智慧。這個「趣無相法」就是能入無相,那就是無分別智;就是以無分別智爲所依,無垢無罣礙智爲所依止。第二樣是「意樂」,「意樂作業」就是後得智了。這個「意樂」就是大悲心,就是要同情一切衆生的苦難,要度化他們,要拯救他們,救苦救難的這種大悲心叫做「意樂」。「作業」呢,就是有了行動,或者是受用身,或者是變化身,普度衆生這些行動叫做「作業」。這叁樣,「所依、意樂、作業」這叁樣,一切佛都是無差別的,都是平等無差別的,這就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的功德,用這一句解釋那一句。

  第一句是「最清淨覺」,以後是二十一種功德,就是二十一句,一共是二十二句,這在《華嚴經》上有,《華嚴經》上有提到,那麼《華嚴疏鈔》清涼國師也有解釋。在《解深密經》上也是有,也有這樣的文句。

  

  「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這是第五句,這第五句是解釋前面那個「到無障處」,由有障的地方達到無障礙的地方去了。那麼這個無障礙這句話不是天然的,他是努力地修行的,「修一切障對治」的「功德」,這個煩惱障、所知障。這個煩惱障,你要修這個般若,六波羅蜜,修這個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來對治這個煩惱障,對治這個見煩惱、愛煩惱。這個所知障呢,要廣學一切佛法,到十方世界去常隨佛學,要到衆生世界去還要學習世間法的,這個所知障才能破除,才能知道怎麼樣度化衆生,才能圓滿無上菩提的。那麼他這個「修一切障」的「對治」,才能達到無障礙處,是由修來的,由修行來的。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是第六句「不可轉法」。這個「不可轉」,不可動轉,你不能夠幹擾他,不可以。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指佛的這個所施設的教法、佛所證悟的真理,這兩方面你不可以動轉的。一個教,一個證。這個佛所施設的教法,或者說這是五蘊,這是十二處,這是十八界,這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乃至七覺支、八正道,施設種種的這些法相,佛這樣施設,你不可以去說「這不可以,不對」,你不可以這樣說…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