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6

  ..续本文上一页里面先说「德处」,也是有长行、有偈颂的。这个「最清净觉」这是第一句,「不二现行」以下一共有二十一句,用这二十一句来解释这个第一句的「最清净觉」。怎么叫做「最清净觉」呢?谓有「不二现行」的功德,有「趣无相法」的功德,就是这样意思。

  

  「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这就是「最清净觉」是总句,是第一句,其余的二十一句来解释「最清净觉」的,这一共就是二十二句。这前面是标出来,下面就解释这二十二句的义。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如是乃成善说法性。」

  这是论上本身来解释这一段文的。这个「最清净觉」这一句呢,应该明白此一句「最清净觉」,由所剩余的那么多的二十一句来分别显示「最清净觉」的义,开显其义。「如是乃成善说法性」,这样子才能够成立善于说法的这种事情,先把自己要表达的大意标出来,然后自己再解释,这是「善说法性」。这等于是先分科,这底下解释。

  

  「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

  前面是分科,这底下解释这一句话的义。「最清净觉」这句话是说的什么呢?「谓佛世尊」,这是说究竟圆满的佛陀的事情,说佛的「最清净觉」。因为其余的大都不能最清净,唯有佛他的身口意是究竟清净了,所以叫做「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所不能及。「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这个「最清净觉」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佛的二十一种功德所摄的。就是「最清净觉」以后的那二十一句,就是二十一种功德,所包摄、所含摄的功德就是「最清净觉」。或者说是二十一种功德也就是「最清净觉」所含摄的。就是一总一别。

  

  「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

  这以下就解释那个「不二现行」以下那个一句一句的解释。这个「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这一句就解释那个第一句的「不二现行」。「不二现行」是什么意思呢?「谓于所知」,就是说佛对于所知的一切品类差别,是「一向无障」碍「转」的功德,叫「不二现行」。这个「二现行」,就是表现于外的有两个相貌,叫做「二现行」。以声闻缘觉来做例,就是有的地方他是无障碍的,但是有的地方有障碍,这就是两种现行。而佛不是,佛不是两种现行,所以叫「不二现行」。那么他是什么现行呢?「一向无障转功德」,就是全是无障碍的,没有障碍,什么事情都是清清楚楚的,都是大自在的境界,叫做「无障转功德」,这就叫做「不二现行」。因为「不二现行」,所以叫做「最清净觉」所以名之为「最清净觉」。因为佛的大智慧圆满了,一切烦恼都清净了,智断圆满,所以才能有这种境界。

  

  「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

  这一句就是解释前面那个第二句「趣无相法」这一句。「趣无相法」这个「趣」,趣者进趣,趣者入也。就是这个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是证入了无相法了,但是没有圆满,要继续前进,继续努力的修行,乃至到佛是圆满的证入无相法了,叫做「趣无相法」。这一句「于有无无二相真如」,这个真如是无二相的,「无二相」是无哪二相?没有「有、无」二相,这叫做「有无无二相」。这个真如就是圆成实性,所以他不是「无」。譬如说这个遍计所执是毕竟无的,依他起是非实有全无,但是遍计所执没有的时候,依他起也没有了,唯有圆成实他不可以灭坏的,不可破坏的。所以圆成实是非无相,遍计所执是非有相,这样这个真如就是超越了有无的二相。「于有无无二相」的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这, 个「趣无, 相法」这一句话就是能入无相的真如的功德。

  这上面说「最胜」呢,就是超过一切二乘、一切菩萨,所以叫做「最胜」。「清净」呢,他远离了一切的尘垢,所以叫做「清净」。「能入功德」,「能入」就是能证入这个无相的真如。这个声闻缘觉和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都能够证悟这个真如理的。《华严经》上说「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法性这是真常的,这个真常也就是「有无无二相」的真如,二乘也能证入的,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能入,但是他们不是最胜,他们不是最殊胜,因为佛是最圆满的,所以称佛为最胜。这个「清净」就像刚才解释,「能入功德」,这个「趣无相法」就是这样意思。

  

