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佛這樣解釋、這樣安立,是不可動搖的。佛所證悟的真理也是,你不可以說「你沒有證悟,你證悟的不對」,你不可以這樣說的。因爲這樣子,「不可轉」,不可動轉,所以佛能降伏一切外道,有這種功德。一切外道,佛能降伏他們。
「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
這是第七句叫「所行無礙」。這個「所行」,這個「行」是什麼呢?就是在那個地方來來去去的,就叫做「行」。那麼佛有自己的佛的世界,但是佛的大悲心的關系,也來到衆生的世界來活動。來到衆生世界活動的時候,衆生世界是汙染的、不清淨,但是你不可以汙染佛,不可以影響佛的,不能障礙佛的,所以叫「所行無礙」。
「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這一句解釋那個「所行無礙」。「生在世間」,佛爲了度化衆生,從佛的世界現身在衆生的世界來。「不爲世法所礙功德」,不爲世間法所障礙、所影響的功德。世間法是什麼呢?就是所謂八風不動那個意思;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是八法。這個我們平常名之爲八風,八種風,就是他能夠令你心動,所以叫做風。這八種事叫做「世法」,因爲世間上的人都是隨著這八法,隨順他的力量去活動,所以叫世間法。就是世間上的人心不能不動,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時候,心就會動,而佛不是的,「不爲世法所礙功德」。
這個「利」怎麼講呢?就是得到了如意的事情,得到了如意的色聲香味觸,那就叫做利。「衰」呢,就是失掉了如意的色聲香味觸,就是衰。利、衰、毀、譽,「毀、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當你的面,在你的背後,你不知道的地方,來毀,來謗毀你,說這個人的品德不好,沒有信、戒、聞、舍、慧,沒有這些功德,那麼叫做毀。這個譽呢,就是在你的背後贊歎你,不是當面贊歎你,贊歎這個人有戒定慧,有種種的功德。利、衰、毀、譽、稱、譏,「稱、譏」是當你的面贊歎你有種種的功德;當你的面诃斥你,說你種種種種的不對,那麼叫做譏。「苦、樂」,這個苦就是順苦受觸,心裏面感覺到苦惱;樂呢,順樂受觸,心裏面感覺到快樂,身心都快樂,身心都苦惱。這叫做「世法」,世間上的八法。
這個佛生在世間的時候,「不爲世法所礙功德」。我們平常的人,人家贊歎我們的時候,我們心就會高起來;若是毀謗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低下來了,我辭職了我不幹了,我這麼辛苦你們還說我不對,我不幹了,那麼這心就是這樣子。但是佛不是,你贊歎佛,佛心也不高,你毀謗佛,佛心裏也不動,佛還照樣地度化衆生,就是這樣子,所以「不爲世法所礙功德」。
「安立正法功德,」
這是第八句,解釋前面那個第八句「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他所安立的是什麼呢?是「正法」,就是前面說那個圓成實性裏面那個「妙正法教」,就是十二分教;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自說……那個十二分教,其實這個安立都是名言。這件事是不可思議的,凡夫是沒有辦法去分別和思議的,他能有廣大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個「安立」這件事,是佛的後得智的功德,佛的後得智。這個佛能夠取無相法證入真如,那是根本智的功德。因爲有大悲心,所以能夠爲一切衆生演說佛法,這就是後得智了,佛的後得智是究竟圓滿,不是其他人所能及的,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這個辟支佛,在這經論上介紹、贊歎辟支佛的功德的時候,多數說他是現神通度化衆生,他以神通來度化衆生,他不說法,他沒去爲人講解佛法,除非說是大辟支佛也有說法的事情,多數的辟支佛不能說法,這原因就是在這裏,這個後得智不圓滿。爲衆生在無名相中安立名相,演說一切佛法,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阿羅漢多數能說法,就是因爲佛已經安立好了,你照樣學習,這是容易,所以「草創者難,因修者易」(原:草刱者難。因循者易),創一件事還是不是容易的,所以叫「安立正法功德」。
「授記功德,」
「授記功德」就是解釋前面那個第九句「遊于叁世平等法性」這一句。「遊于叁世平等法性」,佛這個大智慧能遊于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一切法的差別性,能夠有這種無障礙的境界,所以他能夠授記。授者,與也;能給你去分別、說明未來的事情,叫做「授記功德」。他能預知未來的事情,未來法他是明明白白都知道,他有這種大智慧。「遊于叁世平等法性」,這個「平等」這個意思呢,就是現在的事情顯現在前,你可以了了明明地認識,未來的事情沒有出現怎麼能知道呢?但是佛觀察未來的事情和看現在的事情一樣,平等,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的會知道,所以叫做「授記功德」。
