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9

  ..续本文上一页

  十二 16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十二 无间作意业

  十三 17 不希异熟而行施故 十三 胜进行业

  十四 18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十五 19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

  十六 20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

  十七 21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十八 22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十九 23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

  二十 24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 亲近善友 十四 成满加行业

  二十一 25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 听闻正法

  二十二 26 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 住阿兰若

  二十三 27 于世杂事不受乐故 离恶寻思

  二十四 28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 作意功德

  29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

  二十五 30 远离恶友故 助伴功德

  31 亲近善友故

  二十六 32 恒修治四梵住故 无量清净 十五 成满业

  二十七 33 常游戏五神通故 得大威力

  二十八 34 依趣智故 证得功德

  二十九 35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 御众功德 十六 安立彼业

  三十 36 言决定故 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

  三十一 37 重谛实故 财法摄一故

  三十二 38 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无杂染心故

  ◎右表依经总有三十八句,而云成就三十二法者,合五、六、七三句共为一法,八、九二句共为一法,十四、十五二句共为一法,二十八、二十九二句共为一法,三十、三十一二句共为一法,共为三十二法。

  

  

  「复次,由义处者」,前面赞叹佛,这里又赞叹菩萨的道德,赞叹菩萨的道义的境界。「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印顺老法师说这是《宝积经》上说到,成就这么多的功德才可以「名」之为「菩萨」的。这个三十二法,是哪三十二法呢?「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一句是总句,「令入一切智智」以下是别句,就是三十二句,用这三十二句来解释那个第一句。

  「谓于一切有情」,就是菩萨的大悲心,他对于一切众生,旧的翻译叫做众生,那么玄奘法师翻个有情,就是有情识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都有识,那么有惑业苦的这个流转生死的人。菩萨对于这种人,对于这一类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他有利益他的心情,有令得安乐的心情,令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的心情特别地殊胜,所以叫「增上意乐」。就是这个大悲心非常地强大,非常地有力量,不退转的,所以叫做「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一句,王恩洋解释得很详细。这个在其他的文上说呢,就是菩萨教化众生,令他修学善法、远离恶法,这样子他现在能得到利益,将来也能得到安乐,在其他的经论上简单是这样解释。但是在这里呢,王恩洋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就更圆满,就是你修学善法,现在也有好处,将来也有好处,二世俱利,叫做「利益」。若是做恶法,恶人自己感觉到得到利益,其实是很多的苦恼,现在也苦恼,将来也苦恼,那就不是利益了。菩萨能够做种种的布施一切众生,对于众生有所布施,令众生得到安乐。「安乐」,从这字面上看是在心情上说,内心里面感觉到安乐。这个「利益」是通于三业的,通于身心的。这个有的事情是利益而不一定是安乐,譬如说打这个般舟七,九十天不坐不卧,可以立在那里,也可以经行,就是不断地念佛,能够修行这样殊胜的法门是得大利益的。但是因为特别太辛苦了,心里不见得是安乐,所以是利益而非安乐。安乐而非利益,就是这个烦恼强的人,他做一些放逸的事情,他可能会感觉安乐,但是不是利益。现在是说又利益又安乐,是这样意思。在自己用功修行或者教化众生,都有这样的分别的。

  那么这一句话:「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一句话这个重点就是这个「增上」,其实就是我们凡夫有的时候也有好心肠,也会对别人发好心的,但是不是「增上」;菩萨是特别强的,力量非常强大的,能够舍己为人的。那么这一句话的含意是非常广大的,下面有三十二句的解释。

  「令入一切智智故」,怎么知道菩萨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呢?就是「令入一切智智故」,就是菩萨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他内心的希望,内心的目的,就是教化这个众生能够证入无上菩提的缘故。譬如说我们是买一个面包给一个饥饿的人,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叫他不要饿,解除饥饿的苦,这个不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那是不是的。菩萨凡有所作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行为,是「令入一切智智故」,做这一件事最终的目的是令你得无上菩提的。那么用这样的尺,这是一个尺,像量这个尺是一样,你用这个尺来量一量这个人是不是菩萨,也就可以知道。做其他功德的事情也是一样,你的目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了。「令入一切智智故」,这是菩萨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第一个条件。如果自己是为名为利,那也不是菩萨道,也不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也不是。说是为他不要受三恶道的苦,令他生到人天的世界去,那也不是菩萨道,这一点要认识。有的人学了十几年的佛法,说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劝人为善的。我一看,你应该再学习,还没有毕业,再学习。

