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16 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十二 無間作意業
十叁 17 不希異熟而行施故 十叁 勝進行業
十四 18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十五 19 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
十六 20 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
十七 21 舍無色界修靜慮故
十八 22 方便相應修般若故
十九 23 由四攝事攝方便故
二十 24 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 親近善友 十四 成滿加行業
二十一 25 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 聽聞正法
二十二 26 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 住阿蘭若
二十叁 27 于世雜事不受樂故 離惡尋思
二十四 28 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 作意功德
29 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
二十五 30 遠離惡友故 助伴功德
31 親近善友故
二十六 32 恒修治四梵住故 無量清淨 十五 成滿業
二十七 33 常遊戲五神通故 得大威力
二十八 34 依趣智故 證得功德
二十九 35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 禦衆功德 十六 安立彼業
叁十 36 言決定故 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
叁十一 37 重谛實故 財法攝一故
叁十二 38 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無雜染心故
◎右表依經總有叁十八句,而雲成就叁十二法者,合五、六、七叁句共爲一法,八、九二句共爲一法,十四、十五二句共爲一法,二十八、二十九二句共爲一法,叁十、叁十一二句共爲一法,共爲叁十二法。
「複次,由義處者」,前面贊歎佛,這裏又贊歎菩薩的道德,贊歎菩薩的道義的境界。「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印順老法師說這是《寶積經》上說到,成就這麼多的功德才可以「名」之爲「菩薩」的。這個叁十二法,是哪叁十二法呢?「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這一句是總句,「令入一切智智」以下是別句,就是叁十二句,用這叁十二句來解釋那個第一句。
「謂于一切有情」,就是菩薩的大悲心,他對于一切衆生,舊的翻譯叫做衆生,那麼玄奘法師翻個有情,就是有情識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裏面都有識,那麼有惑業苦的這個流轉生死的人。菩薩對于這種人,對于這一類的一切衆生,「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他有利益他的心情,有令得安樂的心情,令一切衆生獲得利益安樂的心情特別地殊勝,所以叫「增上意樂」。就是這個大悲心非常地強大,非常地有力量,不退轉的,所以叫做「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這一句,王恩洋解釋得很詳細。這個在其他的文上說呢,就是菩薩教化衆生,令他修學善法、遠離惡法,這樣子他現在能得到利益,將來也能得到安樂,在其他的經論上簡單是這樣解釋。但是在這裏呢,王恩洋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解釋就更圓滿,就是你修學善法,現在也有好處,將來也有好處,二世俱利,叫做「利益」。若是做惡法,惡人自己感覺到得到利益,其實是很多的苦惱,現在也苦惱,將來也苦惱,那就不是利益了。菩薩能夠做種種的布施一切衆生,對于衆生有所布施,令衆生得到安樂。「安樂」,從這字面上看是在心情上說,內心裏面感覺到安樂。這個「利益」是通于叁業的,通于身心的。這個有的事情是利益而不一定是安樂,譬如說打這個般舟七,九十天不坐不臥,可以立在那裏,也可以經行,就是不斷地念佛,能夠修行這樣殊勝的法門是得大利益的。但是因爲特別太辛苦了,心裏不見得是安樂,所以是利益而非安樂。安樂而非利益,就是這個煩惱強的人,他做一些放逸的事情,他可能會感覺安樂,但是不是利益。現在是說又利益又安樂,是這樣意思。在自己用功修行或者教化衆生,都有這樣的分別的。
那麼這一句話:「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這一句話這個重點就是這個「增上」,其實就是我們凡夫有的時候也有好心腸,也會對別人發好心的,但是不是「增上」;菩薩是特別強的,力量非常強大的,能夠舍己爲人的。那麼這一句話的含意是非常廣大的,下面有叁十二句的解釋。
「令入一切智智故」,怎麼知道菩薩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呢?就是「令入一切智智故」,就是菩薩他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他內心的希望,內心的目的,就是教化這個衆生能夠證入無上菩提的緣故。譬如說我們是買一個面包給一個饑餓的人,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叫他不要餓,解除饑餓的苦,這個不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那是不是的。菩薩凡有所作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行爲,是「令入一切智智故」,做這一件事最終的目的是令你得無上菩提的。那麼用這樣的尺,這是一個尺,像量這個尺是一樣,你用這個尺來量一量這個人是不是菩薩,也就可以知道。做其他功德的事情也是一樣,你的目的是什麼?就可以知道了。「令入一切智智故」,這是菩薩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第一個條件。如果自己是爲名爲利,那也不是菩薩道,也不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也不是。說是爲他不要受叁惡道的苦,令他生到人天的世界去,那也不是菩薩道,這一點要認識。有的人學了十幾年的佛法,說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勸人爲善的。我一看,你應該再學習,還沒有畢業,再學習。
