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40

  ..續本文上一頁和曹操同時的孔融,「融四歲能讓梨」。當然能讓一個梨也算是不簡單,小孩子那也是不容易。就是人長大了,人與人之間有了沖突的時候,你能讓一步,就不簡單,不簡單,能讓一步。

  我在漢書上看見一個小的故事:他好象是在政府裏做事情的一個職員,有一個同事走了,還有多少人沒走,其中有一個人丟了一條褲子,就疑惑這個人偷去了,他就是直接就說了:「你怎麼怎麼的,我的褲子是不是你偷去了?你拿去了?」「喔!你褲子沒有了是不?好好,我給你買一條」,就去買一條給他,那麼這樣這個事情解決了。等到過了一個時期,走了的那個同事回來了,「哎呀!我拿錯了一條褲子,是誰的?」是他的,這個時候才知道冤枉了那個人,那個人並沒有偷他褲子,但是那個人不辯白,你說是我偷的,好,我還給你,我沒有,我買一條給你。當然,這個事情也不是大事,但是也不容易,也是不容易的。說是這個行菩薩道是大人的境界,我們現在這一大段文就是,「什麼是菩薩?」「什麼樣的條件才是菩薩?」這都是大人的境界,才是菩薩。我們看過菩薩戒也可以知道,這個《梵網經》的菩薩戒,還有《瑜伽菩薩戒本》。

  這是我聽來的話,說西藏的喇嘛到我們漢地來,西藏沒有《梵網經》,到了漢地的佛教就看見有《梵網經》,一讀,哎呀!你們這個菩薩戒是法身菩薩戒,是大菩薩呀!不是凡夫的菩薩。若讀《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那就和《梵網經》的菩薩戒……當然蕅益大師是把他會合了,把他會合在一起。合一起當然就是可以說是一致的,但是讀起來感覺不同,就是這個《瑜伽菩薩戒本》我們看起來合乎人情,這個玄奘大師的翻譯說得很詳細,但是昙無谶翻譯這個也是瑜伽菩薩戒本,他翻的就比他略了一點,但是文句對照起來不差很多,但有的地方是不同一點。但是讀起來有真實感,這個菩薩與菩薩,就是不是入聖位的菩薩,就是凡位的發菩提心的菩薩,當然也包括了一部份入聖位的菩薩,那麼就是有真實感,他就是這樣。但是看出來那種境界就是大人,不是平常,可是因爲是凡位,還是有煩惱,有煩惱就是有的時候有問題,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那個菩薩戒上就告訴你,有什麼問題應該怎麼怎麼處理,就是這樣。現在這裏贊歎菩薩呢,是「催伏慢故」,自己有我慢,自己要摧,用這個無我觀,諸法空相的智慧,來破自己的驕慢心,是「不待他請自然加行」,要這樣做。

  「堅牢勝意樂故」,這是第四「不動壞業」。這個「堅牢勝意樂故」,就是自己這個勝意樂,于一切有情利益安樂增上的意樂。若我們一般的人,我們隨著大家一同地發菩提心,在這個《顯揚聖教論》上是有一個現成的文,發菩提心有一個文的。我們一般說發菩提心就是念這個「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四句,也是的,也是不可思議。只是隨文這麼念,這樣不能算發菩提心的,是你自己經過了一個長時期對佛法的學習,通達了佛法以後,再認真地觀察衆生苦,然後在你內心裏面醞釀一個時期,「我要發無上菩提心,要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經過了一番的內心上的抉擇,用這個字,在內心上經過一番抉擇,發了一個決定的、崇高的願力,這就可以名之爲發無上菩提心了,應該是這樣子。如果說是我觀察這個情形,衆生難度,我先自度吧!我不發無上菩提心,發出離心,那就是屬于小乘佛法的範圍內,是這樣子說發菩提心的。不是說我自己佛法學習得也不夠,對衆生苦也……衆生苦嗎?我感覺不苦。那不可能發菩提心的,不可能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

  所以時時地到佛學院來學習佛法,是好過不到佛學院,當然佛學院不能令人完全滿意,所以不要去佛學院也有道理。但是我的看法,好過不到佛學院。你到佛學院,你還真實地學那一部經、那一部論、那一部律,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地去學習,盡管說是不是那麼樣就真實畢業了,但是好過沒有學。如果自己特別敏感的人,智慧強一點的人,他捉住了一件事,有了一點感覺的時候,他從這裏能深入,他對佛法的認識就好得多。這樣子你慢慢地學習,就真是發無上菩提心了,這個無上菩提心要經過學習以後才能發的。說我不去學習,我就老老實實念佛,也好,但是你未必發無上菩提心,你未必。但是也不要緊,真實能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國,也是很好,那也就成功了。但是若真實說是佛法住在世間,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弘揚,佛法就是要滅亡的,不是菩薩不能弘揚佛法的,明白一點說,不是菩薩不能弘揚佛法的,明白一點說。菩薩他真實是發的好心腸,他是知道了什麼是佛法,知道衆生苦,他純是舍己爲人的,那樣子才能弘揚佛法。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不是菩薩道,明白點說,不是行菩薩道。這樣發了無上菩提心去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不是容易,衆生不是那麼容易度的。

