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障礙消除了就向前進了,就是能夠努力地修行了。佛這個圓滿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是「無量所依」,是無量衆生所依止的,你依止佛這個智慧,你就能夠破除一切業障,成就無量無邊的法門,入無量無邊的解脫門。這樣的智慧就是「一切菩薩等所求智」,所以這句話這麼講。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這是第十六句,第十六句是「得佛無二住勝彼岸」。這個「得佛無二」,「無二」就是平等的意思、無差別,「無二」就是無差別,是平等的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六波羅蜜多,或者無量波羅蜜多成滿了,那就叫做「住勝彼岸」,「波羅蜜多」就是「彼岸」。那這樣子要超過第十地菩薩以上,那就是佛的境界,佛成就了「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所以叫做「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安住在最勝的彼岸,就是涅槃的境界。這是第十六句,解釋這一句的功德。
「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前面都是度化衆生的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是佛本身的功德圓滿的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前面那句話「如其勝解示現功德」是現身,這一句話是現佛世界,示現佛世界。「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隨順衆生的程度,你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勝解,佛就會能示現出來各式各樣不同的佛世界,不但是現身,現世界也不一樣。那麼就是前面那一句話,就是「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這一句話,這是第十七句。這個「不相間雜」,就是不混亂;同在一處,而佛示現無量差別的佛土而不相間雜。你所見的世界是這樣子,他所見的世界是另一樣,同在一處而不混亂,這是不可思議境界,這是佛的妙智究竟的境界,如來的那種不思議解脫的力量能夠有這樣的作用,「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這個初地菩薩他所見的世界和二地就不同;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都是不一樣,但是同在一處,這也是不可思議境界。佛身也是這樣子。
「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這是第十八句,這個第十八句前面是「證無中邊佛地平等」,就是「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這個「叁種佛身」,是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叁種佛身。「方處」,所居住的地方。「無分限功德」,並不是有一定的界限;說受用身在這裏,變化身是在那裏,這個法性身又在一個地方,不是的,不是這樣,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說是釋迦佛的叁身在這裏,阿彌陀佛是在那裏,藥師佛是在那裏,這我們凡夫的心是這樣分別,佛也隨順我們凡夫的心情也這樣講。但事實上不是,事實上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的,沒有分別。那麼前面說「證無中邊佛地平等」,這個「中邊」,「中」是中央,這是中央,那邊是邊地的地方,有中有邊,這個處所不一樣。現在說「無中邊」,沒有中央和邊的不同,就是這個虛空裏面無量無邊的世界是沒有邊際的。若有邊際的時候,你就可以說這是中這是邊;沒有邊際的時候,哪是中?哪是邊呢?你不能說的,「無中邊」。那麼佛的叁身亦複如是,沒有中邊的分別,叫做「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這個地方後文還有解釋,後面文有解釋這個意思。這樣的解釋,我們平常就很少會說到這裏,這個《攝大乘論》後面這一段文也是不常聽聞的教義,不常聽到這一種佛法。
「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這是第十九句,前面叫「極于法界」。這個「極于法界」這句話,這個「法界」怎麼講呢?在這個《攝大乘論》無性釋上有解釋,這個「法界」是什麼?就是佛的妙正法教,十二分經,就是十二部經。這個十二部經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佛是窮生死際演說十二分教,不間斷地、長時期地去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的,不是有停止的時候,是這樣意思。這個「窮生死際」怎麼講呢?「窮生死際」,「生死際」,就是到這個邊際的時候,以內是有生死,過了這個邊際就沒有生死了。窮盡了生死際就是一切衆生都沒有生死了,一切衆生都入涅槃了,到那個時候;從現在一直到那個時候「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這樣說就是常說法度化衆生,這樣意思。
這個就是和小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教說釋迦佛入涅槃了不度衆生了。阿羅漢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是定性聲聞,他是也入涅槃,他也不度衆生,你求他他也不睬你,沒有感應的,他是不感應的。說釋迦牟尼佛亦複如是,這個《阿含經》也是這樣意思,他也不度衆生了。現在大乘佛法說不是,佛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這個《涅槃經》上說,佛視一切衆生都是羅侯羅,「雲何舍慈悲,永入于涅槃」,這個《涅槃經》是這樣講。所以這就叫做「極于法界」,「窮生死際」叫做「極」,「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的說法的功德,所以叫「極于法界」。這是第十九句。
「無盡功德等。」
「無盡功德」是第二十句,第二十句說的是「盡虛空性」。這個「盡虛空性」也就是盡虛空界,這個虛空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是無量無邊也是因爲虛空是無量無邊的,虛空是無生無滅無有變異的,他是一切時能容受一切有質礙的世界的。現在說佛的法身就像虛空那樣子,他長時期盡未來際的利樂有情而不休息的,「無盡功德」,這表示佛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是這樣意思。
這個「等」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前面那個文,最後還有一句話叫「窮未來際」。前面那個「最清淨覺」是第一句,以下一共有二十一句,那個第二十一句是「窮未來際」,這個「等」就指那一句話說的。那麼那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佛的究竟功德。佛是窮未來際的沒有間斷地去廣度衆生的,這表示佛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這樣意思,所以叫究竟的功德,窮未來際的究竟功德。這是一共是二十一句,用這二十一句來贊歎佛的功德,所以佛是「最清淨覺」,是這樣意思。
那麼這一大段裏面是贊歎佛的功德,下面「複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乃名菩薩」,這以下是贊歎菩薩的功德。贊歎菩薩的功德,我想這一段文就留明天講,明天這個「所知相」就講完了。
「複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乃名菩薩。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催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于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于自作罪深見過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希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舍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于世雜事不受樂故,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言決定故,重谛實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此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業;叁、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無求染業,此有叁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系故,于恩非恩無愛恚故,于生生中恒隨轉故;六、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于樂于苦于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九、無退轉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叁、勝進行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滿加行業,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善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蘭若故,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德故,此複有二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德故,此複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叁句差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禦衆功德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一故,無雜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
昨天講的是贊歎佛的功德,由那一段文我們從文字上可以知道什麼是佛,我們若能背下來最好,不然的話常常地讀,我們要爲人解釋的時候,我們會解釋的比較圓滿一點。現在的文是贊歎菩薩的功德,什麼叫菩薩?就是這樣的。這是有叁十八句,文有叁十八句,但是合成叁十二句,又把他合成十六種業。你們都帶那個印老的講記了?王恩洋的也有?就看王恩洋那個比較好,因爲印老那個他沒有說,簡略了一點。這個王恩洋把這個數算出來,就是叁十二句和叁十八句能會合起來,又同這個十六種業也會合起來了。這個十六種業會合起來,在無性菩薩釋上面說過了。但是這個叁十八句和叁十二句會合起來,就沒有看見說,但是王恩洋他把這個數算出來。就看這個表,按這個表就可以知道了。
附:菩薩叁十二法十六種業相攝表
32法 38句 十六種業
一 1 令入一切智智故 一 展轉加行業
二 2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二 無顛倒業
叁 3 催伏慢故 叁 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四 4 堅牢勝意樂故 四 不動壞業
五 5 非假憐愍故 無染系故 五 無求染業
6 于親非親平等心故 于恩非恩無愛恚故
7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 于生生中恒隨轉故
六 8 應量而語故 六 相稱語身業
9 含笑先言故
七 10 無限大悲故 七 于樂于苦于無二中平等業
八 11 于所受事無退弱故 八 無下劣業
九 12 無厭倦意故 九 無退轉業
十 13 聞義無厭故 十 攝方便業
十一 14 于自作罪深見過故 十一 厭惡所治業
15 于他作罪不瞋而誨…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