那麼這是第一句,在十六種業上看是「展轉加行業」。這個「展轉加行」是什麼意思呢?「令入一切智智」這句話,從這個「展轉加行」上看,可以分兩個:「令入一切智智」呢,菩薩去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不一定一下子就是令你修學成佛的法門的。可能是做一點叁皈五戒,一般的善法,也可能是做這種事。但是是要「展轉加行」,你從這一點善法再向前進步,從這個善法再向前進步,展轉地去進步修行,就得一切智智了,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說法呢?就是這個菩薩教化衆生,勸他發無上菩提心,他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他要勸別的人去發無上菩提心,展轉地加行,展轉地教化加行。「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明者皆明,明中不盡」,這是《維摩經》上說這個意思,這裏也就是這樣意思。這是「令入一切智智故」,這是「展轉加行業」。
第二句「自知我今何假智故」,這是第二個業,叫做「無顛倒業」。這個「無顛倒業」,在世親菩薩釋上說,說是這個菩薩他發菩提心了,他也勸導衆生修學善法,但是他也勸衆生飲酒這一些事情,勸他飲酒那麼就是顛倒了。那麼也就是這個菩薩發菩提心是很難得,應該贊歎,但是佛法學習的不夠,做些糊塗的事情就認爲這是行菩薩道,所以是「顛倒業」。那麼要怎麼樣辦法呢?要「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就是菩薩自己要反省自己,我現在什麼地方還有些虛僞的地方,不符實際的地方,我什麼地方還有錯誤?我的正知正見具足不具足呢?我的佛法理解的程度,到了什麼程度了?我學習佛法多少年,到了什麼程度了?是不是很正確呢?我的思想正確不正確?我自己說:是菩薩否?是菩薩。是嗎?所以自己要省察自己,「自知我今何假」,我要自己觀察自己什麼地方還是虛僞的、不真實。要有這種智慧,自知自己是不足之人,自視不足之人,時時地要學習,使令自己要進步,不能夠得少爲足,「我可以了」,其實差得太多了!「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你要有這個智慧反省自己。
但是這個王思洋的解釋是更進一步,他解釋這一句話呢,他是說菩薩學習了很多的佛法,但是只是學習而已,這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還在。「我學習得好,我有學問,我有辯才,我有很大很大的功德,你們都不如我」,用這種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行菩薩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顛倒,菩提心也很難發出來,發這勇猛心,你很難發菩提心的,那麼就都是「顛倒業」。對外說呢,美其名曰行菩薩道,實在是這是「顛倒業」。而現在菩薩能夠修無我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菩薩也是常常要讀《金剛經》。常常讀《金剛經》,哎呀!我還有我執是不行的,要修無我觀,我空觀、法空觀,然後才能有金剛般若。不然的話,有一點利害沖突的時候,般若智慧沒有了,就是無明煩惱,就是那點智慧被一般的虛妄的境界打倒了,這個正知正見都沒有了。所以修無我觀呢,現在知道這個我是假的,只是假名我,沒有真實的體性的,這樣子去觀察一切法、去行菩薩道,就「無顛倒業」,不會做錯事情,不會做錯了,那麼這是第二句。
第叁句「催伏慢故」,這個慢心的確是,也是很不容易除掉,你本身的功德愈大愈容易有驕慢。說我身體健康,也容易因健康而有驕慢心,你不如我,隨時就會有這個驕慢心,自己有什麼優點他容易有驕慢心。而菩薩不斷地精進修六波羅蜜,功德愈來愈多,這個高慢心是愈來愈大,但是菩薩也有智慧,時時調伏自己,使令它不活動,就算是偶然地失念,失掉正念了,驕慢又起來了,但是他還能把它調下來,調伏。這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沒有慢心呢?讀這個《大品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到第七地菩薩還有,這可見這個聖人都有這個心,但是聖人他有無漏的智慧隨時能調伏,和凡夫不同。「催伏慢故」,用佛的法語,用自己的智慧,來破壞自己的驕慢心,來調伏它,叫它不要動。
「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菩薩沒有驕慢心,不擺架子了,所以「不待他請」,不等人家來請,他就能自己就會努力,不怕辛苦,就去爲人家說法,去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菩薩」,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說就是大人。什麼叫菩薩?就是大人,不是小孩子。當然人年輕的時候,一歲、兩歲、叁歲是小孩子,長到叁十歲、四十歲是大人,這個是一般的說法。真實成爲大人,的確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簡單的事情,成了大人。因爲大家有了問題的時候……「融四歲能讓梨」,小時候讀的叁字經,「融四歲能讓梨」,「融」就是孔融,…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