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曹操同时的孔融,「融四岁能让梨」。当然能让一个梨也算是不简单,小孩子那也是不容易。就是人长大了,人与人之间有了冲突的时候,你能让一步,就不简单,不简单,能让一步。
我在汉书上看见一个小的故事:他好象是在政府里做事情的一个职员,有一个同事走了,还有多少人没走,其中有一个人丢了一条裤子,就疑惑这个人偷去了,他就是直接就说了:「你怎么怎么的,我的裤子是不是你偷去了?你拿去了?」「喔!你裤子没有了是不?好好,我给你买一条」,就去买一条给他,那么这样这个事情解决了。等到过了一个时期,走了的那个同事回来了,「哎呀!我拿错了一条裤子,是谁的?」是他的,这个时候才知道冤枉了那个人,那个人并没有偷他裤子,但是那个人不辩白,你说是我偷的,好,我还给你,我没有,我买一条给你。当然,这个事情也不是大事,但是也不容易,也是不容易的。说是这个行菩萨道是大人的境界,我们现在这一大段文就是,「什么是菩萨?」「什么样的条件才是菩萨?」这都是大人的境界,才是菩萨。我们看过菩萨戒也可以知道,这个《梵网经》的菩萨戒,还有《瑜伽菩萨戒本》。
这是我听来的话,说西藏的喇嘛到我们汉地来,西藏没有《梵网经》,到了汉地的佛教就看见有《梵网经》,一读,哎呀!你们这个菩萨戒是法身菩萨戒,是大菩萨呀!不是凡夫的菩萨。若读《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就和《梵网经》的菩萨戒……当然蕅益大师是把他会合了,把他会合在一起。合一起当然就是可以说是一致的,但是读起来感觉不同,就是这个《瑜伽菩萨戒本》我们看起来合乎人情,这个玄奘大师的翻译说得很详细,但是昙无谶翻译这个也是瑜伽菩萨戒本,他翻的就比他略了一点,但是文句对照起来不差很多,但有的地方是不同一点。但是读起来有真实感,这个菩萨与菩萨,就是不是入圣位的菩萨,就是凡位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当然也包括了一部份入圣位的菩萨,那么就是有真实感,他就是这样。但是看出来那种境界就是大人,不是平常,可是因为是凡位,还是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的时候有问题,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那个菩萨戒上就告诉你,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怎么处理,就是这样。现在这里赞叹菩萨呢,是「催伏慢故」,自己有我慢,自己要摧,用这个无我观,诸法空相的智慧,来破自己的骄慢心,是「不待他请自然加行」,要这样做。
「坚牢胜意乐故」,这是第四「不动坏业」。这个「坚牢胜意乐故」,就是自己这个胜意乐,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增上的意乐。若我们一般的人,我们随着大家一同地发菩提心,在这个《显扬圣教论》上是有一个现成的文,发菩提心有一个文的。我们一般说发菩提心就是念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四句,也是的,也是不可思议。只是随文这么念,这样不能算发菩提心的,是你自己经过了一个长时期对佛法的学习,通达了佛法以后,再认真地观察众生苦,然后在你内心里面酝酿一个时期,「我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经过了一番的内心上的抉择,用这个字,在内心上经过一番抉择,发了一个决定的、崇高的愿力,这就可以名之为发无上菩提心了,应该是这样子。如果说是我观察这个情形,众生难度,我先自度吧!我不发无上菩提心,发出离心,那就是属于小乘佛法的范围内,是这样子说发菩提心的。不是说我自己佛法学习得也不够,对众生苦也……众生苦吗?我感觉不苦。那不可能发菩提心的,不可能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
所以时时地到佛学院来学习佛法,是好过不到佛学院,当然佛学院不能令人完全满意,所以不要去佛学院也有道理。但是我的看法,好过不到佛学院。你到佛学院,你还真实地学那一部经、那一部论、那一部律,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地去学习,尽管说是不是那么样就真实毕业了,但是好过没有学。如果自己特别敏感的人,智慧强一点的人,他捉住了一件事,有了一点感觉的时候,他从这里能深入,他对佛法的认识就好得多。这样子你慢慢地学习,就真是发无上菩提心了,这个无上菩提心要经过学习以后才能发的。说我不去学习,我就老老实实念佛,也好,但是你未必发无上菩提心,你未必。但是也不要紧,真实能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国,也是很好,那也就成功了。但是若真实说是佛法住在世间,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弘扬,佛法就是要灭亡的,不是菩萨不能弘扬佛法的,明白一点说,不是菩萨不能弘扬佛法的,明白一点说。菩萨他真实是发的好心肠,他是知道了什么是佛法,知道众生苦,他纯是舍己为人的,那样子才能弘扬佛法。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不是菩萨道,明白点说,不是行菩萨道。这样发了无上菩提心去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不是容易,众生不是那么容易度的。
