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佛这样解释、这样安立,是不可动摇的。佛所证悟的真理也是,你不可以说「你没有证悟,你证悟的不对」,你不可以这样说的。因为这样子,「不可转」,不可动转,所以佛能降伏一切外道,有这种功德。一切外道,佛能降伏他们。
「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
这是第七句叫「所行无碍」。这个「所行」,这个「行」是什么呢?就是在那个地方来来去去的,就叫做「行」。那么佛有自己的佛的世界,但是佛的大悲心的关系,也来到众生的世界来活动。来到众生世界活动的时候,众生世界是污染的、不清净,但是你不可以污染佛,不可以影响佛的,不能障碍佛的,所以叫「所行无碍」。
「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这一句解释那个「所行无碍」。「生在世间」,佛为了度化众生,从佛的世界现身在众生的世界来。「不为世法所碍功德」,不为世间法所障碍、所影响的功德。世间法是什么呢?就是所谓八风不动那个意思;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是八法。这个我们平常名之为八风,八种风,就是他能够令你心动,所以叫做风。这八种事叫做「世法」,因为世间上的人都是随着这八法,随顺他的力量去活动,所以叫世间法。就是世间上的人心不能不动,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时候,心就会动,而佛不是的,「不为世法所碍功德」。
这个「利」怎么讲呢?就是得到了如意的事情,得到了如意的色声香味触,那就叫做利。「衰」呢,就是失掉了如意的色声香味触,就是衰。利、衰、毁、誉,「毁、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当你的面,在你的背后,你不知道的地方,来毁,来谤毁你,说这个人的品德不好,没有信、戒、闻、舍、慧,没有这些功德,那么叫做毁。这个誉呢,就是在你的背后赞叹你,不是当面赞叹你,赞叹这个人有戒定慧,有种种的功德。利、衰、毁、誉、称、讥,「称、讥」是当你的面赞叹你有种种的功德;当你的面诃斥你,说你种种种种的不对,那么叫做讥。「苦、乐」,这个苦就是顺苦受触,心里面感觉到苦恼;乐呢,顺乐受触,心里面感觉到快乐,身心都快乐,身心都苦恼。这叫做「世法」,世间上的八法。
这个佛生在世间的时候,「不为世法所碍功德」。我们平常的人,人家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心就会高起来;若是毁谤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低下来了,我辞职了我不干了,我这么辛苦你们还说我不对,我不干了,那么这心就是这样子。但是佛不是,你赞叹佛,佛心也不高,你毁谤佛,佛心里也不动,佛还照样地度化众生,就是这样子,所以「不为世法所碍功德」。
「安立正法功德,」
这是第八句,解释前面那个第八句「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就是这一句。他所安立的是什么呢?是「正法」,就是前面说那个圆成实性里面那个「妙正法教」,就是十二分教;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自说……那个十二分教,其实这个安立都是名言。这件事是不可思议的,凡夫是没有办法去分别和思议的,他能有广大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安立」这件事,是佛的后得智的功德,佛的后得智。这个佛能够取无相法证入真如,那是根本智的功德。因为有大悲心,所以能够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这就是后得智了,佛的后得智是究竟圆满,不是其他人所能及的,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这个辟支佛,在这经论上介绍、赞叹辟支佛的功德的时候,多数说他是现神通度化众生,他以神通来度化众生,他不说法,他没去为人讲解佛法,除非说是大辟支佛也有说法的事情,多数的辟支佛不能说法,这原因就是在这里,这个后得智不圆满。为众生在无名相中安立名相,演说一切佛法,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阿罗汉多数能说法,就是因为佛已经安立好了,你照样学习,这是容易,所以「草创者难,因修者易」(原:草刱者难。因循者易),创一件事还是不是容易的,所以叫「安立正法功德」。
「授记功德,」
「授记功德」就是解释前面那个第九句「游于三世平等法性」这一句。「游于三世平等法性」,佛这个大智慧能游于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法的差别性,能够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授记。授者,与也;能给你去分别、说明未来的事情,叫做「授记功德」。他能预知未来的事情,未来法他是明明白白都知道,他有这种大智慧。「游于三世平等法性」,这个「平等」这个意思呢,就是现在的事情显现在前,你可以了了明明地认识,未来的事情没有出现怎么能知道呢?但是佛观察未来的事情和看现在的事情一样,平等,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的会知道,所以叫做「授记功德」。
「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