  其實苦惱的事情很多,大概地說只有兩樣: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他不能棄舍衆生,他要和衆生在一起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是很苦的。流轉生死很苦這件事,我們也可能會可想而知,流轉生死苦,但是不一定。有一件事可以比而知之,什麼呢?你多多靜坐,天天靜坐,不是說四十九天禅七,那不算多。你靜坐的息諸緣務,在寂靜的地方專心地靜坐,靜坐叁年。你用的方法假設是正確的,也很合適,你的感覺就是不同。假設若是你靜坐完了以後,叁年我認爲一定是很有成就的,然後發菩提心我要度衆生,來到這個塵勞的世界,不是在阿蘭若處了,和衆生在一起的時候,你立刻會感覺到衆生是苦,這時候你才能知道,不然你不知道,不知道衆生是苦,不知道的。所以這個在和衆生在一起的時候,這些苦惱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感覺到苦。感覺到苦,而他的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這種誓願不退轉,不動不壞,是「堅牢」的「勝意樂」,那種菩提心是非常堅固,那不動搖,這是一種。受了很多苦,而他的菩提心不退轉,這是一個。第二,衆生難度,衆生不是容易度的,你度化他,有的根本不受你的度化,不接受你的度化,你感覺到難。就是接受你的度化沒有幾天他又退了,他還是去放逸去。你以前度化他受了多少的辛苦,費了很多的時間,爲他做了種種事,都等于零了。但是菩薩「堅牢勝意樂」,不退轉,這就叫做「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這就叫做「堅牢勝意樂故」,「不動壞業」,這是不容易。

  「非假憐愍故,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這叁句是第五「無求染業」。這個「非假憐愍故」,這個菩薩是憐愍衆生苦而行菩薩道來利益衆生的。如果是「徦」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憐愍衆生苦,是假的。這個「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表面上是憐愍衆生苦,內心裏面是另有所求的,求什麼呢?就是名聞利養了,就是求世間上這些虛妄的事情了。若是這樣的情形,那他很快地就會失掉了,這種事情就停下來了。因爲你向衆生有所求的時候,如果求不到了呢,這個假的憐愍就沒有了,不要說真的憐愍,假的憐愍心也沒有了,那就不能夠去行菩薩道了。「于親非親平等心故」,如果是假的憐愍,那個「于親」、于「非親」呢,你就會有恩、有非恩的分別。「恩」者愛也,就是對于親你就會有愛心,非親就沒有愛心了。因爲是假憐愍嘛,心就不平等。心不平等的時候,這個在《維摩诘經》上名之爲「愛見大悲」,這愛見大悲很快地就失掉,就沒有了,這一點悲心也沒有了,你不能堅持住的。

  所以若是菩薩要真,「非假憐愍」,要真實地發慈悲心,那就是無染心,心裏面沒有染著的煩惱的系縛。用慈悲心,用般若的智慧去利益衆生,沒有染著心,沒有這個貪著名利的這種煩惱的系縛的。這樣子呢,「于親非親」也就是平等的利益了,對「于恩非恩」也沒有愛,于恩無愛,于非恩也無恚。我以前也說過,佛法是不講人情的,不講人情,就是講慈悲和智慧。不是因爲這個人是我的哥哥,是我的弟弟,我要對他有愛心,不是。哥哥也好,弟弟也好,不是哥哥不是弟弟也好,都是平等的慈悲愛護,平等的慈悲,沒有這個「恩非恩」的這種分別。我們若是在人的境界上,說是要不講人情,這個事情好象有問題,怎麼能不講人情呢?的確是,有的時候,一個在家居士忽然間他信佛了,學習佛法勇猛了一點,這個人情的事情就是淡泊了,也不是有意的淡泊,就是疏略,疏忽了。疏忽了別人就批評,你們佛教徒是沒有六親的,沒有親的。但是我們從經論上看,佛菩薩的確是不講人情,完全是用慈悲心,用般若的智慧來做事情的,是這樣子情形。所以這個「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恩非恩無愛恚」,不愛也不恚。若說是不恚是可以,沒有愛是不可以,這我們人是應該這麼說,但是在佛法上不是的,也無愛也無恚,就是慈悲和智慧,原來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出家的法師,在家居士或者不說,出家的法師出了家以後,心情還是在這上活動,還不能夠超越。

  我頭多少日和人說過一件事,這個洞山禅師,洞山禅師是一位大禅師,我看他的傳、法語,這個禅師是開悟了。他有一件事,他的母親寫一封信來,就說到這個母愛,說得很動人的,不知道是自己寫的是請人寫的?不知道。就是給他去一封信叫他回來看看母親,而這個洞山禅師回他一封信,就是不回去。我一想,假設是我,我可能都做不到,我可能做不到。他就是不回去,不過從他那回信上看,看出一件事,他好象有弟弟,他有弟弟是有哥哥?那就還好一點。如果就是他一個兒子,這個事情很難了,很難的。所以這上面,沒有愛,你看這個大禅師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不回去。說是「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恩非恩」沒有愛恚,沒有這種心。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因爲沒有愛恚,純是般若的慈悲心,他就沒有時間性,他永久能爲衆生做善友,乃至到衆生到涅槃的時候是最後邊。不然的話,他時時地爲你做朋友,做善知識,不棄舍你。他「生生中恒隨轉」,一生一生地,他這個大悲心…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