  「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这一句话是解释这个「住于佛住」这一句的。「住于佛住」怎么讲法呢?这个「住」有三种住:一个是天住,一个是梵住,一个是圣住,这三种住。「天住」,什么叫做天住呢?这个「住」是指内心里面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在什么地方活动,就叫做住。我们欲界的人散散乱乱的,那么就是散乱住。现在说天住,超过了欲界,就指梵天,色界、无色界这些天,但是这里面指四静虑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叫做天住。这天住里面,佛住在那里呢?住在第四禅,佛住在第四禅,那么这就叫佛住。佛得无上菩提的时候,是在第四禅得无上菩提。得阿罗汉的人,有的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有的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辟支佛也可能是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佛决定是在第四禅得无上菩提的。因为得神通的人,修习神通的人,他在初禅里面可以修神通就能得神通,但是若在二禅里面得神通的人就高过初禅得神通的,那个神通的力量。第四禅是最圆满了,其他的也是可以,但是不是那么太好,这是天住。其次就是「梵住」,梵住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叫做梵住。这个大梵天王也是初禅天的天人,但是他为什么称为大梵呢?就是得四无量心了,就是高过其他的初禅天的人。而这个慈悲喜舍,这个大悲心是佛所具足的不共的功德,所以在慈悲喜舍里面呢,佛是住在这个悲无量心里面,这就是佛住。这是天住,梵住。第三个是「圣住」,这个天住和梵住是通于凡夫的,凡夫也能住在这里,那么这个圣住是不共于凡夫的了。圣住是什么呢?空、无相、无愿这三种。那么佛是住在空这个地方,住在空这里,住在空这里这就是佛住。

  所以现在这里说「位于佛住」这句话呢,就是佛住在第四禅,住在悲无量心里面,住在空住这里,这叫「住于佛住」。「住于佛住」是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呢?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这个佛是广度一切众生的,度化众生的时候是无功用的,不是那么辛苦地做事情,不需要特别用力。这个「佛事」这句话,就是度化众生齐成佛道,这样的事情名之为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佛度化众生的时候是不停止的,不休息的,一直地度化众生。这个「不休息」也等于就是休息,佛是无功用地去度化众生,也等于是休息,但是这件事是不停止地,所以名之为「不休息住功德」。这个「住于佛住」是这样意思的。

  

  「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

  这是第四句「逮得一切佛平等性」,「逮得」就是获得,获得一切佛的平等性;你得到这样的功德,是和一切佛是平等的。那么前面这句话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这里面怎么解释呢?就是「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是这样意思。

  「于法身中」,就是佛的无量功德法所组成的身。「所依意乐作业」,这三样:「所依」是一样,「意乐」是一样,「作业」是一样。这个「所依」是什么呢?就是他度化众生这无边的作用,无边的妙用,他所凭借的是什么呢?就是佛的清净的智慧,这个无分别的智慧。这个「趣无相法」就是能入无相,那就是无分别智;就是以无分别智为所依,无垢无罣碍智为所依止。第二样是「意乐」,「意乐作业」就是后得智了。这个「意乐」就是大悲心,就是要同情一切众生的苦难,要度化他们,要拯救他们,救苦救难的这种大悲心叫做「意乐」。「作业」呢,就是有了行动,或者是受用身,或者是变化身,普度众生这些行动叫做「作业」。这三样,「所依、意乐、作业」这三样,一切佛都是无差别的,都是平等无差别的,这就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的功德,用这一句解释那一句。

  第一句是「最清净觉」,以后是二十一种功德,就是二十一句,一共是二十二句,这在《华严经》上有,《华严经》上有提到,那么《华严疏钞》清凉国师也有解释。在《解深密经》上也是有,也有这样的文句。

  

  「修一切障对治功德,」

  这是第五句,这第五句是解释前面那个「到无障处」,由有障的地方达到无障碍的地方去了。那么这个无障碍这句话不是天然的,他是努力地修行的,「修一切障对治」的「功德」,这个烦恼障、所知障。这个烦恼障,你要修这个般若,六波罗蜜,修这个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来对治这个烦恼障,对治这个见烦恼、爱烦恼。这个所知障呢,要广学一切佛法,到十方世界去常随佛学,要到众生世界去还要学习世间法的,这个所知障才能破除,才能知道怎么样度化众生,才能圆满无上菩提的。那么他这个「修一切障」的「对治」,才能达到无障碍处,是由修来的,由修行来的。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是第六句「不可转法」。这个「不可转」,不可动转,你不能够干扰他,不可以。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指佛的这个所施设的教法、佛所证悟的真理,这两方面你不可以动转的。一个教,一个证。这个佛所施设的教法,或者说这是五蕴,这是十二处,这是十八界,这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乃至七觉支、八正道,施设种种的这些法相,佛这样施设,你不可以去说「这不可以,不对」,你不可以这样说…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