这是解释前面那个第十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这一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佛的这个身,佛身能到一切世界去度化众生去,这一句话。那这里的解释就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就叫做「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这个在佛本身来说就是自受用身,或者说是法性身。若是对众生来说,就叫做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两种身,这两种身是佛教化众生所现的身体。这个变化身就是度化在凡夫位的三乘修行人,这个凡夫位这句话还需要解释,就是你得了无生法忍了,但是你这个身体还是在未得无生法忍的,是有漏业所得的身体,你这个时候所见的佛还是变化身。就是你得阿罗汉果了,这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但是你的身体还是父母所生,还是有漏业招感的,那你所见的佛还是变化身。若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弃舍了,得法身了,这个时候所见的佛就是受用身,所以法身菩萨所见的佛叫做受用身。这样子呢,所以就是包括了这两身,受用身、变化身所教化的众生就包括了一切的众生了,一切所教化的众生都在这两身之内所教化的,那么这叫做「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这个佛的境界是这样子。
这个不同的众生能现不同的身相,这个也可以说众生本身的程度是这样子,你程度不够你不能见到受用身,你不能,你不能见到受用身的。这个佛的变化身,你也要有善根你才能见到,没有善根的人你还是见不到的,也还是有这些问题。现在这是说「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佛都能去,佛能广度一切众生。这个变化身对受用身来说呢,当然我们通常就是八相成道的这个佛叫变化身,可以这里面也包括其他的,其他佛所随类所现的这一切身也在内的。
「断疑功德,」
这是第十一句,是解释前面「于一切法智无疑滞」这一句话。这是「断疑功德」,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种种的这些法相、法性,佛都是了了分明而无疑惑的,所以能断一切众生的疑问,都能断疑。
「令入种种行功德,」
这是第十二句,前面第十二句是「于一切行成就大觉」,对于一切行佛都是觉悟了,圆满地觉悟了。这个「行」这句话呢,就是在众生来说呢,烦恼的心行、罪障的心行、业障的心行,乃至你以前遇见过三宝,栽培过善根的心行;这个清净的、染污的心行,佛都是明了。佛对于能够觉悟一切众生的佛法,佛也是成就大觉,佛也能成就大觉的,所以他能够教授、教诫,教诫教授一切众生令入种种行功德,能教导你去学习佛法,能契入佛法中的清净的法门,叫做「行」。令你学习空、无相、无愿的法门,学习三十七道品的法门,六波罗蜜的法门,能契入种种的法门,能令你得入圣道,佛有这样的功德,叫做「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当来法生妙智功德,」
这是第十三句,解释前面「于诸法智无有疑惑」。这个「当来法生妙智功德」,佛能够观察这个众生,他将来,将来可能是明天,也可以是明年,也可能多少年后,或者多少生以后,你能得入圣道,你会有这种事情,佛能知道这件事。这个非阿罗汉所能及,这个阿罗汉有些事情呢,你若想要跟他出家,你想要跟他修行,他和我们凡夫不同,他能够入定观察你这个人有没有善根,你有善根他就接受了,来度化你。他感觉你这个人,他一入定观察你过去没有种过善根,那没有善根是不能度化的,所以就弃舍了。但是由佛的智慧来观察,原来这个人还是有善根的,所以这是超越了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当来法生妙智功德」,佛有这种功德,所以这就叫做「于诸法智无有疑惑」。这一句话,前面「于一切法智无疑滞」这么样解释,那一句话和这一句话,若是我们去解释就不能说其差别。这上面,前面是「断疑功德」,这里就是「当来法生妙智功德」。
「如其胜解示现功德,」
这是第十四句,这个第十四句就是前面说「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这句话。「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这个「胜解」这句话,就是有力量的思想,强有力的,或者修行人来说就是观想,有力量的观想。他心里面这样观想,他心里那样观想,或某甲是这样观想,某乙是另一种观想,无量众生各有各的观想,各有各的思想。那么「如其胜解示现功德」,佛能够随顺,这个「如其」就是随顺的意思,随顺无量众生的不同的胜解,示现他的身相不一样。佛就是一个身体,但是无量的众生看呢,每一个人看的佛不一样,某甲看一样,某乙看又一样;就是一个身体,无量的众生看,所见的佛不一样,这叫做「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并不是另外现一个身体,你不能分别,但是所见各不同,那么佛有各种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
「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
这是第十五句「一切菩萨等所求智」,一切菩萨都要希求成就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就叫做「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指佛有这种智慧,这里智慧能「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能调伏众生。譬如说众生修行,也是发大心修行,但是这个业障来了就不能进步,就是停在那里不能动。但是佛能调伏,告诉你一个方法忏悔业障,就没有事了,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