「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這是解釋前面那個第十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這一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佛的這個身,佛身能到一切世界去度化衆生去,這一句話。那這裏的解釋就是「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就叫做「其身流布一切世界」。這個在佛本身來說就是自受用身,或者說是法性身。若是對衆生來說,就叫做受用身和變化身這兩種身,這兩種身是佛教化衆生所現的身體。這個變化身就是度化在凡夫位的叁乘修行人,這個凡夫位這句話還需要解釋,就是你得了無生法忍了,但是你這個身體還是在未得無生法忍的,是有漏業所得的身體,你這個時候所見的佛還是變化身。就是你得阿羅漢果了,這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但是你的身體還是父母所生,還是有漏業招感的,那你所見的佛還是變化身。若是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棄舍了,得法身了,這個時候所見的佛就是受用身,所以法身菩薩所見的佛叫做受用身。這樣子呢,所以就是包括了這兩身,受用身、變化身所教化的衆生就包括了一切的衆生了,一切所教化的衆生都在這兩身之內所教化的,那麼這叫做「其身流布一切世界」,這個佛的境界是這樣子。
這個不同的衆生能現不同的身相,這個也可以說衆生本身的程度是這樣子,你程度不夠你不能見到受用身,你不能,你不能見到受用身的。這個佛的變化身,你也要有善根你才能見到,沒有善根的人你還是見不到的,也還是有這些問題。現在這是說「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佛都能去,佛能廣度一切衆生。這個變化身對受用身來說呢,當然我們通常就是八相成道的這個佛叫變化身,可以這裏面也包括其他的,其他佛所隨類所現的這一切身也在內的。
「斷疑功德,」
這是第十一句,是解釋前面「于一切法智無疑滯」這一句話。這是「斷疑功德」,對于世間法、出世間法種種的這些法相、法性,佛都是了了分明而無疑惑的,所以能斷一切衆生的疑問,都能斷疑。
「令入種種行功德,」
這是第十二句,前面第十二句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對于一切行佛都是覺悟了,圓滿地覺悟了。這個「行」這句話呢,就是在衆生來說呢,煩惱的心行、罪障的心行、業障的心行,乃至你以前遇見過叁寶,栽培過善根的心行;這個清淨的、染汙的心行,佛都是明了。佛對于能夠覺悟一切衆生的佛法,佛也是成就大覺,佛也能成就大覺的,所以他能夠教授、教誡,教誡教授一切衆生令入種種行功德,能教導你去學習佛法,能契入佛法中的清淨的法門,叫做「行」。令你學習空、無相、無願的法門,學習叁十七道品的法門,六波羅蜜的法門,能契入種種的法門,能令你得入聖道,佛有這樣的功德,叫做「于一切行成就大覺」。
「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這是第十叁句,解釋前面「于諸法智無有疑惑」。這個「當來法生妙智功德」,佛能夠觀察這個衆生,他將來,將來可能是明天,也可以是明年,也可能多少年後,或者多少生以後,你能得入聖道,你會有這種事情,佛能知道這件事。這個非阿羅漢所能及,這個阿羅漢有些事情呢,你若想要跟他出家,你想要跟他修行,他和我們凡夫不同,他能夠入定觀察你這個人有沒有善根,你有善根他就接受了,來度化你。他感覺你這個人,他一入定觀察你過去沒有種過善根,那沒有善根是不能度化的,所以就棄舍了。但是由佛的智慧來觀察,原來這個人還是有善根的,所以這是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所以「當來法生妙智功德」,佛有這種功德,所以這就叫做「于諸法智無有疑惑」。這一句話,前面「于一切法智無疑滯」這麼樣解釋,那一句話和這一句話,若是我們去解釋就不能說其差別。這上面,前面是「斷疑功德」,這裏就是「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這是第十四句,這個第十四句就是前面說「凡所現身不可分別」這句話。「凡所現身不可分別」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這個「勝解」這句話,就是有力量的思想,強有力的,或者修行人來說就是觀想,有力量的觀想。他心裏面這樣觀想,他心裏那樣觀想,或某甲是這樣觀想,某乙是另一種觀想,無量衆生各有各的觀想,各有各的思想。那麼「如其勝解示現功德」,佛能夠隨順,這個「如其」就是隨順的意思,隨順無量衆生的不同的勝解,示現他的身相不一樣。佛就是一個身體,但是無量的衆生看呢,每一個人看的佛不一樣,某甲看一樣,某乙看又一樣;就是一個身體,無量的衆生看,所見的佛不一樣,這叫做「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並不是另外現一個身體,你不能分別,但是所見各不同,那麼佛有各種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這是第十五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一切菩薩都要希求成就這樣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就叫做「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指佛有這種智慧,這裏智慧能「調伏有情加行功德」,能調伏衆生。譬如說衆生修行,也是發大心修行,但是這個業障來了就不能進步,就是停在那裏不能動。但是佛能調伏,告訴你一個方法忏悔業障,就沒有事了,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