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P7

  ..续本文上一页会感觉到这里。这个「欲」是这样意思。

  「胜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你对于佛法的认识是非常的深刻,不只是文字上的分别,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你非常的有力量、不可动摇的,你对于佛法的这种信解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叫做「胜解」。「增上」,也就是有力量的意思。增上的意乐,就是强有力的一个愿望,就是那个欲;有强有力的一个胜解,也就是对佛法的一个信解。我们这样的心情引导我们继续地学习佛法,继续地向前进,遇见什么样的困难心里不退转,这个叫做「增上意乐」。

  「得清净故」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增上意乐虽然是我们的功德,但是有一点不清净,我们的我执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我执,这种分别心还是有,就使令这个增上意乐不清净。现在「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得无生法忍了,你把这个分别的我执取消了,那么「增上意乐得清净」。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我执也去掉了多少,法执也去掉了多少,就使令你这个增上意乐得清净了(当然究竟清净,那是佛的境界)。这时得清净了,有了清净的增上意乐,继续地修这个六波罗蜜多,就叫做「彼入因果」。「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是这样的意思。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

  我们学习这部论,这个科判还是根据印顺老法师的科。第一章就是序说,序说这一科里面一共是分两节。第一节成立大乘是佛说,这一大科已经说过去了。第二节就是摄大乘,现在的文就是属于第二节。这个文本身的文句是说这十大章的次第;但是在文义上看,它是摄大乘的意思。这一节文就是说到第五章「彼因果修差别」的次第,就是这一章为什么在「彼入因果」以后说的理由。第四章「彼入因果」,就是等于说这一个人他在入所知相的时候,修唯识观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之后,他在得忍之前修的六波罗蜜多成为清净的增上意乐了,清净的六波罗蜜多了,就是不是有所得的六波罗蜜。

  这以下「彼因果修差别」,就表示从开始得无生法忍,就是由初地进步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这六波罗蜜多辗转的殊胜,所以叫做彼因果修的差别。这个文的大意就是这个样子。「次后清净意乐」,就是在「彼入因果」以后,这位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由般若智慧的力量所发出来的六波罗蜜多,也就是六波罗蜜多都统摄在清净意乐里边。这是以无上菩提心为前导,以无所得为方便,用这样的智慧所统摄的六波罗蜜多是不断地进步,所以「于十地中分分差别」。由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一分一分地越来越殊胜,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叫做「彼因果修差别」。

  这样辗转殊胜的修六波罗蜜多,自行化他。「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勇猛精进地使令它圆满,要经过三无数大劫。这个「三无数大劫」在后边的文有解释。那应该是从胜解行地是一个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又一个大阿僧祇劫,就是又一个无数大劫,从八地到第十地又一个无数大劫。这个「无数大劫」就是阿僧祇劫的意思。这加起来呢,要经过三无数大劫,这个六波罗蜜多才是圆满了。如果从初地开始,就是两个无数大劫。这可见这个功德是要经过这么长时期的精进修行才圆满的,不是短时期可以成功的。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

  「次后」,在文相上看,就是在「彼因果修差别」之后,这叫「次后」。但是在修行的内容上看,它还是属于「彼因果修差别」之内的,还是在这里面的。就是把六波罗蜜多合成「三菩萨所学」,就是合成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令这三菩萨所学,让它圆满究竟。

  若是读这三大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可以知道本论的作者特别地赞叹戒定慧,赞叹它的殊胜,超越了小乘的境界的,是这样意思。这个六波罗蜜多圆满,当然三学就圆满了;三学圆满,六波罗蜜多也圆满了。

  

  「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这是到最后的两大章。「既圆满已」,这个六波罗蜜多、戒定慧的三学,既然是圆满了,功德圆满了;那么「彼果涅槃」就是「彼果断」,「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就是「彼果智」。一个智德,一个断德。

  「彼果断」,这个断德,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究竟的清净了,没有一点的障碍了,那么就是究竟寂灭的境界。「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就是「彼果智」,也就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身显现了;这三种佛身圆满的显现了,那就是无上正等菩提的境界了。这样说,彼果断也圆满了,彼果智也圆满了,到这个时候「应现等证」。就是应时的显现了,平等的成就了。就是彼果断、彼果智平等的成就了,叫做「应现等证」。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从第一章、第二章、乃至到第十大章,这个次第是这样子,所以就这样说这十大章的次第。从因至果,从最初的理解缘起法开始修行,到最后的得果,境行果都圆满了。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这个「又」字,在真谛三藏翻译的《摄大乘论》里面没有,没有这个「又」字。印顺老法师特别的提出来,若没有这个「又」字,这个义是顺一点。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是说这个十大章里面包括了一切的大乘佛法,而没有余了,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叫做「摄大乘」。

  刚才说了,这里面信、解、行、证都具足了,一切大乘佛法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皆得究竟」圆满,而没有剩余的了。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从开始发心到究竟圆满,主要的大意都在这里面了。如果说是在别的经里边还有其他的说法,那也是属于这十章里面的支分,也并没能够离开这十大章之外的,所以说「一切大乘皆得究竟」,所以不增不减的说这十大章。

  第一章「序说」到此圆满了。那么按照印顺老法师的意思,这十大章里面就是说大乘佛法的殊胜,大乘佛法都是佛说的,这几个意思。这个「总标纲要分」,第一章「序说」里面说到本论《摄大乘论》的依据,就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的〈摄大乘品〉来写这一部论。当然也可以说,无著菩萨就是为摄大乘品这十大章做的注解;做的注解并不限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也有引其他的《华严经》、《解深密经》,引其他的经来做解释的。就是说到此论的依据;及能说的人─「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得了陀罗尼、得了无碍辩才、无生法忍的菩萨说的;及为什么要说这部论。这第一节有这三个意思。

  以后,这就说到「十种殊胜殊胜语」,又提到这十大章是不同于小乘的,又说这十大章是佛所说的,不能说是非佛说;又说到十义的次第,又说到摄大乘,这一章里面有这么多的意思。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