  那么这是第一句,在十六种业上看是「展转加行业」。这个「展转加行」是什么意思呢?「令入一切智智」这句话,从这个「展转加行」上看,可以分两个:「令入一切智智」呢,菩萨去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不一定一下子就是令你修学成佛的法门的。可能是做一点三皈五戒,一般的善法,也可能是做这种事。但是是要「展转加行」,你从这一点善法再向前进步,从这个善法再向前进步,展转地去进步修行,就得一切智智了,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说法呢?就是这个菩萨教化众生,劝他发无上菩提心,他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他要劝别的人去发无上菩提心,展转地加行,展转地教化加行。「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明者皆明,明中不尽」,这是《维摩经》上说这个意思,这里也就是这样意思。这是「令入一切智智故」,这是「展转加行业」。

  第二句「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这是第二个业,叫做「无颠倒业」。这个「无颠倒业」,在世亲菩萨释上说,说是这个菩萨他发菩提心了,他也劝导众生修学善法,但是他也劝众生饮酒这一些事情,劝他饮酒那么就是颠倒了。那么也就是这个菩萨发菩提心是很难得,应该赞叹,但是佛法学习的不够,做些糊涂的事情就认为这是行菩萨道,所以是「颠倒业」。那么要怎么样办法呢?要「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就是菩萨自己要反省自己,我现在什么地方还有些虚伪的地方,不符实际的地方,我什么地方还有错误?我的正知正见具足不具足呢?我的佛法理解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了?我学习佛法多少年,到了什么程度了?是不是很正确呢?我的思想正确不正确?我自己说:是菩萨否?是菩萨。是吗?所以自己要省察自己,「自知我今何假」,我要自己观察自己什么地方还是虚伪的、不真实。要有这种智慧,自知自己是不足之人,自视不足之人,时时地要学习,使令自己要进步,不能够得少为足,「我可以了」,其实差得太多了!「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你要有这个智慧反省自己。

  但是这个王思洋的解释是更进一步,他解释这一句话呢,他是说菩萨学习了很多的佛法,但是只是学习而已,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在。「我学习得好,我有学问,我有辩才,我有很大很大的功德,你们都不如我」,用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行菩萨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颠倒,菩提心也很难发出来,发这勇猛心,你很难发菩提心的,那么就都是「颠倒业」。对外说呢,美其名曰行菩萨道,实在是这是「颠倒业」。而现在菩萨能够修无我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菩萨也是常常要读《金刚经》。常常读《金刚经》,哎呀!我还有我执是不行的,要修无我观,我空观、法空观,然后才能有金刚般若。不然的话,有一点利害冲突的时候,般若智慧没有了,就是无明烦恼,就是那点智慧被一般的虚妄的境界打倒了,这个正知正见都没有了。所以修无我观呢,现在知道这个我是假的,只是假名我,没有真实的体性的,这样子去观察一切法、去行菩萨道,就「无颠倒业」,不会做错事情,不会做错了,那么这是第二句。

  第三句「催伏慢故」,这个慢心的确是,也是很不容易除掉,你本身的功德愈大愈容易有骄慢。说我身体健康,也容易因健康而有骄慢心,你不如我,随时就会有这个骄慢心,自己有什么优点他容易有骄慢心。而菩萨不断地精进修六波罗蜜,功德愈来愈多,这个高慢心是愈来愈大,但是菩萨也有智慧,时时调伏自己,使令它不活动,就算是偶然地失念,失掉正念了,骄慢又起来了,但是他还能把它调下来,调伏。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没有慢心呢?读这个《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第七地菩萨还有,这可见这个圣人都有这个心,但是圣人他有无漏的智慧随时能调伏,和凡夫不同。「催伏慢故」,用佛的法语,用自己的智慧,来破坏自己的骄慢心,来调伏它,叫它不要动。

  「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菩萨没有骄慢心,不摆架子了,所以「不待他请」,不等人家来请,他就能自己就会努力,不怕辛苦,就去为人家说法,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就是大人。什么叫菩萨?就是大人,不是小孩子。当然人年轻的时候,一岁、两岁、三岁是小孩子,长到三十岁、四十岁是大人,这个是一般的说法。真实成为大人,的确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事情,成了大人。因为大家有了问题的时候……「融四岁能让梨」,小时候读的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融」就是孔融,…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