其实苦恼的事情很多,大概地说只有两样: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他不能弃舍众生,他要和众生在一起流转生死,流转生死是很苦的。流转生死很苦这件事,我们也可能会可想而知,流转生死苦,但是不一定。有一件事可以比而知之,什么呢?你多多静坐,天天静坐,不是说四十九天禅七,那不算多。你静坐的息诸缘务,在寂静的地方专心地静坐,静坐三年。你用的方法假设是正确的,也很合适,你的感觉就是不同。假设若是你静坐完了以后,三年我认为一定是很有成就的,然后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来到这个尘劳的世界,不是在阿兰若处了,和众生在一起的时候,你立刻会感觉到众生是苦,这时候你才能知道,不然你不知道,不知道众生是苦,不知道的。所以这个在和众生在一起的时候,这些苦恼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感觉到苦。感觉到苦,而他的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这种誓愿不退转,不动不坏,是「坚牢」的「胜意乐」,那种菩提心是非常坚固,那不动摇,这是一种。受了很多苦,而他的菩提心不退转,这是一个。第二,众生难度,众生不是容易度的,你度化他,有的根本不受你的度化,不接受你的度化,你感觉到难。就是接受你的度化没有几天他又退了,他还是去放逸去。你以前度化他受了多少的辛苦,费了很多的时间,为他做了种种事,都等于零了。但是菩萨「坚牢胜意乐」,不退转,这就叫做「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这就叫做「坚牢胜意乐故」,「不动坏业」,这是不容易。
「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这三句是第五「无求染业」。这个「非假怜愍故」,这个菩萨是怜愍众生苦而行菩萨道来利益众生的。如果是「徦」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怜愍众生苦,是假的。这个「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面上是怜愍众生苦,内心里面是另有所求的,求什么呢?就是名闻利养了,就是求世间上这些虚妄的事情了。若是这样的情形,那他很快地就会失掉了,这种事情就停下来了。因为你向众生有所求的时候,如果求不到了呢,这个假的怜愍就没有了,不要说真的怜愍,假的怜愍心也没有了,那就不能够去行菩萨道了。「于亲非亲平等心故」,如果是假的怜愍,那个「于亲」、于「非亲」呢,你就会有恩、有非恩的分别。「恩」者爱也,就是对于亲你就会有爱心,非亲就没有爱心了。因为是假怜愍嘛,心就不平等。心不平等的时候,这个在《维摩诘经》上名之为「爱见大悲」,这爱见大悲很快地就失掉,就没有了,这一点悲心也没有了,你不能坚持住的。
所以若是菩萨要真,「非假怜愍」,要真实地发慈悲心,那就是无染心,心里面没有染着的烦恼的系缚。用慈悲心,用般若的智慧去利益众生,没有染着心,没有这个贪着名利的这种烦恼的系缚的。这样子呢,「于亲非亲」也就是平等的利益了,对「于恩非恩」也没有爱,于恩无爱,于非恩也无恚。我以前也说过,佛法是不讲人情的,不讲人情,就是讲慈悲和智慧。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我的哥哥,是我的弟弟,我要对他有爱心,不是。哥哥也好,弟弟也好,不是哥哥不是弟弟也好,都是平等的慈悲爱护,平等的慈悲,没有这个「恩非恩」的这种分别。我们若是在人的境界上,说是要不讲人情,这个事情好象有问题,怎么能不讲人情呢?的确是,有的时候,一个在家居士忽然间他信佛了,学习佛法勇猛了一点,这个人情的事情就是淡泊了,也不是有意的淡泊,就是疏略,疏忽了。疏忽了别人就批评,你们佛教徒是没有六亲的,没有亲的。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看,佛菩萨的确是不讲人情,完全是用慈悲心,用般若的智慧来做事情的,是这样子情形。所以这个「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恩非恩无爱恚」,不爱也不恚。若说是不恚是可以,没有爱是不可以,这我们人是应该这么说,但是在佛法上不是的,也无爱也无恚,就是慈悲和智慧,原来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出家的法师,在家居士或者不说,出家的法师出了家以后,心情还是在这上活动,还不能够超越。
我头多少日和人说过一件事,这个洞山禅师,洞山禅师是一位大禅师,我看他的传、法语,这个禅师是开悟了。他有一件事,他的母亲写一封信来,就说到这个母爱,说得很动人的,不知道是自己写的是请人写的?不知道。就是给他去一封信叫他回来看看母亲,而这个洞山禅师回他一封信,就是不回去。我一想,假设是我,我可能都做不到,我可能做不到。他就是不回去,不过从他那回信上看,看出一件事,他好象有弟弟,他有弟弟是有哥哥?那就还好一点。如果就是他一个儿子,这个事情很难了,很难的。所以这上面,没有爱,你看这个大禅师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不回去。说是「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恩非恩」没有爱恚,没有这种心。
「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因为没有爱恚,纯是般若的慈悲心,他就没有时间性,他永久能为众生做善友,乃至到众生到涅槃的时候是最后边。不然的话,他时时地为你做朋友,做善知识,不弃舍你。他「生生中恒随转」,一生一生地,他这个大悲心…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