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一章、序說▪P7

  ..續本文上一頁會感覺到這裏。這個「欲」是這樣意思。

  「勝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經過長時期的學習,你對于佛法的認識是非常的深刻,不只是文字上的分別,不是那個意思。就是你非常的有力量、不可動搖的,你對于佛法的這種信解是不可動搖的,所以叫做「勝解」。「增上」,也就是有力量的意思。增上的意樂,就是強有力的一個願望,就是那個欲;有強有力的一個勝解,也就是對佛法的一個信解。我們這樣的心情引導我們繼續地學習佛法,繼續地向前進,遇見什麼樣的困難心裏不退轉,這個叫做「增上意樂」。

  「得清淨故」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增上意樂雖然是我們的功德,但是有一點不清淨,我們的我執還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個我執,這種分別心還是有,就使令這個增上意樂不清淨。現在「加行位六波羅密多,由證得故」,得無生法忍了,你把這個分別的我執取消了,那麼「增上意樂得清淨」。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我執也去掉了多少,法執也去掉了多少,就使令你這個增上意樂得清淨了(當然究竟清淨,那是佛的境界)。這時得清淨了,有了清淨的增上意樂,繼續地修這個六波羅蜜多,就叫做「彼入因果」。「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是這樣的意思。

  

  「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

  我們學習這部論,這個科判還是根據印順老法師的科。第一章就是序說,序說這一科裏面一共是分兩節。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這一大科已經說過去了。第二節就是攝大乘,現在的文就是屬于第二節。這個文本身的文句是說這十大章的次第;但是在文義上看,它是攝大乘的意思。這一節文就是說到第五章「彼因果修差別」的次第,就是這一章爲什麼在「彼入因果」以後說的理由。第四章「彼入因果」,就是等于說這一個人他在入所知相的時候,修唯識觀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之後,他在得忍之前修的六波羅蜜多成爲清淨的增上意樂了,清淨的六波羅蜜多了,就是不是有所得的六波羅蜜。

  這以下「彼因果修差別」,就表示從開始得無生法忍,就是由初地進步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這六波羅蜜多輾轉的殊勝,所以叫做彼因果修的差別。這個文的大意就是這個樣子。「次後清淨意樂」,就是在「彼入因果」以後,這位無生法忍的菩薩,他由般若智慧的力量所發出來的六波羅蜜多,也就是六波羅蜜多都統攝在清淨意樂裏邊。這是以無上菩提心爲前導,以無所得爲方便,用這樣的智慧所統攝的六波羅蜜多是不斷地進步,所以「于十地中分分差別」。由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一分一分地越來越殊勝,有這樣的不同,所以叫做「彼因果修差別」。

  這樣輾轉殊勝的修六波羅蜜多,自行化他。「應勤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應該勇猛精進地使令它圓滿,要經過叁無數大劫。這個「叁無數大劫」在後邊的文有解釋。那應該是從勝解行地是一個大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又一個大阿僧祇劫,就是又一個無數大劫,從八地到第十地又一個無數大劫。這個「無數大劫」就是阿僧祇劫的意思。這加起來呢,要經過叁無數大劫,這個六波羅蜜多才是圓滿了。如果從初地開始,就是兩個無數大劫。這可見這個功德是要經過這麼長時期的精進修行才圓滿的,不是短時期可以成功的。

  

  「次後于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

  「次後」,在文相上看,就是在「彼因果修差別」之後,這叫「次後」。但是在修行的內容上看,它還是屬于「彼因果修差別」之內的,還是在這裏面的。就是把六波羅蜜多合成「叁菩薩所學」,就是合成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令這叁菩薩所學,讓它圓滿究竟。

  若是讀這叁大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可以知道本論的作者特別地贊歎戒定慧,贊歎它的殊勝,超越了小乘的境界的,是這樣意思。這個六波羅蜜多圓滿,當然叁學就圓滿了;叁學圓滿,六波羅蜜多也圓滿了。

  

  「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

  這是到最後的兩大章。「既圓滿已」,這個六波羅蜜多、戒定慧的叁學,既然是圓滿了,功德圓滿了;那麼「彼果涅槃」就是「彼果斷」,「及與無上正等菩提」就是「彼果智」。一個智德,一個斷德。

  「彼果斷」,這個斷德,就是煩惱障、所知障究竟的清淨了,沒有一點的障礙了,那麼就是究竟寂滅的境界。「及與無上正等菩提」,就是「彼果智」,也就是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叁身顯現了;這叁種佛身圓滿的顯現了,那就是無上正等菩提的境界了。這樣說,彼果斷也圓滿了,彼果智也圓滿了,到這個時候「應現等證」。就是應時的顯現了,平等的成就了。就是彼果斷、彼果智平等的成就了,叫做「應現等證」。

  

  「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從第一章、第二章、乃至到第十大章,這個次第是這樣子,所以就這樣說這十大章的次第。從因至果,從最初的理解緣起法開始修行,到最後的得果,境行果都圓滿了。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這個「又」字,在真谛叁藏翻譯的《攝大乘論》裏面沒有,沒有這個「又」字。印順老法師特別的提出來,若沒有這個「又」字,這個義是順一點。

  「故說十處如是次第。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是說這個十大章裏面包括了一切的大乘佛法,而沒有余了,都包括在裏面了,所以叫做「攝大乘」。

  剛才說了,這裏面信、解、行、證都具足了,一切大乘佛法都包括在裏面了,所以「皆得究竟」圓滿,而沒有剩余的了。也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從開始發心到究竟圓滿,主要的大意都在這裏面了。如果說是在別的經裏邊還有其他的說法,那也是屬于這十章裏面的支分,也並沒能夠離開這十大章之外的,所以說「一切大乘皆得究竟」,所以不增不減的說這十大章。

  第一章「序說」到此圓滿了。那麼按照印順老法師的意思,這十大章裏面就是說大乘佛法的殊勝,大乘佛法都是佛說的,這幾個意思。這個「總標綱要分」,第一章「序說」裏面說到本論《攝大乘論》的依據,就是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裏面的〈攝大乘品〉來寫這一部論。當然也可以說,無著菩薩就是爲攝大乘品這十大章做的注解;做的注解並不限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也有引其他的《華嚴經》、《解深密經》,引其他的經來做解釋的。就是說到此論的依據;及能說的人─「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得了陀羅尼、得了無礙辯才、無生法忍的菩薩說的;及爲什麼要說這部論。這第一節有這叁個意思。

  以後,這就說到「十種殊勝殊勝語」,又提到這十大章是不同于小乘的,又說這十大章是佛所說的,不能說是非佛說;又說到十義的次第,又說到攝大乘,這一章裏面有這麼多的意思。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一章、序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